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還沒開打,中國最高統帥部為何就認為固守極其困難

至少在九江失守後,中國最高統帥部意識到,如果日軍執意進攻武漢,固守是極其困難的,以至最終難以守住。

武漢會戰還沒開打,中國最高統帥部為何就認為固守極其困難

武漢已為我抗戰之政治經濟及資源之中樞,故其得失關係至巨。惟武漢三鎮不易守,而武漢近郊尤以江北方面無險可守盡人而知;更以中隔大江外雜湖沼,尤非可久戰之地。

故欲確保武漢,則應東守宿松、太湖,北扼雙門關、大勝關、武勝關諸險,依大別山脈以拒敵軍,並與平漢路北段之積極行動相呼應,若敵懸軍深入,則可臨機予以各個擊破,或在大別山預為隱伏待其深入,出奇兵以腰擊之。

武漢會戰還沒開打,中國最高統帥部為何就認為固守極其困難

如此方可制勝,方可以確保武漢,否則據三鎮而守、於近郊而戰,則武漢對我政治經濟資源上之重要性已失所保者,僅此一片焦土而已矣。

且受敵之包圍,則視如甕中之鱉,困守南京之教訓實殷鑑之不遠。故欲確保武漢而始終保持武漢為我政治經濟資源之中樞,則應戰於武漢之遠方,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是為上策。

這就是說,保衛武漢,“須守備其外圍要域”;若外圍要地盡失,則武漢即失去屏障,“其本身無險可守”。

然而,至少在九江以東,長江沿岸“要域”已落入日軍之手。

武漢會戰還沒開打,中國最高統帥部為何就認為固守極其困難

由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關於武漢會戰的總體戰略構想是:堅持持久戰和消耗戰,利用武漢周邊的湖沼地帶盡力實施防禦作戰,固守的時間越長越好。

同時,把中國軍隊的兵力消耗控制在戰後可以恢復的額度內:“第五、九戰區沿江部隊須絕對固守,其部隊配置及江防阻塞尤要注意周到,步步為營,節節抵抗,以短小空間換取長大時間”。

武漢會戰還沒開打,中國最高統帥部為何就認為固守極其困難

當時,中國的第五戰區在長江以北,第九戰區在長江以南,因此,蔣介石要求兩戰區在武漢會戰的同時考慮到今後的作戰:第五戰區須“以大別山、大洪山一帶”為後方依託,第九戰區須“以九宮山、幕阜山一帶”為後方依託,密切“注意襄陽與宜昌及南昌與長沙之間之交通線。

武漢會戰還沒開打,中國最高統帥部為何就認為固守極其困難

以後兩戰區之聯絡線應以宜昌為中心”。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對於武漢會戰兵力使用的整體把握是:“武漢會戰之兵力消耗,以百分之六十為標準,其餘百分之四十備作第四期作戰之基礎。預料其在攻略武漢後,敵當作較長時間之考慮,我可得恢復實力之機會。”

上述戰略預想基本符合後來戰爭的發展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