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满月时就被丑胡僧认作诸葛亮转世,后来果然治蜀多年政绩卓然

之前谈古论金有一篇《以为早死翘翘的女婿,拿着圣旨前来接替自己官位,老丈人当场吓跑》,说的唐代名臣韦皋从一个被岳父歧视的贫寒青年逆袭成为取代岳父节度使职位的方面大员的故事,韦皋最后当的是剑南西川节度使,管辖的是蜀地也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唐人传奇中另有一个故事,

说的是早在他甫一出生,就有人预言他会成为蜀地的一方藩镇。

此人满月时就被丑胡僧认作诸葛亮转世,后来果然治蜀多年政绩卓然

(韦皋于贞元元年即785年出任剑南节度使,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世称“韦南康”)

韦皋出身于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京兆韦氏“东眷韦氏鹛城公房”,京兆韦氏这个家族在唐朝共有20位宰相,其影响由京兆遍及全国,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这个说法,说的就是这个家族贵盛无比。

唐张读撰写的《宣室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韦皋出生后满月,家里为了庆祝,安排了斋会请来的许多僧人为这个新生儿祈福,有一个胡人僧侣长得面貌丑陋,大咧咧地不请自来——这么说吧,这个胡僧的相貌,大家可以按照贯休的《十六罗汉图》脑补,服装,可以参考《西游记》里的“破烂流丢一口钟”。

此人满月时就被丑胡僧认作诸葛亮转世,后来果然治蜀多年政绩卓然

(贯休《十六罗汉图》部分)

韦家的仆人们都对他很愤怒,但是大喜的日子不便发作,于是就随便找了张破席子安排他坐在庭院中,没有记载伙食标准有什么不同,如果可以让韦家的仆人们选,那么别的大和尚自然是功德林五观堂枣子树标准,这位肯定最多就是菜包子管饱。

开始吃斋饭以后,韦家叫奶妈把孩子抱出来,请各位僧人为孩子祝寿,这个丑胡僧忽然腾腾腾跑上台阶,对着婴儿韦皋说:

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孩子脸上仿佛露出喜色,韦皋的父亲韦贲问胡僧:

这个娃才生了一个月,师父为什么说好久不见呢?

胡僧笑道:

这不是施主您所能知道的。

韦贲哪里肯罢休,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胡僧便说:

这个孩子是诸葛武侯(诸葛亮)的后身。东汉之季,武侯在蜀汉担任丞相,蜀地百姓受到他的恩惠很久。现在他又降生于世,以后会当蜀地的节度使,一方百姓又要受他的恩惠。我当年在剑南的时候,与他友善,听说他在韦家降生,所以就不请自来了。

《宣室志》接着说:韦皋的父亲觉得胡僧说的话很是神奇,便用武侯作为韦皋的字。而后来韦皋果然从左金吾大将军当上剑南西川节度使,又被加官晋爵为太尉、中书令、郡王,出将入相,位极人臣,最主要是在蜀地当方面大员18年,与诸葛亮一毛一样,果然和胡僧的预言一致。

此人满月时就被丑胡僧认作诸葛亮转世,后来果然治蜀多年政绩卓然

(诸葛亮治蜀和韦皋治蜀的年份其实都不是18年,不知道《宣室志》的说法从何而起)

故事说得貌似像真的一样,但细细考察,未免有“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之叹。

胡僧的话,大约有两层意思:

第一,这个孩子是诸葛亮转世,以后会到蜀地当大官。韦皋家虽然是名门望族,但是韦皋父亲韦贲本身只是蓝田县的县尉,官职不高,儿子满月时候有人来夸这个孩子是历史名人转世,以后会飞黄腾达,自然是善颂善祷,红包多给一份再合理不过。

第二,胡僧暗示自己当年就和诸葛亮谈笑风生,那就是从三国活到了唐朝,寿命起码500岁,就问施主你服不服。这样一来,红包多给一份好像也不够意思。

《宣室志》所记载的这个故事,如果是真,胡僧用一个神神叨叨的故事打秋风的概率比较大,但是,《宣室志》一书的题旨本就是张皇鬼神灵异之事,集中所记皆为唐朝佛道神仙、鬼怪灵异、因果报应故事,所以这个故事出于事后虚构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出于虚构,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就说明,在唐朝一部分人的心目中,韦皋在蜀地的政绩卓然可观。

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纪五十二》中记载:

(韦)皋在蜀二十一年,重加赋敛,丰贡献以结主恩,厚给赐以抚士卒。士卒婚嫁死丧,皆供其资费,以是得久安其位而士卒乐为之用,服南诏,摧吐蕃。幕僚岁久官崇者则为刺史,已复还幕府,终不使还朝,恐泄其所为故也。府库既实,时宽其民,三年一复租赋,蜀人服其智谋而畏其威,至今画像以为土神,家家祀之。

此人满月时就被丑胡僧认作诸葛亮转世,后来果然治蜀多年政绩卓然

(韦皋在联合南诏打击吐蕃的战略中,重新开启了南方丝绸之路)

英国历史学家崔瑞德教授(Denis Twitchett)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指出:

自8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内战以后,朝廷在784年任命一个可靠的官僚韦皋为节度使,他出色地在境内保持了控制,同时抗击了外来的进攻。

但是,由于他终身留任此职,他具有无可比拟的机会使自己所治的藩镇成为一个高度自治的地区,以致与东北诸节度使毫无二致。主要的区别是他一直坚定地忠于皇帝,并贡献巨额财富以表示他的忠心(即使是作为贡礼而不是作为正式的税收而贡献)。

此人满月时就被丑胡僧认作诸葛亮转世,后来果然治蜀多年政绩卓然

(《剑桥中国隋唐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李肇在记载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历史事件的《唐国史补》中更把韦皋比做郭子仪:

郭汾阳再妆长安,任中书令,二十四考,勋业福履,人臣第一。韦太尉皋镇西川,亦二十年,降吐蕃九节度,擒论莽热以献,大招附西南夷,任太尉,封南康王,亦其次也。

总之,韦皋的文治武功确实非常出色,虽然某种意义也是割据一方的藩镇,但相对而言对唐朝中央政府比较恭顺服从,也得到相当的好评。

此人满月时就被丑胡僧认作诸葛亮转世,后来果然治蜀多年政绩卓然

(唐朝和周边形势地图)

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军事行动的胜利,还是对朝廷和皇帝本人的贡献巨额财富,来源都是对蜀地百姓的税收征收和其他盘剥,在某种程度上给蜀地百姓带来了极其沉重的负担。

《旧唐书》是这么说的:

(韦)皋在蜀二十一年,重赋敛以事月进,卒致蜀土虚竭,时论非之。(韦皋在蜀地任职二十一年,加重征收赋税以确保按月向唐德宗进奉钱财,但使蜀地财源空虚枯竭,时论对此颇有非议。)

这些问题固然是不能否认的事实,韦皋的这个节度使,被人们认为有那么一些奢侈横蛮也不是空穴来风,但是,我们注意到,在军费、对朝廷的贡献都得到满足之后,每隔三年,韦皋

便豁免一次赋税,这一点,任何一个中唐以后的割据藩镇都做不到。

话说,唐文宗开成年间,有个在蜀地做官的人向皇帝上奏说:

微臣我当初在西蜀的时候,中元节时候经常去寺庙烧香,看到百姓们在寺庙中画了已故的剑南节度使韦皋的画像,百姓进寺庙,先拜韦皋画像再拜佛像,拜的时候百姓无不感叹,甚至有落泪的。微臣觉得奇怪,就问蜀地的老人,他们都说:韦令公对我们蜀地恩情很深,当初百姓税挺重,他让我们几年免税一次,自从他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德政,百姓现在很穷苦,所以更加思念他。

因而有人这么称赞韦皋:

功名之盛诸葛之后未之有加。

此人满月时就被丑胡僧认作诸葛亮转世,后来果然治蜀多年政绩卓然

(纪念诸葛亮的塑像)

他是诸葛亮转世这个说法,从这个角度,倒也反映出百姓心中的评价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