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父母都错过的对孩子的教育——死亡教育,务必补起来!

说过金钱教育,今天我们来说说孩子的另外一个教育——死亡教育。白岩松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这或许过于绝对,但想想我们自己受到的教育里,能够称得上死亡教育的真的少之又少。在《奇葩说》中,马东曾说,“如何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汉文化缺失的一课。”虽然孔子有言“不知生焉知死”,但究竟该如何面对死亡,这样的内容真的是少之又少。在这样两个“少之又少”面前,我们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一、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让人忌讳的话题。人死了,我们一般会说“老了”“去了”“仙逝了”,很少直接说“死”。由于避讳“死”,连发音跟“死”相似的“4”也变得不吉利,4 楼不叫 4 楼,现在都改叫“3A”了。

谈论死亡都如此讳莫如深,更别说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了。但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又是必须的,否则,孩子可能会因为恐惧死亡而变得胆小,或者因为不懂得死亡的意义而伤害自己。

1、变得胆小、恐惧死亡

影视作品中,与死亡对应的场景一般是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或者是漆黑的长夜。这种气氛,已经让人很恐惧,很无助了,有些家长还会给孩子讲恐怖故事,使孩子将死亡与魔鬼联系在一起。

2、变得漠视生命,伤害自己,虐待小生命

之前轰动世界的“蓝鲸”死亡游戏,参与者大多是10~14岁的孩子,他们进入游戏后接受各种“洗脑”挑战,自伤自残,最后自杀,在全世界引发几百名青少年“争相”自杀。

99%父母都错过的对孩子的教育——死亡教育,务必补起来!

有数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了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

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指出,在抽查的2500名中小学生的取样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有3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我们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死亡教育,其实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更是爱的教育,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认知过程,润物无声地教给孩子。

乔布斯说,死亡是最伟大的发明。17岁时,乔布斯接受了死亡教育,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而后的33年,每天都“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去完成自己最想做的事。所以,他才能一次又一次创造科技的奇迹!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死亡,因为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生命。我们的孩子可以不成为乔布斯,不成为学霸,不成为社会精英,但一定要成为他自己!

二、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发展分三个阶段。

1948 年,心理学家 M. Nagy 观察研究了 378 名 3~10 岁的孩子,结果发现,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死亡,只是暂时的离去,并非生命的终结,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

第二阶段:认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运的人,是不会死的。只有那些被“死亡”抓走的人,才会死掉。

99%父母都错过的对孩子的教育——死亡教育,务必补起来!

第三阶段: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命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后续的学者对这一研究进行了细化,整体上来看,学前阶段的孩子,关于死亡认知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发展,逐步客观、成熟的。而且,随着研究的推移,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水平也越来越低龄化。

孩子对死亡的认知理论忠实地反映了孩子对其所观察到的世界的总体描述,成人无法、也不应该对孩子隐藏死亡的真相。相反,公开、客观地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反倒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三、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

死亡教育不仅出现在欧美国家的绘本中,也出现在他们的学校教育里,很多学校专门设置了死亡教育课,观察植物的枯萎,为死去的小动物开追悼会,为故去的亲人做纪念册,甚至到殡仪馆躺到棺材里亲身体验死亡。这是中国的学校教育需要学习的。

而对于每位家长,关于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情,思想和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因人而异,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1、循序渐进进行死亡教育。

婴幼儿对死亡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无法理解死亡的含义,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来模拟死亡,让孩子逐步接触死亡的概念。

学龄前的孩子探索及模仿的欲望十分强烈,这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死亡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并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对死亡产生很多匪夷所思的想象,并开始对死亡产生焦虑,因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时不要吓唬孩子,这会加重孩子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已经上学的孩子在精神和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高度,对死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解答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这件事。

2、提高孩子对死亡的耐受力。

有人觉得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应该尽可能地给他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很早就已经经历过“生死”场面。比如喜爱的宠物死了,动画片中也会有关于死亡的场景等等,这些,都已经让他们体验过悲伤,都已经锻炼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视频《小男孩的宠物金鱼葬礼》曾在网络上大火。视频中,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捧着一条死去的金鱼走进卫生间,为他的金鱼朋友送别。他亲了金鱼一口后将它放到了马桶里,在金鱼被冲走之前,小男孩还表现得很镇定,可是当金鱼被冲走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朋友永远不会回来了,瞬间崩溃,哭得梨花带雨。

虽然这样的送别过程会让孩子暂时感到难过,但是也让他们认识到了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让孩子认识死亡、面对死亡,这可以提高孩子对死亡的耐受力。

3、通过绘本或电影让孩子理解死亡。

让无数人感动落泪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也是死亡教育的绝佳代表。小男孩米格误入奇幻瑰丽的亡灵世界,在那里小米格知道了一个人死了以后会继续生活在亡灵的世界,只要现世的亲人没有遗忘逝者,死去的人就可以在亡灵节那天返回现世去看望他们的亲人。如果生活在现世的亲人将他们遗忘了,他们才是真正的死亡。

99%父母都错过的对孩子的教育——死亡教育,务必补起来!

还有一些优秀的绘本,如《祝你生日快乐》,这本绘本通过一个得了癌症的小女孩的离去,讲述了生命脆弱的主题;《爷爷变成了幽灵》解释了人死亡以后会到哪里去;《爸爸的围巾》讲述了人终有一天会离开;但总会留下温暖的想念。除此以外,还有《汤姆的外公去世了》、《活了100万次的猫》、《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没有穿西装》等等。

4、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去解释死亡。

谈论逝去的亲人,有的家长担心孩子难过,通常会这样说:“他只是睡着了。”“他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而我们要做的其实是不“糊弄”孩子,用具象解释回应孩子的疑惑。

比如,一位爷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这样告诉 6 岁的孙子:宝贝,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你看小草,它从发芽、生长,再到枯萎,都有一个过程。人也是这样,爷爷一开始也是一个小婴儿,后来长成像你爸爸那样的大人,再后来,就慢慢变老了,最后会像小草一样,和大自然融为一体……

4、以更加具体的方式去描述死亡。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说“活着就是吃饭、睡觉、呼吸、走路、说话等,死亡就是这些都不能做了。

对于5、6岁的孩子,我们可以在扫墓的时候,告诉他“死的人没有知觉,就是什么都不能做了。爷爷死了,我们很难过,哭代表我们舍不得爷爷,也是表达对爷爷的思念。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更加努力地生活。”

99%父母都错过的对孩子的教育——死亡教育,务必补起来!

比如,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参加完烈士陵园的祭扫仪式之后,这样跟孩子说:“人生就像一条路,我们边走边看风景,但所有的路都有尽头,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不用害怕。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路走完,所以要珍爱生命,争取在有限的道路里看到无限的风景……”不管孩子听不听得懂,但至少,他会觉得生命是一个自然的、积极的过程!

死亡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我们正视死亡这个话题,是为了让孩子对生命有所敬畏,我们谈论死,是为了让孩子珍视生。只有懂得了死亡的含义,才会明白生的可贵;只有清楚了生的可贵,才能领悟生活的真谛……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们正确认知死亡,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

99%父母都错过的对孩子的教育——死亡教育,务必补起来!

下一次,当孩子问我们,什么是死亡时?你想好怎么回答了吗?别逃避,正视死亡,就是尊重生命,我们谈论死,是为了珍视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