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門改名這件事,還是大順政權李自成實在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兩個中華門,一個在南京,一個在北京,而且這兩個名字都是在民國時期改的,這兩個中華門各有各的特色,而北京中華門改名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民國時期的北京中華門在明朝和清朝的名字都不同,明朝時候叫大明門,而清朝時候叫大清門。中華門修建於明朝永樂時期,這個門是皇城的正南門,所以在明朝享有國門的地位,被稱為大明門,大學士解縉題門聯“日月光天德 山河壯帝居”。可見大明門在明朝皇城的地位。而到了清朝,同樣是正南門,叫大明門已經不合適,所以改名大清門,也是清朝的國門。大清門在皇城與市井的分界線,所以有很高的規格制度,《大清會典》曾記載:“大清門,三闕上為飛簷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到達下馬石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大清門也不是一般人能走的,只得遇太上皇、皇太后、皇帝、皇后才能開啟,其他人均走側門。

大明門改名這件事,還是大順政權李自成實在

大清門匾是石頭作的,青金石琢製成字,鑲嵌在石中。中華民國成立以後,袁世凱覺得叫大清門不合適了,所以打算改名叫中華門,牌匾的石頭材料非常好,於是袁世凱就派人把這個牌匾摘下來,背面刻上中華門就好了,可是當工匠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背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由京兆尹王冶秋題寫“中華門”匾額,掛於簷下。

大明門改名這件事,還是大順政權李自成實在

改名這個事情,其實還是李自成實在,李自成曾經短暫的在北京城待過,他攻下北京城的時候,覺得叫大明門不合適,所以打算改成大順們,李自成是讓人去刻牌匾了,結果牌匾還沒刻完,李自成就失敗了,灰溜溜的逃出了北京城,相比民國和清朝,短暫的大順政權確實要實在的多。

南京的中華門現在依然保存完好,修建的時間要比北京中華門還要早,明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1369年~1375年)在南唐都城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南門舊址拓建而成,始稱聚寶門,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性的建築。是南京城南交通的咽喉所在。

大明門改名這件事,還是大順政權李自成實在

中華門甕城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堡式內甕城城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古城堡式城門,是現代研究古代防禦重要的建築,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改稱聚寶門為中華門,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