五代第一明君-周世宗柴榮的天不假年

五代第一明君-周世宗柴榮的天不假年

周世宗柴榮

兩漢以後,儒家文化漸成正統。雖然古籍之中不乏鬼怪神魔的介紹,可是在正統文人的筆下,還是秉持孔夫子“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大都避而不談。於是,在正史之中,除了介紹皇帝出身,基本不談什麼怪力亂神。不過,也有例外。比如說到周世宗柴榮的去世,有人就認為和一個來歷不明的火輪小兒有關。

在周世宗手下,有一位能人,名叫王樸。王樸本是文人,在周世宗手下工作幾年,幫助周世宗制定了各種朝廷禮儀、刑名律法。王樸還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在周世宗手上擔任樞密使統管軍務不過四年,可是短短四年時間,王樸就幫助周世宗攻佔淮南,一統江北,在軍中威信極高。

作為周世宗手下的第一悍將,趙匡胤對這位樞密使(王樸職務)十分畏懼。王樸去世之後,周世宗在皇宮修建功臣閣,供奉王樸的畫像。不久,周世宗也去世。第二年,趙匡胤建立北宋,有一天經過皇宮的功臣閣,大封吹開門窗,露出了門內正中懸掛的一副圖畫。

趙匡胤一見立刻停住腳步,整頓衣服,非常恭敬的彎腰行禮之後才離開。有將領不理解了,說那王樸不過是前朝的一個臣子,陛下貴為天子,怎麼能夠給他行禮呢?趙匡胤指著自己身上的龍袍,說:“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可見趙匡胤對王樸何等敬畏!

不過,王樸之所以成為五代傳奇人物,最關鍵的還是王樸對天文星象的瞭解。後周的多次大勝,和王樸對天氣風向的預測關係密切。甚至有人傳言王樸曾經得到神人相助,有呼風喚雨之能。傳言畢竟是傳言,不過,王樸常年關注星象氣候,對天文地理的瞭解遠過常人那是肯定的。

周世宗有才,在位期間大力推行改革,一改前代君王的短視暴虐。可以說,正是因為有周世宗,趙匡胤才能比較順利的結束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可惜,周世宗在位不過七年,就暴病而死,多年努力徒然成他人嫁衣。

那周世宗為何暴斃呢?在公元959年的春天,周世宗派遣王樸巡查汴水河道,在巡查河道的時候,王樸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王樸也算是一個見多識廣的人,可當看到異象之後,王樸驚慌失措,趕緊回到京城,趕往皇宮,拜見周世宗。見到周世宗之後,王樸提出自己彙報的事情關乎大周江 山社稷,要求周世宗讓其他人全部撤下。周世宗半信半疑,可還是照做了。王樸很慌亂,本來才華橫溢的一個人竟然變成了結巴,只知道反覆的說:“禍起不久矣。”後周就要大禍臨頭了。

小火輪會是UFO?

周世宗不信,這王樸到底怎麼了,如此失態。王樸看周世宗不相信自己,說:“臣觀元象大異,所以不敢不言。”所謂“元象”,其實就是天象,星象。周世宗聽後一驚。古人對天象之說極為崇信。其實千百年來也確實有太多的事情不能以常理解釋,並非簡單一個迷信可以概括。

晚上,周世宗換上尋常服飾,沒帶侍衛,和王樸兩個人悄悄走出皇城,前往汴水。出了城,繼續往前,一直到達五丈河這個地方。

這五丈河本是後周開挖的一條運河,河面寬達五丈(約16.6米)。周世宗看看周圍,並沒有什麼異常。王樸告訴周世宗耐心等待,現在還早,城內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等到夜半時分,估計就有事情發生。

周圍一篇寂靜,只聽得蟲兒的鳴叫聲此起彼伏。過了很久,直到半夜,忽然,王樸站起身來,緊張地說:“陛下見隔岸河如漁燈者否?”周世宗定睛一看,果然看到遠遠的天邊有一點火光,彷彿漁船上的燈火。

是,卻見那燈火竟然在迅速移動,越來越大,從天邊飛向近前。這火光移動速度極快,眨眼之間彷彿就到了對岸,這時候再看那漁火,竟有一個車輪那麼大。最奇怪的卻是那火光之上似乎還站著一個小人!

那個火輪移動忽然變慢了,緩緩移向周世宗君臣,只見那個火輪越來越大,到了近前竟然遮天蔽日,連月光也看不到了。火輪之中,一個彷彿三歲小兒般的怪物正在用手指點著周世宗,口中還在說什麼話。

王樸急忙拉扯周世宗,說:“陛下速拜之!”周世宗本是一國皇帝,看到眼前景象,也完全沒了主張。這未知的火輪,這未知的小人,到底來自何方?周世宗只能下跪行禮。周世宗行禮之後,那個火輪漸漸離開,一眨眼間就到了天邊,彷彿一顆流星,消失在空中。

看到周世宗癱軟在地,王樸淚流滿面,說:“陛下既見,無可復言。”確實,對於那個時代來說,天顯異象,就是老天要懲罰帝王。幾天之後,王樸經過前任宰相李谷的宅院,進去和李穀道別,說著說著忽然就死在座位上,完全沒有任何徵兆。

周世宗看到王樸去世,心中很是驚恐,可是後周四面強敵,自己要爭取最大的可能,留給自己的兒子一個穩定的江山。

於是,周世宗不顧朝廷大臣的反對,在三月份傾國出兵討伐遼國。當時的後周國力強盛,名將眾多,軍隊戰力空前強大,雖然小小受挫,但大體上連續破敵,多次擊 敗北漢和遼國的軍隊。本來,後周可以奪回幽燕之地,把遼國趕出中原,沒想到五月底的時候,周世宗忽染急病。無奈之下,周世宗只能回京,十多天之後,在六月 的十九日,周世宗病逝。

本文事件出自北宋著名學者王銍的《默記》。《四庫全書總書提要》中評價:“銍熟於掌故,所言可據者多矣。”

周世宗

對王銍的博學和嚴謹治學的精神很是讚賞,這段記載當不是空穴來風。當然,對火輪小兒,王銍有自己的看法。在王銍以及其他宋朝文人看來,大宋以火德興,周世宗君臣遇上火輪小兒(即火德星君,火神),不久暴斃而亡,是趙宋必然興旺的徵兆。

這個解釋其實很不通,在各類史傳中,兩宋王朝宮殿被火燒的次數實在太多,看不出一點火神庇佑的樣子。 以現代的眼光看,那火輪小兒,活脫就是飛碟上的外星人嘛。至於王樸和周世宗是正常死亡(比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還是感染了特殊的外星病毒(輻射?),就不得而知了。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 守禮是當地望族,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 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

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 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經商

柴榮,即周世宗,也稱柴世宗。祖父柴翁、父親柴守禮都是當地有名的富豪。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榮前去投奔嫁給郭威的姑母,據說,他的姑母本唐莊宗之嬪 御,莊宗駕崩後,唐明宗遣其歸家,行至河上遇大風雨,在旅店停留數日,偶遇郭威,看他體貌非凡,一見傾心。而郭威亦聞柴氏賢惠,父母知志不可奪,於是二人 在旅店中成婚。

柴榮生性謹厚,幫助郭威處理各種事務,深受郭威喜愛,被收為養子,當時郭威家境並不富裕,柴榮為資助家用,外出經商,做茶貨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間學習騎射,練就一身武藝,又讀了大量史書和黃老著作。及長,棄商隨郭威從戎。

投筆從戎

後漢建立,郭威以佐命功授為樞密副使,柴榮被任命為左監門衛大將軍。郭威任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留守、樞密使、天雄節度使,柴榮被任為天雄牙內指揮使、領貴州刺史、檢校右僕射。

公元950年(後漢乾祐三年)郭威和柴榮留居京都開封的親屬全被隱帝誅殺,郭威起兵,以清君側為名殺向開封,柴榮受命留守鄴都,主持鄴都事務。後周建立, 柴榮旋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陽)刺史、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榮在澶州任內,“為政清肅,盜不犯境……吏民賴之。”其後加封晉王並出任開封尹, 判內外兵馬事。公元954年(顯德元年),周太祖駕崩,晉王柴榮按遺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

登基為帝

年富力強的周世宗柴榮,雄心勃勃,決心遵照養父的遺願,幹出一番大事業。他曾向左諫議大夫王樸發問:“朕當得幾年?”精究術數的王樸答曰:“臣固陋,輒以 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聽後十分欣喜地說:“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柴榮在他 五年多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

公元954年(顯德元年),北漢勾結契丹南犯,柴榮召大臣議欲親征,宰相馮道極力止,柴榮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並是太宗親平之。”道奏曰:“陛下 得如太宗否?”柴榮怒曰:“馮相何少也!”乃罷其相位。曰:“以我兵力之強,破劉崇山壓卵耳!”他率軍兼程速進,在高平之南與北漢軍遭遇時,右軍樊愛能, 何徽部不戰遁潰。在危險時刻,柴榮不畏矢石冒死督戰,北漢驍將張元徽被殺,劉崇軍敗北,契丹軍退逃。此戰鞏固了柴榮的地位,他趁勝整飭軍紀。樊愛能、何徽 等70多名將士因臨陣脫逃悉數斬殺,同時對作戰有功的李重進、趙匡胤等將士給予重賞。冊封衛國夫人符氏為皇后。五月,柴榮又乘勝追擊,將北漢都城太原包圍,但由於糧餉不繼,未能拿下太原。

六月,下詔班師,車駕發離太原。過新鄭親拜嵩陵,祭奠而退。七月,拜範質為司守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館大學士;李谷為守司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監 修國史;王溥為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不由科進第的魏仁浦聘為樞密使、檢校太保,面對議者曰:“顧才何如耳!”百官上表請以九月二十 四日誕聖日為“天清節”,從之。九月,右屯衛將軍薛訓,因“監雍兵倉,縱吏卒陪斂”被除名,流放沙門島。

柴榮治國

州巡檢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於寧陵縣,因“盜經商船不捕獲”被斬。

十月,柴榮吸收高平之戰周軍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下令整頓軍隊,他說:“侍衛士兵,老少相半,強弱不分。”“況百戶農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 在眾,宜一一點選。精銳者為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虛費。”柴榮遂命趙匡胤負責,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通過整頓,禁衛軍成 為一支威震鄰國無比強大的軍隊。趙匡胤升為殿前都虞侯,張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揮使。在葉縣巡檢日,“挾私斷殺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棄市”處決。左羽林大 將軍孟漢卿,以“監納厚取耗餘”之罪,令其自盡。十一月,黃河鄆州界決口,“數州之地,洪流為患。”柴榮派宰相李谷監築河堤,徵發丁六萬人,三十日而罷。

公元955年(顯德二年)一月,柴榮下詔:“在朝文班,各舉堪為令錄者一人。雖因族近親,亦無妨嫌。授官之日,各署舉主姓名,若在貪官濁不任,懦弱不理並 量事輕重,連坐舉主。”三月詔:“應逃戶莊田,並許人請射承佃,供納租稅。”委派忠武節度使王彥超與彰信節度使韓通帶領士兵,徵發民夫疏通深州和冀州之間 的胡盧河。並在李晏口夾胡盧河修建城壘,派重兵戍守。又派德州刺史張藏英召募邊境驍勇之民組成一支精悍的邊軍,形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線,邊民得以安居樂業。 為選拔人才,詔曰:“國家設貢舉之司,求英俊之士,務詢文行方中科名。比聞近年以來,多有濫進,或以年勞而得第,或因媒勢以出身。今歲所放舉人,試令看 驗,果見紕繆,須至去留。”柴榮親自閱覽新舉進士的詩賦、論文與策文。

四月,詔於京城四面別築羅城,期以來春興役。令近臣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柴榮親覽之。並採納比部郎中王樸的“攻取之 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五月,廢童子、經明二科及條貫考試次第。柴榮派向訓、王景率軍西征後蜀,欲收復秦、風、成、階四州。是 月,下詔:“諸道府州縣鎮村坊應有敕額寺院,一切仍舊,其無敕額者並仰停廢”,“今後不得創造寺院蘭若”,並“禁私變僧尼”。當年廢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 所,還俗僧尼多達六萬一千二百人。

七月,因西征之師,軍需供應不繼,戰事陷於僵局,周將執意請求罷兵。柴榮派趙匡胤作為特使前往秦州前線視察戰局,及回,具以事實上奏,極言秦、鳳諸州可 取。柴榮提拔王景兼西南面行營都招討使,向訓兼西南面行營都監。九月,詔禁天下銅器,始議立監鑄錢。規定除“縣官法物,軍器次寺觀鐘磬鈸鐸之類所留外,自 餘民間銅器、佛像,五十日內悉令輸官,給其值。過期隱匿不輸,五斤以上處死,不及者論刑有差。”閏九月,大破西川軍,秦、成、階三州相繼歸附。

十一月,周軍最後攻克鳳州,收復四州之地。十二月,命起居郎陶文舉徵殘租於宋州。文舉本酷吏也,宋民被其刑者凡數千,冤號之聲聞於道路,有悼髦之輩,不勝其刑而死者數人,物議以為不允。

公元956年(顯德三年)一月,發丁夫十萬城京師羅城。柴榮下詔親征南唐,派李谷、李重進、趙匡胤等戰將出徵。後來發現李谷怯懦,李重進戰無不克,遂將李 谷調開,任命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指揮使,從而大敗唐軍,取滁、揚、秦、光、舒、蘄六州。後因雨季來臨,留李重進軍圍攻壽州,五月班師回京。五月,柴榮徵集 工匠“於大梁城西汴水側造戰艦數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戰。數月之後,縱橫出沒,殆絕唐兵。”七月,皇后符氏薨於滋德殿,終年二十六歲。8月,端明殿學士 王樸撰成新曆上之,命曰《顯德欽天曆》,並開始行用。王樸於九月升任尚書戶部侍郎,樞密副使。十月,葬宣懿皇后於懿陵。詔:“漳河以北都縣,並許鹽貨通 商,逐處有鹹鹵之地,一任戶煎煉。”趙匡胤晉升為匡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躋身於後周大將行列。十一月,放華山隱者陳摶歸山。柴榮說:“帝素聞摶有 道術,徵之赴闕,月餘放還歸隱。”十二月,故襄邑縣令劉居方在任廉潔,死後贈右補闕,子劉士衡賜學究出身,以獎廉吏。

公元957年(顯德四年)一月,詔天下見禁罪人,除大辟處,一律釋放。準兵部上書張昭上言:“編修太祖實錄及梁、唐二末帝實錄。”二月,柴榮再次親征南 唐,攻破南唐援軍紫金山寨,克壽州。消滅唐軍四萬人,獲船艦數百艘,錢帛器械無數,車駕發下蔡還京。四月,故彭城郡夫人劉氏冊封為皇后。故皇弟、皇子均贈 封,故皇妹冊封。五月,李重進、向訓、張永德、趙匡胤等因功晉升官職。宰臣範質、李谷、王溥並爵邑,改功臣。樞密使魏仁浦加檢校太傅進封開國公。8月,升 王樸為樞密使,檢校太保。前濮州刺史胡立自蜀回。十月,先期刺令光廣造軍士袍襦,不即辦集,命斬之。至是以小過見誅,人皆冤之。詔懸制科凡三,其一曰賢良 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其二曰經學優深可謂師法科,其三曰詳閒吏理達於教化科。不限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並許應召。十一月,柴榮親率諸軍第三次徵南唐,攻濠 州、敗唐軍於渦。遂鼓行而東,沿淮城柵,所至皆下。1二月泗州守將以城降,柴榮親率水陸大軍東下,得敵艦船三百餘艘,加之周軍數百艘艦船,水陸俱奔,所向 皆捷,連降濠州、漣水、亳州。

公元958年(顯德五年)一月,柴榮親攻楚州,遇到楚軍防禦使張彥卿的誓死奮擊,周兵死傷甚重。“拔之,斬偽守將張彥卿等,六軍大掠,城內軍民死者萬餘 人,廬舍焚之殆盡。”二月,車駕發楚州南巡,破揚州,繼續擴大戰果。3月,幸泰州、廣陵、迎鑾江口,大敗敵軍。南唐主李璟遷陳覺奉表陳情,獻貢品,被迫譴 人獻四州之地,畫江為界,歲輸貢物十萬,以求息兵。柴榮悉平江北,得州十四,縣六十。南唐去帝稱號,只稱“江南國主”。令翰林學士李昉對被貢者進行復試。 詔曰:“比者以近年貢舉,頗事有循,頻詔有司精加試練,所冀去留無濫,優秀昭然。昨據貢院奏,今年新及第士等,所試文字或有否臧,奚命辭臣再今考覆,庶 涇、渭之不雜,免玉石之相參。”

四月,車駕發揚州還京。新太廟城,遷五廟神主入於其室。五月,下詔:“侍衛諸軍及諸道將士各賜等第優給。應行營將士殉於王事者,各與贈官;親的子孫,並量 才錄用;傷夷殘廢,別賜救接。淮南諸州及徐、宿、宋、亳、陳、穎、許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稅物,並於除放。”六月,命竇儼參定雅樂。有司奏御膳料,柴榮批 曰:“朕之常膳今後減半,餘人依舊。”兵部尚書張昭等撰《周太祖實錄》三十卷成。七月,頒行《大周刑統》。賜諸道節度使、刺史《均田圖》

十月,詔淮南諸州鄉軍,並放歸農。均定河南六十州稅賦。頒行《均田圖》。詔曰:“言念地徵,罕臻藝極,須並行均定,所冀永適輕重……”讓地方官吏均定田 賦。並派官吏巡行諸州,丈量土地,以據田畝,定稅賦。十一月,詔翰林學士竇儼,集文學之士,撰集《大周通禮》、《大周正樂》。1二月,楚州兵馬都監武懷 恩,因擅殺降卒棄市。楚州防禦使張順因貪汙榷稅錢五十萬,官絲二千兩賜死。詔重定諸道州府幕職令錄佐官料錢,其州縣官俸戶宜停。

英年早逝

公元959年(顯德六年)一月,柴榮下詔:“每年新及第進士及諸聞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揮排比。”“禮部貢院今後及第舉人,逐科等第定人數姓名,並所試文學 奏文,候敕下發榜。”二月,發徐、宿、宋、單等州丁夫數萬浚汴河。發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東流於定陶,入濟,以通青、鄆水運之路。又疏蔡河,以通陳、 潁水運之路。左補闕王德成因舉官不當,左遷右贊善大夫。四月,柴榮親率諸軍北伐契丹。至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後,領兵水陸俱下,至益津關,契丹守將終 廷暉以城降。至瓦橋關,守將姚內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劉楚信以州降。五月,瀛州刺史高彥暉以本城歸順。這次出師,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 七縣。柴榮正準備乘勝奪取幽州,遇疾而返。六月,柴榮因病班師回到汴京,解除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儉點。立魏王符彥卿女為皇 後(即小符後)。以皇長子宗訓為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以第二子宗讓為左驍衛上將軍,封燕國公。六月十九日柴榮駕崩,終年三十九歲,其子柴宗訓柩前即 位,時年七歲。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執掌朝政。十一月,葬柴榮於新鄭陵上村,諡曰睿武孝文皇帝,陵曰慶陵,廟號世宗。以貞惠皇后劉氏附焉。

人物功績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在位時,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利於休養生息。在文化上,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製度;重視國家的藏書和文化建設。曾多次親臨史館視察藏書情況,見藏書 太少,便下詔採取激勵政策,****凡獻書之人,均給以優賜。聚而又校,選常參官30人,對所藏圖書進行校讎、刊正、抄寫,並令在書卷末署校書名銜。為後 周國 家藏書奠定了基礎。

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從未因言論而殺一人。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儘量上書言事,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都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 論》和《平邊策》。這種命題向眾多朝臣徵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而且他也絕不是譁眾取寵,只作作樣子。在認真審讀大臣的建議後,他欣然採納 了大臣王樸《平邊策》中“先易後難”的主張,以此制定統一大計,付諸實踐。

柴榮凡事率先垂範,甚至事必躬親。他先後五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親力親為,戰鬥在第一線。有一次,柴榮率軍打算從水路進攻南唐,但有段河道無法疏通,將 領稟告說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無法安全施工。柴榮親便自前去察看,幾天後傳下手諭,竟然有詳細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 河道,大軍得以出征。

柴榮死時年僅39歲,有人說他的早逝是因為做過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詛咒而折了壽。其實,事必躬親的作風才是他耗盡心力的致命殺手。

在位短短的5年間,他清吏治,選人才,均定田賦,整頓禁軍,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曆法,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 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後世的非凡之舉。人無論精力多麼旺盛,畢竟還是肉體凡胎,經受不起年復一年的日夜操勞。終於,在 公元959年6月29日殘陽如血的日落時分,因連年征戰、積勞成疾的柴榮,帶著他的抱負,帶著他的遺憾,永遠離開了人世。

在當時中原如此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統一。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柴榮不僅有可能更早地實現國家統一,而且極有可能收回幽雲十六州。

以兵變方式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只不過延續了柴榮的統一進程,延續了後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宋朝對待商業的態度、優遇文人的政策,均與這位商人出身、勤 勉務實的君主有著直接關係。柴榮處理宗教問題的策略、發展商業和城市等方面的做為,不僅深深影響了有宋一代,而且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 聲。

柴榮雖然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了他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200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

面對歷史,人們往往更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盛世的一切準備,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宋太祖趙匡胤延續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天下,結束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

歷史評價

薛居正:“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及天命有屬,嗣守鴻業,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加以 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辯奸,多得其理。臣下有過,必面折之,常言太祖養成二王之惡,以致君臣之義,不保其終,故帝駕馭豪傑,失則明言之,功則厚賞之, 文武參用,莫不服其明而懷其恩也。所以仙去之日,遠近號慕。然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逮至末年,漸用寬典,知用兵之頻並, 憫黎民之勞苦,蓋有意於康濟矣。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歐陽修:“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 法皆可施於後世。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即位之明年,廢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時中國乏錢,乃詔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嘗曰:‘吾聞佛說以身世為 妄,而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嘗夜讀書,見唐元稹《均田圖》,慨然嘆曰:‘此致治之 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詔頒其圖法,使吏民先習知之,期以一歲,大均天下之田,其規為志意豈小哉!其伐南唐,問宰相李谷以計策;後克淮南,出谷疏,使 學士陶谷為贊,而盛以錦囊,嘗置之坐側。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 而僥倖一勝於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於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

司馬光:“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義責諸國,王環以不降受賞,劉仁贍以堅 守蒙褒,嚴續以盡忠獲存,蜀兵以反覆就誅,馮道以失節被棄,張美以私恩見疏。江南未服,則親犯矢石,期於必克,既服,則愛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其 宏規大度,豈得與莊宗同日語哉!《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世宗近之矣!”

家庭成員

后妃

貞惠劉皇后:元配

宣懿符皇后:繼妻

符皇后:繼妻,宣懿符皇后之妹

杜貴妃(南唐中主李璟獻給柴榮的兩個妃子)

秦貴妃(南唐中主李璟獻給柴榮的兩個妃子

子嗣

越王柴宗誼,又名柴宜哥

柴某,早夭,失載

柴某,早夭,失載

恭帝柴宗訓

曹王柴熙讓

紀王柴熙謹

蘄王柴熙誨

陵墓

柴榮的慶陵位於新鄭市。慶陵封土原高20米,周長105米,明朝初年曾對陵墓有過修整,修起了陵門和陵牆,古柏參天。這座陵在民國初年基本被毀。眼下的封 土不過高10米左右,周長約幾十米,上面有明顯的踩踏痕跡,東西側分別被房屋和麥田蠶食,看不到任何陵牆陵門的遺蹟,封土上只有一棵槐樹孤零零地聳立著。 因為該陵於2001年被確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新鄭市政府於這年底豎立的陵碑“周世宗陵”立在封土堆前,並新栽種了一些柏樹。碑後是歷代皇帝、官員和文 人墨客留下的石碑約30多塊,都是讚頌周世宗功業的,還有一些古代的殘碑散落陵前。

軼事典故 改造汴京

柴榮剛即位時,汴京的情況是:違章建築橫行,道路逼仄,擁擠不堪。可是一國之都總得有個樣子的,汴京當時的大部分道路不過十幾到二十幾步寬(古代的步相當 於如今的兩步,即1.65米),皇帝的車輦都過不去,改造勢在必行。為此汴京的舊城改造工程轟轟烈烈地開始了。但是拆遷工作也是很難推進的。百姓們不配 合,朝廷的壓力也很大,甚至有官員因為拆遷不力而掉了腦袋。於是柴榮下了宣傳拆遷政策的詔書。他還對身邊的人說,“這樣的事情早晚都得做,而這樣做的好處 幾十年後大家都會看到。”

擴大城市用地的打算,在舊城之外新建羅城,新建的相當於原來的4倍。同時也想好了人員和時間安排,並且給了百姓很大的自由——等新城規劃好了,各類公共設 施都選址完了,百姓就可以在剩下來的地上自己建造了。後又下詔書就道路寬度和綠化、建築退線都列出了要求,此外,柴榮還對汴京的水系景觀進行了營造,允許 市民在河邊種植綠樹,建設標誌性建築,用如今的話來說,用以展現大都會的獨特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