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辦了場祝壽會,兩位航天界的百歲老人到場

103歲的建校元老王洪星,100歲的中國系統仿真學科創始人文傳源,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僅有的兩位百歲老人。

北航辦了場祝壽會,兩位航天界的百歲老人到場

兩位老壽星:103歲的王洪星(左)和100歲的文傳源(右)。

他們同是湖南老鄉,同樣於1952年建校之初就入校工作,在這所專門培養航空航天人才的學校耕耘66年之後,今天,他們相約來參加一場聚會,這是學校專門為老壽星們精心策劃的祝壽會。兩位老教授成為全場最高齡也最受關注的壽星。

今天一早,北航新主樓第一報告廳被裝扮得喜氣洋洋,入口處張貼著“福如東海長流水 壽比南山不老松”的紅底黃字對聯,包括王洪星、文傳源在內的百歲壽星以及今年過整壽的90歲、80歲、70歲和60歲壽星的名字均在門口張貼,一共298人

北航辦了場祝壽會,兩位航天界的百歲老人到場

“祝壽會”活動現場

作為年歲最長者,王洪星和文傳源都被安排在會場第一排,座位緊挨著,他們的桌前都擺放著手寫的立體賀卡,以及一根香蕉和兩個大紅蘋果,寓意長命百歲。第一排一共18個座位,除了一位校領導,前排就座的17位老人均是90歲(含)以上,粗略算下來,他們的年齡加起來超過1500歲

雖然已過百歲,但王洪星和文傳源兩位老人口齒清晰,思維靈活,記性也不錯。問及今天參會的感受,王洪星笑著說,“今天很高興!”望著身旁的老夥伴兒,他還回憶起,“我和文老師是同學,也是老鄉,我們都是湖南人!”

北航辦了場祝壽會,兩位航天界的百歲老人到場

在祝壽會上,兩位老人收到蘊含滿滿祝福的禮物,一束盛放的鮮花,一個北航老年手工協會編制的大壽桃以及一份刻有“福壽千秋百歲人 壽域光涵萬里天”的壽誕牌。

兩位老人的生日感言也各有亮點。

北航辦了場祝壽會,兩位航天界的百歲老人到場

即便退休多年,王洪星老人依舊堅持看書讀報,他在會場就分享新近聽說的北航新鮮事兒,比如,今年畢業的博士生有600多人,畢業的本科生是3000多人,作為北航建校元老,看著當年親手參與創辦的校園呈現這麼強勁的發展勢頭,他由衷高興,“這是了不起的成績,希望北航繼續發展!”

北航辦了場祝壽會,兩位航天界的百歲老人到場

資料圖:王洪星教授和學生

除了感謝學校的祝賀,他也不忘為身旁的老人們送去祝福,“祝福在座的壽星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家庭幸福!”

文傳源則為在座的壽星賦詩一首《詠玉蘭》:

綠園玉蘭花開早,青松歡暢樂春曉,

迎春凝眸瞧舊交,陽光送暖情意高,

春風柔和輕聲笑,凡人只知人間美,

天上不易找得到,人類聯想多奇智,

敢闖宇宙探星曹,黑洞恆星大爆炸,

新鮮事物喜創造,人天協同有多好。

北航辦了場祝壽會,兩位航天界的百歲老人到場

資料圖:文傳源教授與博士生在一起。

據統計,北航現有老同志3175人,其中80歲以上1375人,平均年齡超過74歲。他們為北航奉獻了青春與汗水,他們用勤勞和智慧,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航空航天棟樑。

人物故事

王洪星:六十六載伴北航

北航辦了場祝壽會,兩位航天界的百歲老人到場

資料圖:王洪星教授

簡介:王洪星1915年11月出生於湖南湘潭,今年103歲,北航最年長者。系當年北航建院八大元老之一,我國諧波傳動、齒輪傳動技術以及牽引傳動技術的開創者之一。

“薊門煙樹望北航,八校聚首譜華章。”

1952年,來自清華大學、北洋大學等八所大學航空系組建成北京航空學院,從五湖四海匯聚而來的八位建校元老也來到這裡,投身祖國航空科學和教育事業。

彼時的八大建校元老中,王洪星是少有的健在者,103歲的他也是當今北航校園裡最年長者。

北航辦了場祝壽會,兩位航天界的百歲老人到場

資料圖

從建校之初的遍地野草和墳墓,到如今嶄新的教學樓群,從學生分散住宿在工棚吃飯,到現代化的居住學習環境,悠悠六十六載,王洪星見證了北航的每一步發展,對於校園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他都如數家珍。

建校之初,王洪星曾擔任機械原理及機械零件教研室負責人,1958年以後,重心轉向科學研究;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他著力於諧波傳動研究,還與相關單位合作研究製造出新的諧波傳動裝置,他成為我國諧波傳動、齒輪傳動技術以及牽引傳動技術的開創者之一。

第一批建校者,是從苦日子奮鬥起步的。王洪星仍記得,那時這個地方叫做柏彥莊,環境荒涼,到處都是工地,道路基本是泥地;學生都分散住在清華、交道口等地,上學只能坐校車或走路。一個印象深刻的細節是,當時主講“起重運輸機”課程,以前沒人教過,自己也沒學過,只好找來蘇聯的教材,邊學邊教。

這些年來,北航辦學條件大大改善,老人在欣喜之餘,也保持著謹慎的心態,“物質設備再好,不出人才也不行。”在紀念北航建校60週年的訪談中,他就叮囑一個老理兒,大學的功能就是研究學問,培養人才,這個基本點要抓住。

北航辦了場祝壽會,兩位航天界的百歲老人到場

資料圖:運動鍛鍊的王洪星教授。

退休多年,老人也從未忘記育人的天職。2007年,92歲高齡時,他還在北航新聞網上發表文章《給大學生談談幾個問題》,結合自己孫子的成長經歷,他建議工科生掌握一些科學學習方法,比如,學習上“存疑”、不求甚解、一專多能、注重基礎……

一年後,老人93歲那年,汶川地震,牽動人心。他把原本計劃用於資助家鄉小學的十萬元存款,全部拿出來,在學校設立“王洪星扶貧助困金”,面向全校貧困生,優先資助來自四川地震災區的貧困學生。每年將有三到五名學生得到3000元的生活補助,當年9月,就有4位學生獲得這筆愛心捐款。

文傳源:實現無人機零的突破

北航辦了場祝壽會,兩位航天界的百歲老人到場

資料圖:近百歲高齡時,文傳源教授仍堅持伏案工作。

簡介:文傳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1918年出生,今年100歲。他領導了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的研製工作,開拓了中國無人機技術的新篇章。

今年,是“北京五號”試飛成功六十週年,也是“北京五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北航教授文傳源一百華誕。

文傳源1918年生於湖南省衡山縣新橋鄉貫底,1952年調入北京航空學院,參加建院、建系工作。1957年至1959年,在“一無資料、二無經驗、三無設備”,他帶領北航師生論證無人駕駛飛行系統技術方案,經國家領導人批准後,集中師生近300人集中攻關。1958年10月1日,我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無線電引導著陸正式試飛基本成功,北航師生用自己的階段研究成果給國慶獻禮。1959年2月,“北京五號”正式研製成功,之後順利完成三個階段的試飛任務,實現了中國無人駕駛飛機歷史上“零的突破”,北航成為中國無人機事業的先驅者、開拓者。

1975年,北航成立殲六飛行模擬機總體設計組,文傳源任組長,他先後協調全國40餘個協作單位,經過八年攻堅克難,開創完成我國第一臺殲擊機飛行模擬機研製,並順利交付空軍使用。該技術填補了我國飛行訓練的空白,為我國飛行模擬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這些年來,文傳源開創新的科學研究領域,在綜合飛行、綜合飛行力控制系統的分析、綜合系統論、人體科學和人機系統等開展研究。

自從1988年離休後,文傳源通過返聘,繼續搞科研,帶研究生,直到2003年培養完最後兩位研究生,才算“功成身退”。他先後培養博士後7人,博士生15人,碩士生18人。

離休後,文傳源圍繞關於仿真學科的“相似理論”體系繼續鑽研,1989年開始發表相關理論,2005年發表了三篇文章,2009年又發表了一篇文章,展開深入論述,基本建成了“相似理論”體系。

科研之外,在學生眼裡,文傳源如同“慈父”一般溫暖。學生生病,他讓愛人送飯。有學生在博士後半段學得比較吃力,文傳源擔心學生身體扛不住,就開通“綠色通道”,允許學生直接去工作,等博士論文完成後再回來答辯。

1998年,文傳源和諸多校友捐出獲國家級教學一等獎的全部獎金,設立“馭遠獎學金”共5萬元;2014年10月,他再次為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發展基金捐贈10萬元,用力獎勵資助品學兼優貧困學生。

“我沒有任何不良嗜好,不抽菸,不喝酒,這些錢都是從我的工資裡一分一分節省出來的,清清白白。”他回憶起年少時期艱難的求學時光,考上長沙第一高中,家境不好,問同學借錢才能上學,後來因為交不起學費和食宿費,只好轉到第一師範學習,他希望這樣的窘境,在寒門學子中不再重演。

北航辦了場祝壽會,兩位航天界的百歲老人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