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王祥是二十四孝中最虛偽的人,他為何要演出臥冰求鯉的神話

野史雜談:虛偽的王祥

在魏晉之交的風雨飄搖、莫測弔詭的時代,有個人官做得越來越大,他“

舉秀才,除溫令,累遷大司農。高貴鄉公即位,與定策功,封關內侯,拜光祿勳,轉司隸校尉。從討毌丘儉,增邑四百戶,遷太常,封萬歲亭侯。天子幸太學,命祥為三老。祥南面几杖,以師道自居。”這個人就是是王祥,在曹髦死後,王祥還繼續做官,“拜司空,轉太尉,加侍中。五等建,封睢陵侯,邑一千六百戶。”

為何說王祥是二十四孝中最虛偽的人,他為何要演出臥冰求鯉的神話

王祥臥冰是二十四孝中最是著名的故事

一個人官運亨通沒有什麼好說的,這樣的人在歷史上多如繁星,或者說多如牛毛,但感動中國赫赫有名的二十四孝,王祥是其中之一。提起王祥,可能沒多少人知道,但提起“臥冰求鯉”,恐怕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在二十四孝裡,筆者認為他是典型中的典型,榜樣中的榜樣,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他孝的不是親爹,也不是親孃,而是和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繼母——筆者在這裡不是宣揚非是血親才會親才會孝,但血緣關係是聯繫人之間的一條天然的紐帶。

第二,王祥的繼母十分的歹毒、處心積慮想要致王祥於死地。

王祥是這樣做的:繼母欺負他、挑撥父親也一起討厭他。對此,王祥非但沒有反感她,反而視之如親孃。繼母病了,十冬臘月想吃鯉魚。這時王祥的表演開始了,他趴在冰上,想到要把冰熔解,王祥沒有帶鑿冰的工具,鑿開後是下釣還是下網也沒說清楚。反正王祥往冰上一趴,冰面就裂開了,兩隻鯉魚就跳上來了。

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這是王祥在演戲呢!要吃魚並不難,你完全可以做工去賺錢,然後去集市上去買。就算想要砸開冰面,也不至於用自己的身體去暖,完全可以有工具將冰面砸開。像王祥這樣想用自己的身體將冰給溶化,不是地地道道的傻瓜,就只能是在演戲。就身體那點溫度能融化得了堅冰?

所以,筆者有理由認為,王祥早就準備好了鯉魚,然後自己砸開了冰面,他只是想要演一出好戲罷了。

這還不算,這位繼母一直想用毒藥害死王祥,王祥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堅持要先吃,逼迫她放棄了這招。

終於,這位繼母實在是忍無可忍,趁王祥熟睡之際,就拿斧頭砍了下去,你猜怎麼著?王祥起夜撒尿去了,她砍空了,王祥因此逃過一劫。王祥回來一看,非但沒有報告給他人,反而是跪在繼母面前,把脖子伸了老長……,“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讀到這裡的時候,筆者更是覺得難以置信。這女人的行為,已經構成了殺人未遂罪了!她的存在已經嚴重威脅到王祥的生命安全了,王祥怎麼著也應該將她送去官府治罪,這才是唯一正確的做法。可王祥依然忍了。非但忍了,而且竟然還跪在那裡,任由她去砍。這已是不是什麼孝了,而是違背常情常理的變態行為!

《二十四孝》的故事,要麼違反常識,要麼違背常情,要麼挑戰常理,這樣的故事流傳這麼久,可為什麼直到民國以前都沒有人懷疑和反對呢?

為何說王祥是二十四孝中最虛偽的人,他為何要演出臥冰求鯉的神話

二十四孝圖

筆者認為古人的智商絕對不會那樣的低,關鍵是人們都願意配合愚民政策的宣貫,孩童時,不諳世事,覺得這些事蹟很感人,聽這些故事的時候,也是熱淚盈眶。等長大了,肯定也會有所懷疑。但一看這套東西對糊弄下一代很有好處,於是他們又會繼續將這些故事講下去,繼續哄騙下一代。直至今日,《二十四孝》的故事仍在各小學生中流傳,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在《二十四孝》中,裡面的人人物動不動就感動了上天。這樣的故事和有宗教故事裡的“神蹟”十分的相像,這裡面有兩個問題可以思考:

一是中國本土沒有發生嚴格意義上的宗教,絕大多數國人是無神論和泛神論者,但“孝”是中國人普遍認可的價值觀,朝廷對此也大力推崇,就連皇帝諡號中的第一個字都是“孝”字。而《二十四孝》是典型的真實人物“被神話”, 也許在這個層面,是不能從常識角度來批判的,因為這是一種宗教建設,《聖經》裡面的故事也不能用科學觀來解釋。而“二十四孝”的故事不僅在各小學中有,就連北京八大處一個佛家寺院裡,也塑有“二十四孝”的浮雕,這樣的混搭,說明了過去有人想整合宗教資源,整合道德資源,為了建立當下需要的價值觀。

為何說王祥是二十四孝中最虛偽的人,他為何要演出臥冰求鯉的神話

漢文帝親嘗湯藥的故事也是二十四孝之一

二是從古至今,都知道、都習慣“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問題也可能出在這裡,凡有高尚的地方總有拔高的痕跡。這種方式在現在遭遇了嚴峻的挑戰,反對宣傳強調真實,反感崇高崇尚平等,要讓人感動,必須是真實的,簡單的,不加任何修飾的。像某位奧運冠軍接受採訪時,一句“

讓爸媽過得更好一點”,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公眾判定他的這句話是“原生態”的,如果是幕後導演的,是媒體“挖掘”出來的,人們就不會相信,也不會感動。對原生態以外的東西,我們不願意相信,更願意質疑。為什麼民間的保持原生態的紀實作品具有很強的傳播能力,而官方媒體的公信力越來越下降,就是因為後者人為的添加劑搞得太多了,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虛偽的宣傳培養了深刻的懷疑精神,“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被徹底唾棄,“不要玩虛的”是中國老百姓對一切宣傳粉飾的最簡單也是最堅定的告誡。

不論是想讓老百姓對政權認同,還是對主流價值觀認同,真誠和真實是不能或缺的。

能被人類普遍認可的價值觀其實並不難尋找,“好東西”就在那裡,讓老百姓對政權認同,也有很簡單、很成功的方法。只有“政教合一”的國家才把維護政權和建立價值觀當成一個工程混在一起做,在一個有世俗傳統的國家,非要把這兩件事合在一起,這個難度就大了。春晚就是這個工程的微縮版,它的收視率逐年下降就已經反映出了人民已經很難接受那種假大空的宣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