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一寸光陰一寸金”

教會孩子“一寸光陰一寸金”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兒童出生後頭幾年的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育的主要基礎是在5歲以前奠定的。”

學前期是培養幼兒時間觀念的重要時期,對於培養幼兒自我管理的良好品質、規律健康的生活作息,順利實現幼小銜接和持續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教會孩子“一寸光陰一寸金”

1尊重孩子的內在節奏

培養幼兒時間觀念的前提,是尊重幼兒的“內在時間”。誠如蒙臺梭利所言,幼兒實際上是“有著內在的精確的時間表的人”。有研究表明,與成人依靠外在時間尺度劃分時間片段不同,嬰幼兒最初的時間觀念由其生命節律和活動節奏所決定,如3-5個月的嬰兒能按照媽媽的某個活動節奏來調節自己的活動節奏,而且調節的準確性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這是自然的先天稟賦。

所以,讓一個正沉浸於用雙手感知世界的3歲孩子,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用來識字背詩,是一件十分錯誤的事情。所謂“教育時間的本質,就是教育時間與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內在聯繫”,培養幼兒時間觀念的前提,是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孩子在各階段的發展需要,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2引導孩子做時間的主人

成人許多時候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儘管幼兒尚未形成成熟的、社會化的時間觀念,但他們對時間的意義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比如相較於完成作業單,他們覺得做遊戲是一件更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讓他們意識到管理時間不是為了家長、教師的要求,也不是為了敷衍工作、爭取遊戲時間,而是為了讓自己更快樂地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中。

因此,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制定時間計劃,羅列每天想做的事情、每件事情要佔用的時間等。由於計劃是由自己制訂、自己做主的,孩子往往能夠積極主動地執行。同時,家長要有意識地提醒孩子關注時間:“現在幾點啦?按照你的計劃,接下來要做什麼呀?”這就好像有了一個無形的指揮棒,時刻喚醒孩子的內在節奏,讓孩子漸漸學會管理時間,珍惜時間,形成穩定的時間觀念。

3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示範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他們既是孩子習慣養成的引導者,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在培養孩子時間觀念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父母可以通過與孩子商定某項活動的時間、完成某項任務的期限;在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則,嚴格作息時間和辦事程序,做守時、惜時的模範。

教會孩子“一寸光陰一寸金”

管理時間的寶物:沙漏和鬧鐘

沙漏:

建議最初從3分鐘沙漏開始用起,晚上媽媽刷牙洗臉先演示一遍,然後早上起來給孩子使用。例如,規定起床穿衣服3分鐘,刷牙3分鐘,洗臉上廁所3分鐘,然後用15分鐘的沙漏來計算吃早點時間,這樣二十多分鐘全部搞定,而且都特別順暢,孩子會看著沙漏裡的沙子加快自己的行動速度。於是你就會發現,孩子在家裡跑起來了,像玩遊戲一樣和時間賽跑。

鬧鐘:

認識時鐘後,教給孩子怎樣給鬧鐘上弦,怎樣使用。孩子學會後,就要告訴他,鬧鐘響了,就要立刻起床。鬧鐘的鈴聲具有一種家長沒有的權威,有時候鈴聲比家長的“該起床了”更有效果。因為孩子知道,和鬧鐘是沒辦法談判或是撒嬌的。

4從幼兒期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一位在教育一線工作的老師發現,那些從小就被家長教導認時鐘的孩子,比較有時間觀念——他們通常能按時到校,按時完成作業,並會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相反,那些不會認時鐘的孩子,顯然從未經過“時間訓練”,也就缺乏時間觀念,最突出的表現是有“哭泣綜合徵”或“橡皮綜合徵”。

有“哭泣綜合徵”表現的孩子,明顯表現出幼小銜接不適應,動不動就哭,覺得按時交作業是很大的壓力;有“橡皮綜合徵”表現的孩子則拖拖拉拉,寫作業時要拿個橡皮,總在一個字或一道題目上打轉,反覆挑剔,改來改去。

她在培養自己女兒如何擁有時間觀念上的一些經驗很值得學習借鑑。

從認識鐘錶開始

女兒2歲開始,我常指著客廳的時鐘說:“過10分鐘,等長針轉到這裡,我們就出去玩。”“等短針走到5,就是5點,我們就吃飯。”女兒2歲半的時候,已分得清“長”和“短”的概念,我就告訴她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

3歲的時候,女兒會說:“現在大概3點了。”我用圍棋做教具教她掌握十進制,再用模擬購物等遊戲讓她使用5元和10元的紙幣。我教她認分針,就要告訴她分針指向幾,就代表有幾個5分鐘。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很不容易。女兒用了1年時間才掌握。其間,她提出了很多難以解釋的問題,比如,8:50時針接近9,為什麼不是9:50?8:03時針接近8,為什麼不是8:00?這些問題對幼兒來說確實很困難,需要家長無數次地重複和強化。

從鐘錶到簡單的數量關係

5歲的時候,女兒已對我教她的“正六邊形時鐘模板”非常熟悉了,各種形狀的鐘表她都會看,沒有刻度的鐘表她也不怕。

認時鐘只是一個手段,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較強的時間觀念,讓孩子擁有自律的品格。女兒上幼兒園之後,最大的問題就是賴床,每天早晨要去幼兒園時,總是哭鬧著不肯離開家。為此,我給她設計了一個“今天星期幾”的數學遊戲。我準備了一張畫好7個格子的彩紙。我在上面寫上“星期一”到“星期日”。她每個星期一醒來都會說:“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過星期六。”我就帶她看牆上貼的那張畫了格子的彩紙,並給她一張貼紙讓她貼在第一格,提醒她那天是星期一,到星期六還有5天。每一天,我都讓她數數一週的貼紙總數,並且讓她計算“離星期六還有幾天”、“3天后你要做什麼”等有趣的數學題。

這些數學問題,讓女兒逐漸擺脫了“幼兒園恐懼症”。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將“周曆”改成了“月曆”,並提前規劃節假日的行程。女兒漸漸明白:有很多事(比如上幼兒園)雖然自己不喜歡,但安排好的日程無法改變。所以,她就會將注意力漸漸轉移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時不時會算算“離週六還有幾天”。

延誤的時間怎麼追回來

女兒還有一個和大人討價還價的壞習慣,也是我在教她認時鐘的訓練中幫她改掉的。她很喜歡說:“讓我再睡5分鐘,要麼3分鐘吧?”在學習認鐘錶的過程中,我讓戀戀認識到,每天24個小時是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的,如果你在一件事上拖幾分鐘,就一定要在另外的事上損失幾分鐘。比如當她想賴床的時候,我就會拿個鬧鐘讓她認一下:“寶貝,你已經晚了幾分鐘了?”女兒說:“3分鐘。”我就說:“所以,等一下上學路上你必須跑步,把這3分鐘追回來。”

需要強調的是,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並不等同於讓幼兒認識鐘錶。“鐘錶時間”只是形成時間觀念的輔佐手段,培養幼兒時間觀念的實質是形成有計劃、有規律的行為習慣。因而,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尚未認識數字便忽略對孩子時間觀念的培養,錯過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機。

總之,循序漸進,科學有效地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才能讓幼兒健康生活,快樂成長!

下面這5篇文章估計你也喜歡

↓↓↓

177:別讓孩子覺得你工作只是為了賺錢

166:與孩子溝通一定要避開這些“隱形炸彈”

155:在暑假裡,別讓孩子養成這七個習慣

133:很多家長不知道的1334原則,誇孩子的正確表達方式

122:暑假“補習慣”比“補課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