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就是用來失去的

有些朋友就是用来失去的

孤 獨 的 人 其 實 都 很 溫 暖

我的健身老師28歲,最近心情不太好。我問他啥事,他大概跟我說了說。

健身老師小學就去練皮划艇,沒有念過太多的文化課,到了北京工作之後,突然覺得自己讀書太少,懂的不多,於是開始參加各種讀書會,開始練習寫文章,利用業餘時間各種彌補自身的不足。

他有幾個一起來北京發展的老家朋友,剛開始大家走得很近。漸漸的,隨著他參加聚會的時間越來越少,幾個朋友就指責他:做健身行業需要的是機遇,是運氣,你每天參加什麼讀書會,學習寫文章一點意義都沒有。

我的健身老師很清楚做這些事情的意義,他也能感受到這些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改變,影響他心情的是身邊最好的幾個朋友。他覺得他們不理解他,他也很痛苦自己好像沒有辦法再像以前那樣融入。

當你覺得自己被朋友排擠時,你該怎麼辦?”他痛苦的是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似曾相識,我來北京工作幾年之後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感覺融入不了朋友圈,感覺自己被人討厭,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孤僻,覺得自己被世界拋棄了,有一種很恐慌的孤獨感。

也是那幾年我明白了——被人討厭容易令人孤獨,孤獨能讓一個人清醒,而清醒能讓一個人不那麼輕易就受到外界的影響。當熬過那一段痛苦的孤獨期,你開始對自己和這個世界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好像經歷了四次朋友的更迭。

第一次更換朋友是大學之前,幾乎所有的朋友都是同學,而同學都是在學校遇見的。這一批朋友靠的更多是時間與情感的累積,而非價值觀的一致。當你理解這一點之後,即便與這個時期的朋友內心無法走到一起,你也能說服自己——這些朋友都是一起成長的,有的是感情。

讀了大學之後到參加工作後的兩三年,這時的朋友是靠彼此的吸引力走到一起,但能不能真正走下去,更多是社會的考驗,你們的價值觀真的一致嗎你們為人處世真的彼此認同嗎?你一旦被這種朋友所排斥,便很容易產生那種——是不是自己哪裡出了問題?其實一切都是正常的,不是你或者他們出了問題,而是當你們被赤裸裸的拋棄在社會的荒野之上,你們最本真的樣子便顯露出來。一樣的,繼續走下去。不一樣的,自然而然要分道揚鑣。

第三個階段的交友是進入社會後幾年,當你開始明白自己的優點,缺點,明白自己的處事原則,你開始會排除與自己原則不相符合的人,開始有意識的靠近同類。就我個人而言,這個階段的朋友都是我28歲之後才認識的,我們在類似的工作場合,我們有過多次的合作,我們通過其他人的評價瞭解彼此,我們知道自己和哪些人能走到一起。到了這個階段,朋友與朋友之間多的是商量,也能進行爭論,但絕非是本質的推翻,而是本質的探討。

第四個階段則是你的生活圈非常固定,你開始想要去學習,去靠近更優秀的人,哪怕他們和自己不一樣,但是你已經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缺失在哪裡。

正因如此,所以每次當我被友誼所困擾的時候,我都會告訴自己,有些自然而然要失去,有些再怎麼改變都還能在一起,所以也不必為此焦慮。

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當你做好了告別的準備,也明白告別的原因,那就積極一點去面對新的朋友與夥伴吧,並不是他們或者你的問題。

PS:

對此

我表示懷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