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父母都錯過的對孩子的教育——死亡教育,務必補起來!

說過金錢教育,今天我們來說說孩子的另外一個教育——死亡教育。白巖松曾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這或許過於絕對,但想想我們自己受到的教育裡,能夠稱得上死亡教育的真的少之又少。在《奇葩說》中,馬東曾說,“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漢文化缺失的一課。”雖然孔子有言“不知生焉知死”,但究竟該如何面對死亡,這樣的內容真的是少之又少。在這樣兩個“少之又少”面前,我們又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一、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死亡,從古至今都是一個讓人忌諱的話題。人死了,我們一般會說“老了”“去了”“仙逝了”,很少直接說“死”。由於避諱“死”,連發音跟“死”相似的“4”也變得不吉利,4 樓不叫 4 樓,現在都改叫“3A”了。

談論死亡都如此諱莫如深,更別說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了。但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又是必須的,否則,孩子可能會因為恐懼死亡而變得膽小,或者因為不懂得死亡的意義而傷害自己。

1、變得膽小、恐懼死亡

影視作品中,與死亡對應的場景一般是電閃雷鳴、狂風暴雨,或者是漆黑的長夜。這種氣氛,已經讓人很恐懼,很無助了,有些家長還會給孩子講恐怖故事,使孩子將死亡與魔鬼聯繫在一起。

2、變得漠視生命,傷害自己,虐待小生命

之前轟動世界的“藍鯨”死亡遊戲,參與者大多是10~14歲的孩子,他們進入遊戲後接受各種“洗腦”挑戰,自傷自殘,最後自殺,在全世界引發幾百名青少年“爭相”自殺。

99%父母都錯過的對孩子的教育——死亡教育,務必補起來!

有數據顯示,自殺已經成為了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

上海市教委的一項調查指出,在抽查的2500名中小學生的取樣中,有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計劃,有1.71%的孩子自殺未遂,有34.39%的孩子曾有過“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我們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死亡教育,其實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愛的教育,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認知過程,潤物無聲地教給孩子。

喬布斯說,死亡是最偉大的發明。17歲時,喬布斯接受了死亡教育,明白了生命的意義,而後的33年,每天都“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裡的最後一天,去完成自己最想做的事。所以,他才能一次又一次創造科技的奇蹟!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死亡,因為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生命。我們的孩子可以不成為喬布斯,不成為學霸,不成為社會精英,但一定要成為他自己!

二、孩子對死亡的認知發展分三個階段。

1948 年,心理學家 M. Nagy 觀察研究了 378 名 3~10 歲的孩子,結果發現,兒童對死亡的認知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為死亡,只是暫時的離去,並非生命的終結,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

第二階段:認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運的人,是不會死的。只有那些被“死亡”抓走的人,才會死掉。

99%父母都錯過的對孩子的教育——死亡教育,務必補起來!

第三階段: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命的一個必然的過程。

後續的學者對這一研究進行了細化,整體上來看,學前階段的孩子,關於死亡認知的發展是隨著年齡的發展,逐步客觀、成熟的。而且,隨著研究的推移,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水平也越來越低齡化。

孩子對死亡的認知理論忠實地反映了孩子對其所觀察到的世界的總體描述,成人無法、也不應該對孩子隱藏死亡的真相。相反,公開、客觀地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反倒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三、我們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

死亡教育不僅出現在歐美國家的繪本中,也出現在他們的學校教育裡,很多學校專門設置了死亡教育課,觀察植物的枯萎,為死去的小動物開追悼會,為故去的親人做紀念冊,甚至到殯儀館躺到棺材裡親身體驗死亡。這是中國的學校教育需要學習的。

而對於每位家長,關於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並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情,思想和成長環境都是不同的,所以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因人而異,以下幾種方法,可以作為參考。

1、循序漸進進行死亡教育。

嬰幼兒對死亡沒有明確的概念,也無法理解死亡的含義,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藉助孩子身邊的事物來模擬死亡,讓孩子逐步接觸死亡的概念。

學齡前的孩子探索及模仿的慾望十分強烈,這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死亡教育就是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並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對死亡產生很多匪夷所思的想象,並開始對死亡產生焦慮,因此我們在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時不要嚇唬孩子,這會加重孩子對死亡的焦慮和恐懼。

已經上學的孩子在精神和思維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高度,對死亡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在解答關於死亡的問題時,就要從科學的角度出發,讓孩子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死亡這件事。

2、提高孩子對死亡的耐受力。

有人覺得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應該儘可能地給他一個真善美的世界。事實上,現在的孩子很早就已經經歷過“生死”場面。比如喜愛的寵物死了,動畫片中也會有關於死亡的場景等等,這些,都已經讓他們體驗過悲傷,都已經鍛鍊了他們的承受能力。

視頻《小男孩的寵物金魚葬禮》曾在網絡上大火。視頻中,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捧著一條死去的金魚走進衛生間,為他的金魚朋友送別。他親了金魚一口後將它放到了馬桶裡,在金魚被沖走之前,小男孩還表現得很鎮定,可是當金魚被沖走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朋友永遠不會回來了,瞬間崩潰,哭得梨花帶雨。

雖然這樣的送別過程會讓孩子暫時感到難過,但是也讓他們認識到了死亡是一種自然規律。通過生活中的真實體驗讓孩子認識死亡、面對死亡,這可以提高孩子對死亡的耐受力。

3、通過繪本或電影讓孩子理解死亡。

讓無數人感動落淚的電影《尋夢環遊記》,也是死亡教育的絕佳代表。小男孩米格誤入奇幻瑰麗的亡靈世界,在那裡小米格知道了一個人死了以後會繼續生活在亡靈的世界,只要現世的親人沒有遺忘逝者,死去的人就可以在亡靈節那天返回現世去看望他們的親人。如果生活在現世的親人將他們遺忘了,他們才是真正的死亡。

99%父母都錯過的對孩子的教育——死亡教育,務必補起來!

還有一些優秀的繪本,如《祝你生日快樂》,這本繪本通過一個得了癌症的小女孩的離去,講述了生命脆弱的主題;《爺爺變成了幽靈》解釋了人死亡以後會到哪裡去;《爸爸的圍巾》講述了人終有一天會離開;但總會留下溫暖的想念。除此以外,還有《湯姆的外公去世了》、《活了100萬次的貓》、《一片葉子落下來》、《爺爺沒有穿西裝》等等。

4、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去解釋死亡。

談論逝去的親人,有的家長擔心孩子難過,通常會這樣說:“他只是睡著了。”“他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再也不會回來了。”而我們要做的其實是不“糊弄”孩子,用具象解釋回應孩子的疑惑。

比如,一位爺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這樣告訴 6 歲的孫子:寶貝,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你看小草,它從發芽、生長,再到枯萎,都有一個過程。人也是這樣,爺爺一開始也是一個小嬰兒,後來長成像你爸爸那樣的大人,再後來,就慢慢變老了,最後會像小草一樣,和大自然融為一體……

4、以更加具體的方式去描述死亡。

對於比較小的孩子,我們可以說“活著就是吃飯、睡覺、呼吸、走路、說話等,死亡就是這些都不能做了。

對於5、6歲的孩子,我們可以在掃墓的時候,告訴他“死的人沒有知覺,就是什麼都不能做了。爺爺死了,我們很難過,哭代表我們捨不得爺爺,也是表達對爺爺的思念。但是同時,我們也要更加努力地生活。”

99%父母都錯過的對孩子的教育——死亡教育,務必補起來!

比如,一位父親帶著兒子參加完烈士陵園的祭掃儀式之後,這樣跟孩子說:“人生就像一條路,我們邊走邊看風景,但所有的路都有盡頭,這是一個有趣的過程,不用害怕。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把路走完,所以要珍愛生命,爭取在有限的道路里看到無限的風景……”不管孩子聽不聽得懂,但至少,他會覺得生命是一個自然的、積極的過程!

死亡教育是一門必不可少的課程,我們正視死亡這個話題,是為了讓孩子對生命有所敬畏,我們談論死,是為了讓孩子珍視生。只有懂得了死亡的含義,才會明白生的可貴;只有清楚了生的可貴,才能領悟生活的真諦……死亡教育,就是要幫助孩子們正確認知死亡,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

99%父母都錯過的對孩子的教育——死亡教育,務必補起來!

下一次,當孩子問我們,什麼是死亡時?你想好怎麼回答了嗎?別逃避,正視死亡,就是尊重生命,我們談論死,是為了珍視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