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的两首寒食诗,看苏轼生活和精神最低沉的时候》

《读苏轼的两首寒食诗,看苏轼生活和精神最低沉的时候》

黄州

1082年,对中国文学史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年,因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位置的一词两赋,即《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都创作于这一年,这一词两赋对中国的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还要继续下去。

但是,就在这一年的春天,一词两赋的作者苏轼苏东坡还写了两首诗,这两首诗的内容虽然不像秋天写的那一词两赋一样流传千古,但根据这两首诗的内容所书写的一幅行书,却被后人公认为是行书第三,一直让后人景仰和观摩。

现在咱们不谈这个行书,只谈这两首寒食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苏轼苏东坡是1079年被贬到黄州的,来到的第三年就是1082年。在那年的春天,接连下了两个月的春雨,刚好苏轼又病了,卧床不起。

我来到黄州这个偏远的地方,已经过了三个寒食节了。每年我都想好好的把握一下这美好的春天,但是这春天好像不太领我的情似的,总是匆匆而过。今年的春天已经下了两个月的雨了,至今没有停的意思,本来应该鸟语花香的春天,现在萧瑟的像深秋似的。在床上我闻到了那海棠花的花香,但那美丽的海棠花在雨中已经凋懈,和污泥混在了一起。这美好的春天还有这美丽的海棠花哪里去了呢?是不是让人在半夜是时候偷偷摸摸的搬走了?我这一病时间太长了,好像刚病的时候是个少年,等病好了头发已经白了。

《读苏轼的两首寒食诗,看苏轼生活和精神最低沉的时候》

寒食帖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江水漫过了堤岸眼看要灌进房子了,但这讨厌的春雨还没有丝毫停下来的意思。我这小小的草房此刻就像一叶扁舟,飘荡在在雾蒙蒙的水里。厨房里已经没有什么吃的了,只有去年冬天留下的一点冬菜。烧的也没有了,几把刚刚打回来的湿芦苇怎么也烧不着。我刚刚看到几个乌鸦衔着几片没烧完的幂纸才知道今天原来又是寒食节了。可惜皇宫里的九重大门紧闭,先人的坟墓又远在万里之外。我也想想阮籍一样赶着牛车带着美酒,走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大哭一场,但我现在的这个情况,就像一堆死灰一样,再大的风也吹不起了。

可以说,这两首诗,整体是充满悲观,消沉,看不到任何希望,这也是苏轼留下的所有的诗词中最低沉的作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家可以想象,在宋朝的时候官员的俸禄那是十分丰厚的,苏轼来黄州之前那是什么生活,在密州是“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酒酣胸胆尚开张”。来到黄州以后呢?手牵黄牛,肩膀扛犁,那得自己耕种,自己酿酒,自己修房子。原来的老朋友几乎都给苏轼断了来往,写信都不回,那年的春天又是接连两个月的苦雨,共所周知,天气对人的心情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苏轼才写下了这么两首孤独、冰冷,让人读之心寒的诗作。

不过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情和状态,在几个月后就写下了一词两赋三篇千古流传的名作。

《读苏轼的两首寒食诗,看苏轼生活和精神最低沉的时候》

黄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