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個體私有制?

怎麼看待個體私有制?

共產主義是要消滅一切形式的私有制的

有一種看法,認為《共產黨宣言》裡說的“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僅僅是指消滅資產階級私有制,而不包括個體私有制。理由是《宣言》指出:“共產主義的特徵並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徹底消滅私有制是不可能的。

我們來看一看原文吧。《共產黨宣言》指出:

【“一切所有制關係都經歷了經常的歷史更替、經常的歷史變更。”
“共產主義的特徵並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
但是,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佔有的最後而又最完備的表現。
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有人責備我們共產黨人,說我們要消滅個人掙得的、自己勞動得來的財產,要消滅構成個人的一切自由、活動和獨立的基礎的財產。
好一個勞動得來的、自己掙得的、自己賺來的財產!你們說的是資產階級財產出現以前的那種小資產階級的、小農的財產嗎?那種財產用不著我們去消滅,工業的發展已經把它消滅了,而且每天都在消滅它。”[1]】

這一大段話,至少說眀了四個問題。第一,所有制只是更替,一定形式的所有制是可以消滅的,可以為另一種所有制形式所取代,例如可以消滅封建地主階級的私有制,用資產階級私有制取代它,但所有制(生產關係中最根本的東西)總是要有的,我們不能廢除一般的所有制;第二,資產階級私有制是產生剝削、產生階級對立的私有制的最後的、最完備的形式,消滅資產階級私有制,實際上就意味著消滅產生剝削、產生階級對立的私有制;第三,個體私有制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了,或者正在被消滅,“用不著我們去消滅”。資產階級在消滅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同時,也在消滅個體私有制。第四,不同性質的私有制消滅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的將通過無產階級革命來消滅,有的則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但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所有的私有制都將不復存在。作為共產黨人的理論,“消滅私有制”,包括一切形式的私有制。我們是要徹底消滅私有制的,因為私有制是產生社會弊端的根源。我們的目標不是消滅某一種私有制形式,維護另一種私有制形式。正如列寧指出的,共產黨人“不僅要推翻剝削者即地主和資本家,不僅要廢除他們的所有制,而且要廢除任何生產資料私有制”。[2]這就是說,個體私有制也是要消滅的。

主張維護個體私有制、反對消滅個體私有制的人,其理由說到底就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私有制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因而不可能消滅。產生人剝削人的私有制是不合理的,應該消滅;不剝削他人的個體私有制是消滅不了的,符合人性的東西是永恆存在的。

這個理由就是西方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西方經濟學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人們經濟活動總是從謀取私利出發的,人總是“理性的經濟人”。自私,這是人的亙古不變的本性。不追求個人的私利,經濟活動就停止了,人類社會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這種抽象的人性論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

先說一般道理。世界上沒有抽象的、適用於一切社會的、全人類共同的人性。人性是由社會關係決定的,是社會關係的反映。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3]人的本性、本質,不能到單個人的思想、精神領域去尋找,必須到社會關係中去尋找。人性總是具體的,不同的社會關係產生不同的人性。在階級社會里,從根本上說,人性就是階級性。

能不能說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不能。自私是一種觀念、一種思想,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它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自私並不是人的不可更改的本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不是任何社會里的人都是自私的,原始社會的人就沒有自私自利的思想。那時打到一隻野獸,不會認為是我的或我家的,總是在全部落平均分配,因為如果不是集體勞動、平均分配,人都會餓死。在同一個社會里,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例如在封建社會里,自私自利的思想是普遍的,但宋朝的范仲淹也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自私,是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思想,它是歷史的產物,而不是歷史的起點,不是永恆的。將來,隨著私有制的消滅,自私自利的思想必定會消失。

《共產黨宣言》裡說:

【“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係、人們的社會存在改變而改變,這難道需要經過深思熟慮才能瞭解的嗎?”[4]】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常識。主張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然後從自私觀念引申出個體私有制永恆的人,恰恰忘記了這個基本原理。他們顛倒了因果關係,頭足倒置了。一個無需“經過深思熟慮”就能瞭解的問題,卻被他們搞糊塗了。

有人提出,消滅私有制,人就會變得懶惰,社會就不會發展。一位經濟學家說,保護私有制,“實在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不保護私有制,誰都不會願意勤懇勞動,“無恆產者,無恆心”嘛。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這是“著名經濟學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種說法,他們就是根據一點力推私有化的。其實,這種看法早已有之,並不是什麼“創見”。共產主義這個“幽靈”一出現,有人就反駁共產主義說,“私有制一消滅,一切活動就會停止,懶惰之風就會興起”。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裡批駁了這種觀點。他們指出:“你們是承認,你們所理解的個性,不外是資產者、資產階級私有者。”按照這種說法,“資產階級社會早就應該因懶惰而滅亡了,因為在這個社會里勞者不獲,獲者不勞。”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絕大多數勞動者被剝奪了生產資料,只有少數人佔有生產資料,按照這種理論,資本主義社會大多數人沒有“恆產”,沒有“恆心”,這個社會應該難以存在和發展了,然而恰恰是這個社會,在取代封建社會的100多年時間裡,創造的生產力超過了人類一切世代的總和!“私有制一消滅,懶惰之風就會興起”,是站在剝削階級立場上,用私有制決定的私有觀念來觀察問題得出來的結論。然而我們一些經濟學家卻對此津津樂道!

共產黨人怎麼對待個體私有制

個體私有制包括個體農民私有制(小農經濟)、個體手工業者私有制。它們有一點是共同的:既是私有者(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又是勞動者(不剝削他人)。個體私有制主要組成部分是個體農民私有制。我們就以小農經濟為代表來說明怎麼對待個體私有制吧。

隨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為了聯合廣大貧苦農民一道進行革命鬥爭,無產階級必須科學地解決怎麼對待個體農民私有制的問題。既要符合黨的基本綱領,消滅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即像恩格斯說的那樣,“必須以無產階級所擁有的一切手段來為生產資料轉歸公共佔有而鬥爭”[5],又要照顧農民的切身利益,不能剝奪農民,因為它們是勞動者。這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任務。

1894年9月,馬克思主義派的法國社會黨南特代表大會通過的綱領試圖解決這個難題。然而這個綱領存在一些原則性錯誤。恩格斯寫了《法德農民問題》一文,在評論這個綱領的同時,全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關於農民個體私有制問題的基本觀點。

南特綱領說,佔有生產資料是生產者自由的前提。現在主張維護個體私有制的人,基本上還是南特綱領的觀點。然而這一說法過於籠統了,不夠確切。恩格斯指出,生產者佔有生產資料只有兩種形式:或者是生產者個人私有,這一形式任何時候都沒有作為普遍形式存在過,而且由於小生產競爭不過資本主義生產,生產者個人佔有生產資料這種形式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日益遭到破產;或者是公共佔有,這一形式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前提都已經由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本身造成了。所以,爭取生產資料的公共佔有應當作為黨的唯一目標。恩格斯強調指出:

【“社會主義的利益決不在於維護個人佔有,而是在於排除它,因為凡是個人佔有的地方,公共佔有就成為不可能。”[6]】

還應該看到,生產者個人佔有生產資料的這種形式,在現代,已經不能賦予這些生產者以真正的自由了,保護個體小生產,既不符合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也不符合個體農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工人階級政黨不能允諾維護生產資料個人佔有的私有制,並把這一點作為換取農民支持的政策。

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中,強調生產者個人佔有生產資料這種私有制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生產資料公共佔有”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共產主義”,就是實現“生產資料公共佔有”的主義。在商品經濟的競爭環境中,生產者個人佔有生產資料的小私有制是不穩固的,它必然產生兩極分化,除了少數“幸運者”在競爭中發財致富,成為剝削他人的資產者外,大多數農民註定要破產,淪為無產者。小生產被大生產排擠,這是不可避免的客觀規律。要避免兩極分化,避免大多數人遭受剝削的前景,唯一的辦法是實行生產資料公共佔有。

那麼,生產資料個人佔有的小農經濟,怎樣轉變為生產資料的公共佔有呢?農民是勞動者,是工人階級可靠的同盟者。恩格斯完全贊成南特綱領的這一提法:違反小農的意志,任何持久的變革都是不可能的。儘管我們預見到小農必然滅亡,因而不能向小農群眾做出一些明知不能兌現的許諾,例如允諾在任何情況下都保護他們的財產,維護農民的小塊土地所有制,反對一切向他們進攻的經濟力量等等,因為那樣並不會使農民獲得解放,而只能延緩一下他們滅亡的時間。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預去加速其滅亡。所以,“我們決不會考慮用暴力去剝奪小農(不論有無報償,都是一樣),像我們將不得不如此對待大土地佔有者那樣。我們對於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佔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佔有,不是採用暴力,而是通過示範和為此提供社會幫助。” [7]恩格斯總結丹麥社會黨組織合作社的經驗,指出:

【“這裡主要的是使農民理解到,我們要挽救和保全他們的房產和田產,只有把它們變成合作社的佔有和合作社的生產才能做到,正是以個人佔有為條件的個體經濟,使農民走向滅亡。”[8]】

組織合作社,農民就有可能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益,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共同利益自己進行大規模的經營。

恩格斯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略眼光,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小農經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解決了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如何引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恩格斯的通過合作社引導農民實現生產資料的公共佔有的思想,是完全正確的,它既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也符合廣大農民的願望,代表了農民的根本利益。十月革命勝利以後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基本上都是按照恩格斯這一思想對小農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

毛澤東根據中國的具體條件,十分重視農村的互助合作運動。1943年他在《組織起來》一文中指出:

【我國農民“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入永久的痛苦。克服這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而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依據列寧所說,就是經過合作社。”[9]】

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業生產力獲得解放,但在農業中仍然是小農經濟佔絕對優勢,這種分散的、落後的經濟限制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小農經濟同社會主義工業化事業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出來。同時,小農經濟是不穩固的,時刻向兩級分化。為了解決這些矛盾,毛澤東提出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原則逐步改造中國的農業,保證工業化事業的發展,並使農民生活逐步地普遍地得到提高。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途徑就是合作化。毛澤東提出,農業合作化的具體道路是,經過簡單的共同勞動的臨時互助組,和在共同勞動基礎上實行某些分工分業而有少量公共財產的常年互助組(這是帶有社會主義因素的組織),到實行土地入股、統一經營而有較多公共財產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這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再到生產資料全部公共佔有、取消土地入股分紅、完全實行按勞分配的更高級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這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民集體經濟)。毛澤東提出的由帶有社會主義萌芽到半社會主義再到完全社會主義的合作化發展道路,顯然比恩格斯的設想具體得多了,也更加切實可行。除了生產合作,還要發展供銷合作、信貸合作,切斷農民同資產階級的聯繫。

到1956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在一個幾億農民的大國,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如此複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農業生產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的勝利。這場偉大的革命運動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應該用濃墨重彩載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

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第一,我們是要消滅一切私有制的,包括個體私有制,決不能允諾維護個 體私有制。維護個體私有制是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也不符合個體私有者的利益。第二,個體私有者是勞動者,是無產階級在革命鬥爭中的同盟軍。不能用對待剝削階級的辦法來消滅個體私有制。必須在堅持自願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合作化的途徑把個體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把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這是消滅個體私有制的唯一正確途徑。

關於重建個人所有制問題

反對消滅個體私有制、主張維護個體私有制的人,經常引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於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論斷作為根據。他們說,馬克思提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應該“重建個人所有制”,這就證明他不贊成消滅一切私有制,僅僅要求消滅資產階級私有制,反對消滅個體私有制。

我們看一看馬克思是怎樣闡述“重建個人所有制”的。

馬克思指出: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佔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於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他說,以個人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也就是第一個否定,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的生產經營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所有制,也就是第二個否定,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10]

顯然,馬克思說的個人所有制有兩種類型:一是個人私有制,即生產資料歸個人私有,同時個人又是勞動者,沒有剝削;一是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歸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佔有。這種重新建立起來的個人所有制,是勞動者聯合起來共同佔有生產資料,也就是說,每個人既是勞動者,又是所有者。在這種個人所有制條件下,也根本不會存在剝削。這種社會個人所有制,從一定意義上說,彷彿是回到了以前的、被消滅了的個人所有制;每個人既是勞動者,又是所有者,沒有人剝削人的現象。但卻是更高程度上的復歸,在生產力充分發展基礎上的復歸,這是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

這種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是建立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基礎上的,也就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發展所形成的具有社會性質的生產力基礎上的。這種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社會個人所有制,實際上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馬克思把它叫做“社會所有制”。個人私有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逐步被消滅,這就是第一個否定;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力的社會性質同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私有制產生了矛盾,按照生產力的性質,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佔有生產資料這種個人所有制必然取代資產階級私有制,這就是第二個否定。這第二個否定,並不是簡單地恢復個體私有制,而是建立新形式的個人所有制:生產資料歸每個人所有,但不是歸個人私有,而是歸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佔有。這是否定之否定,是建立更高形式的個人所有制,是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簡單的迴歸。

改革開放以來,某些人囿於私有觀念的束縛,一講到個人所有制,就只想到個人私有制,完全不理解聯合起來的個人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社會個人所有制。他們想不明白、也不想弄明白生產資料歸每個人所有,但不歸個人私有,而歸所有人共同佔有這種所有制,不懂得什麼叫社會所有制。明明馬克思強調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所有制就是“社會所有制”,就是公有制,卻斷定馬克思說共產主義要重建個人所有制,就意味著要保留個人私有制,不贊成消滅個人私有制;明明馬克思強調重建個人所有制是“否定之否定”,而第二個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卻歪曲成迴歸個人私有制。偏見比無知更可怕,此之謂也。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8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寧選集》,第4卷,第1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9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9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99、50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9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874、87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周新城,察網專欄學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