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禁衛,天子保鏢

皇家禁衛,天子保鏢

保衛國家領導人,是各個朝代的頭等大事。如何做好安保工作,各朝有各朝的條例和做法。 保衛國家領導人的條例,在古代叫皇家禁衛制度。總的來說,越往後安保的規格越高,其中尤以宋明兩代最為嚴密。

在上古夏商周三代時期,就有一套相對完備的制度。記錄周代典章制度的《周禮》中,便出現了負責皇家禁衛的專業人員,安保設計相當周密。 周朝的警衛人員重出身,主要考慮“政治上可靠”。負責周王安保工作的,叫“宮正”,“掌王宮之戒令糾禁,以時比宮中之官府、次舍之眾寡,為之版以待。”大概意思是,宮正負責周王宮中禁令的制定和日常糾察、查禁,按時檢查王宮中各官府及值宿守衛人員,並做好記錄,整理成冊,以備查驗。

如果遇到突發事件,警衛人手不夠,則會緊急徵調各官府的官員子弟參與警衛,對進出人員盤查嚴格,禁止宮內外人員不按規定時間進出王宮。如果有需要,可隨時對可疑人員進行檢查,甚至搜身,即所謂“稽其功緒,糾其德行,幾其出入”。

古代國家領導人居住與辦公地,稱為 “禁地”,故其警衛人員稱為“禁衛”,警衛部隊稱為“禁軍”。當時周王禁地內明暗崗哨多多,“周廬千列,設戟百重”,欲行刺很難得逞。保衛周王分幾班人馬,依居、行、守三種警衛要求的不同,而選派出相應的警衛人員。其中負責王宮內日常值守的人馬最重要,要經過嚴格“政審”,必須是貴族子弟出身。宮內值守負責人叫“宗伯”,算是周王心腹中的心腹,地位很高。周王的警衛人員重出身,主要考慮貴族子弟“政治上可靠”,還有當人質的意思,可避免諸侯、大臣在外叛亂。這套“政治上可靠”,講究家庭出身的政審制度,為歷代統治者借鑑,非親信、心腹是當不了“警衛隊長”的。

秦朝建立的一套武裝保衛國家領導人制度,成為後代範本。進入封建社會後,保衛國家領導的警衛人員數量大大增加,素質也得到極大提升,形成了完整的警衛體系,出現了獨立的武裝警衛部隊。秦朝建立的一套武裝保衛國家領導人制度,成為後代範本:從內到外有三個警衛層次,有“衛尉”、“郎中令”、“中尉”分別統領的三套人馬,執行不同的安保任務,警衛力量分工明確。 遺憾的是,雖然秦朝保衛國家領導人有“三保險”,卻是出紕漏最多的朝代之一。比如,秦二世胡亥便是讓自己的“警衛隊長”、郎中令趙高殺死的。

漢朝的保鏢侍衛制度設計講究,分工明確

可能是吸取了秦二世被禁軍殺死的嚴重教訓,漢朝在保衛國家領導人的制度設計上更講究,分工更明確。西漢有兩支武裝保衛力量,即“南軍”和“北軍”。 南軍是核心警衛,負責西漢皇宮——未央宮的警衛工作,相當於“中南海警衛團”;北軍是負責整個長安城防衛工作的,相當於京城衛戍部隊。接著,劉徹又改造了北軍,增建7支禁軍,總共8校尉,分別駐紮在都城郊區,互不統屬,直接由皇帝指揮。後來,劉徹還成立了“繡衣直指揮使”,也由皇帝直接指揮。

繡衣直指揮使可隨時到街頭偵察緝捕不法之徒,是遊離於法律之外的特務恐怖組織,後來的明朝錦衣衛也或受此影響。如果皇帝控制不了禁軍,麻煩便大了。如東漢末期,皇帝根本指揮不動禁軍,曹操成了禁軍的實際統帥。最精銳的“虎豹騎”是禁軍中的親軍,名義上是保衛獻帝劉協,實則是奉曹操之命看守這位皇帝。

唐朝保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戶縣兆倫遺址附近進行考古發掘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唐代磚室墓,墓主人為唐代廢太子李承乾的“貼身保鏢”,其墓誌銘或反映李承乾政變後,曾追隨他的官吏們命運也受到影響。這座唐代磚室墓位於此次發掘區的北部,墓葬由斜坡墓道、2個天井、2個過洞、甬道和墓室組成。墓室磚砌而成,穹窿頂,平面近正方形,墓室底部鋪磚,墓室東、西、南三壁在磚上繪有人物題材壁畫。在墓葬內發現有墓誌,分為志蓋和志石兩部分。志蓋為方形,盝頂,上刻篆書,四行十二字,“大唐故洛州密縣令馮君墓誌”。志石為方形,上面刻的字體為楷書,共三十八行,滿行三十八字。志文分為墓誌和墓誌銘兩部分,記載了墓主祖上情況、個人生平及夫人姜氏生平。

根據墓誌銘顯示,墓主人叫馮孝約,字叔儉。貞觀十三年即公元639年,做過太子李承乾的宮廷高級禁衛武官,專門負責太子的安全。貞觀十八年,離開長安先後做過光州司戶、簡州司戶、洛州密縣令。於公元659年死於官舍中,享年47歲,於唐高宗李治時的公元663年,歸葬於戶縣長樂鄉的祖墳。他的夫人姜氏於公元680年死於家中,享年54歲。第二年兩人合葬於祖墳。專家由墓誌銘推測出,該墓葬年代應為唐高宗李治時期,而所葬之地在唐代名為戶縣長樂鄉。

據初步考證後認為,墓主人馮孝約最初為太子的高級侍衛,於貞觀十八年,被貶為光州司戶,而這次被貶黜的原因很可能與太子李承乾於貞觀十七年預謀發動的宮廷政變有關。李承乾因逼宮謀反事情敗露而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而墓主作為他的侍衛,很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牽連,而被貶為光州司戶。墓誌中記載“主辱於前,臣黜於後”可能即暗指這一事件。因此,墓誌內容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這場宮廷之爭對相關官吏命運的影響。

  宋朝警衛部隊規模最龐大,宋太祖創建

三衙禁軍安保體系

  宋朝禁軍規模之龐大、體系之複雜,都是以往所沒有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曾任後周禁軍將領“殿前都點檢”,又是通過兵變坐上皇帝寶座的,深知警衛部隊的重要,所以,他格外重視禁軍的組建,營建禁衛精兵的同時,又收編地方軍,擴充中央禁軍,構築出了史上最龐大的國家警衛部隊。宋太祖開寶年間,全國軍人37.8萬人,其中禁軍便有19.4萬人。後來每位皇帝都重視禁軍的建設,宋太宗至道年間全國軍人66.6萬,其中禁軍35.8萬。到宋仁宗慶曆年間,全國禁軍達到了82.6萬。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禁軍不只保衛皇帝,還保衛國家疆土,為國出征,所以有的駐屯地方,但大部分護衛京城,駐紮於汴京城外。禁軍很講究訓練,《水滸傳》中的林沖便是汴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其槍棒功夫尤其出色。

“京軍”中擔任皇帝警衛任務的“精兵”,要求日日練武,騎兵每天五練,步兵每天四練。宋朝國家領導的警衛體系,主要由“殿前司”、“侍衛司”、“御前忠佐軍頭司”、“皇城司”、“騏驥院”等幾部分組成,總稱為“三衙禁軍”,每個司內又細分若干單位,承擔不同警衛任務。

在皇宮和皇帝身邊的貼身警衛,都是從龐大禁軍中優選出來的,分為“班”、“直”兩批人,輪流上崗值勤。宋代禁軍不少都是擺設,儀式化明顯。因為禁軍實在太多,到國力下降時,連軍餉都沒有。宋神宗趙頊便曾為此感嘆道:“窮吾國者,冗兵也。”後來,朝廷每年都進行一次禁軍整並。到南宋時,禁軍的規模便縮減很多。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出警入蹕圖》,能清楚地看到隨駕扈從的明代錦衣衛(局部)

明朝引入秘密警察偵探最到位,明太祖建立十二衛安保體系

  到了明朝,對國家領導人的保衛更為嚴密。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引進了現代警衛制度中的“秘密警察”制度。在尚未稱帝時,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便建立了自己的直屬警衛團———“侍衛上直親軍拱衛司”,稱帝后次年又擴編為“親軍都督府”。

  明代軍事單位分衛、所,衛的負責人稱為“衛指揮使”。在全國軍隊衛、所基礎上,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撤銷了此前的皇家警衛團“親軍都督府”和“儀鑾司”,創造了一支新的皇家警衛力量———“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簡稱“錦衣衛”。隨後又組建了“旗手衛”、“府前軍衛”等十二個禁衛機構,總稱“上十二衛”。十二衛的指揮權不屬於明朝的國防部“五軍都督府”,而是由皇帝直接掌控。

“十二衛”體系中,數錦衣衛最厲害,“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與漢武帝時的“繡衣直指揮使”差不多,但規模和權力更大。明成祖朱棣對這套安保體系很青睞,篡位當了皇帝后便恢復了一度被朱元璋撤銷的錦衣衛鎮撫司,並將十二衛親兵擴充為二十二衛,建立了一套比漢唐更先進的、“軍隊與警察”相結合的國家領導人保衛體系。這“警察”,就是負責京城區域巡邏、維護治安的五城兵馬司。更恐怖的是,朱棣設了“東廠”,這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秘密組織,廠主都是皇帝寵信的太監。朱見深(明憲宗)當皇帝時又設立了“西廠”。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與東廠一樣,是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與正常的警衛力量,織成了明朝強大的國家領導人保護網,對社會控制空前強大。

清朝在繼承明朝這套國家領導人安保體系的同時,對警衛人員的選拔有新規定,強調出身,直接負責皇帝警衛的掌守門戶和侍從兼宿衛兩班人馬,均得由滿族官宦子弟來擔任。貼身警衛員要求更高,得從上三旗中選拔,稱為“上三旗侍衛”,一直到清亡,這一安保制度都沒有改變。

20歲的和糰承襲三等輕車都尉,26歲於乾隆三十七年當上了正五品的三等侍衛。史籍載稱,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糰隨駕出宮。“上偶於輿中閱邊報,有奏要犯脫逃者,上微怒,誦《論語》‘虎兕出於柙’之語”。扈從校尉不知此係何意,和糰卻立即對答說:“爺謂典守者不得辭其責耳。”乾隆聽後很高興,問和糰:“讀過 《論語》?”和糰說,讀過。“又問家世、年歲,奏對皆稱旨”。乾隆“見其儀度俊雅,聲音清亮”,“矯捷異常”,十分讚賞,“自是恩禮日隆”。 和糰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善於臨機應變,博得了皇上的歡心,青雲直上,立即於閏十月遷乾清門侍衛,十一月升御前侍衛,授正藍旗滿洲都統(從一品武職)。此後,他不斷升遷,而最初還是靠的朝廷警衛的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