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先秦已有完備製冷設備,大可當浴缸,有人帶3女人一塊洗

考古中發現的製冷器具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真是夏天了,氣溫越來越高。

相對古人來說,現代人爽死了,居家有空調、冰箱,外出了空調車、冰鎮冷飲,過夏天還是容易的。古人可就不一樣了,但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時代的人也有不同的活法。

夏天與冬天一樣,頗不適宜的氣候條件降低了人類生活的質量。為此,古代中國古人想出來了不少過夏天的辦法,有不少發明創造。中國是最早想到人工製冷手段的國家之一,早在先秦時代,人們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什麼。

考古發現先秦已有完備製冷設備,大可當浴缸,有人帶3女人一塊洗

我在以前《北京晚報》“一方鉤沉”專欄上發表過相關的文章,並曾到武漢、蘇州等地做過“古人過夏天”的講座,對這方面曾做過研究。

《周禮》記載,先秦周代已設有專門的製冷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運至名叫“凌陰”的冰窖中儲存,以保證周王室和其臣僚、近臣夏天有冰塊使用。

這種地窖儲冰方式,至今都在使用,各地都設有冷庫、冰廠,可以提供廉價的冰塊。不同的是,這些冰不再是天然採儲,而是機器製冷,更為方便和高效,連一般家庭都可以隨便使用冰箱來製作冰塊。

考古發現先秦已有完備製冷設備,大可當浴缸,有人帶3女人一塊洗

(梁孝王冰窖)

從考古發現來看,家有儲冰室曾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就如1990年代冰箱稀缺時,家有一臺單門冰箱都會被人羨慕。西漢梁孝王劉武,死後葬於今河南永城縣境內的芒碭山,其墓相當豪華,除了帶“衛生間”外,還有一大冰窖——大概劉武怕熱,生前享受慣了,死後也要“吃冷飲”。

周王室還會將冰塊賞賜給身邊人,但也不是什麼人都能享受的。據《左傳·昭公四年》,只有高級官員才能分到,即所謂“食肉之祿,冰皆與焉”,沒有資格吃肉的官員,當然也沒有資格在夏天使用冰塊。

這種“賜冰”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

考古發現先秦已有完備製冷設備,大可當浴缸,有人帶3女人一塊洗

(三十年前夏天常見的冰棒箱)

明人劉侗、於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記載,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會賜冰給文武大臣。清代也是這樣,把賜冰當成一種官員福利,但賞賜形式有所改變,不是直接領冰塊,而是發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歲時記》中所記:“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現在的夏天發放冷飲費(券),便是由古代“賜冰”制度變化而來。

考古發現先秦已有完備製冷設備,大可當浴缸,有人帶3女人一塊洗

(古人夏日午休)

除了冰窖,古人家裡也有“冰箱”,使用自然冷源。古代中國人居家使用的冷藏器具,早期叫“鑑”。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稱:“鑑,大盆也。”因為鑑體積大,也可以做大浴缸使用。“《莊子·則陽篇》記載:“靈公有妻三人,同濫而浴”,這裡的“濫”通“鑑”,靈公就是與孔夫子弄出緋聞的南子老公衛靈公。衛靈竟然帶著三個女人,一起在鑑裡“鴛鴦俗”,可見這個鑑很大。

考古發現先秦已有完備製冷設備,大可當浴缸,有人帶3女人一塊洗

(現代影視裡的衛靈公與南子)

為什麼叫鑑?在鏡子還未流行時代,古人用鑑盛水來照容打扮,金文的“監”字就像一個人府視而照容之形,所以後來的鏡子出現後,也被稱為“鏡鑑”。

鑑最常用的功能還用作儲存。即《周禮·凌人》所謂:“祭祀共冰鑑”。

冰鑑有方形與圓形之分,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當年吳王夫差和智君子使用的鑑,都是圓形,吳王夫差鑑有銘文“御鑑”,智君子鑑稱“弄鑑”。從西安三橋鎮高窯村出土的兩件西漢時期銅鑑,刻銘直稱“銅鑑”。

考古發現先秦已有完備製冷設備,大可當浴缸,有人帶3女人一塊洗

(吳王夫差鑑)

吳王夫差鑑現收藏於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傳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從河南輝縣出土。而吳王夫差鑑當年應該不只一件,上海博物館藏品中也有一件。

鑑早期是陶質,春秋中期以後才流行青銅鑑,因為可以冷藏才稱“冰鑑”。如何使用?鑑的形體都很大,像盆,大口,深腹,有二耳或四耳,其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食物也能長久保質。

考古發現先秦已有完備製冷設備,大可當浴缸,有人帶3女人一塊洗

(蟠虺銅方鑑)

在鑑的存世實物中,有不少都是名鑑。1978年發掘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蟠虺銅方鑑,相當精美,此件“冰箱”已是國寶級文物;1961年從山西侯馬出土的“蟠螭紋鑑”,也很有名,現在藏於山西省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