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怎麼看浙江高考題《一種美味》?詭異的光真那麼好笑?

背景:

6月7日上午,2017年高考語文考試結束,浙江考生似乎過得不怎麼好。浙江考生表示,今年的語文閱讀題《一種美味》太難,許多人笑稱,“高中三年,竟然輸給了一條草魚”,“轉了那麼多錦鯉,卻輸給了一條草魚”。

這樣一篇文章摘選自《青年文摘》鞏高峰的《一種美味》,文章記錄了一個農村家庭吃魚的經歷,然而該大題最後兩道小題的問題設計,卻讓許多考生苦不堪言。鞏高峰自己在微博裡回應,自己也搞不懂自己想表達什麼意思,因為標準答案還沒有出來。

先看這道閱讀題選的文章。文章很長,先耐心看完題。(瞭解試題的可以直接拉到後面看解讀)

語文老師怎麼看浙江高考題《一種美味》?詭異的光真那麼好笑?

試卷的問題是這樣的

10.理解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1)陌生的光: (2分)

(2)陌生的氣息: (2分)

11.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12.“一種美味”有多重意蘊,試簡要分析。(5分)

13.小說設置了一個意外的結尾,這樣寫有什麼好處?(6分)


語文老師怎麼看浙江高考題《一種美味》?詭異的光真那麼好笑?

網友的惡搞

語文老師怎麼看浙江高考題《一種美味》?詭異的光真那麼好笑?

《一種美味》作者鞏高峰

“真的是猝不及防,我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能當上網紅。”鞏高峰表示。鞏高峰目前其實也處於一種“懵”的狀態,有考生在他的微博留言,“那種詭異的光,究竟表達了什麼。”

鞏高峰自己其實也回答不出,“我本來是搞笑的,誰知道有這麼一出啊。”

鞏高峰表示,許多考生都要求自己去做出今年的閱讀理解題,“我是真做不出來,我估計我做出來還沒有他們做得好,現在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麼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啊,我又哪裡知道結尾有什麼意義。”

那麼從中學語文老師的角度看,這道題是不是出得離譜了?以下北京某知名中學語文老師鳳梨的解釋。

想象與隔膜:魚眼詭異的光真那麼好笑?

作者意圖是閱讀理解的標答嗎?

看到很多朋友都在轉這個帖子,但反映出的隔膜太深,做為語文圈裡人多嘴說兩句。

語文題不是看最後答案的而是看分析過程,結合文本自圓其說的分析過程才是拿分點,而分析的前提先得看懂文章基本的故事情節。

這個過程可以呈現出多方面的能力:信息提取,分析思考,理解表達。

比如這篇文章,首先要捕捉到魚湯其實並沒有魚這個信息,喝的是假湯。在這個基礎上,考生就要結合前文描述來思考為什麼,把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另外,需要科普一下,作者自己表達出的創作意圖和文本內涵、讀者理解之間沒有必然關係。這是早已解決的理論問題,不知道為啥到今天還在拿作者意圖當唯一標準,圍著作者吐槽。可見社會、中學教育與學界理論之間的隔膜。

語文教學中文本闡釋練習有“標答”一說?

見到大家吐槽最多的是標答問題,似乎存在一個萬惡的扼殺學生思維的“標準答案”,中國語文老師們則終日持著標答坑害了無數有天賦有自由思想有創造力的孩子們——對中國教育的標準想象模型。

其實大家對語文教學的另一個誤解正是“標準答案”。

語文無論授課,出卷,批卷,講評。閱讀題中涉及到文本解讀的題都沒有標準答案的。主要看分析過程,是否立足於文本,是否有條理有層次,是否能自圓其說是給分的關鍵。

語文課上的重點,除了必要的方法與知識的傳授,最重要的恰恰是鼓勵學生在已有方法與知識的幫助下,以文本為依託,談出己見。老師適時點播。答案示例和評分標準是有的,但這跟照著某個標準答案判分是兩回事,如果不理解可以給公號留言,把你的答案發來,具體問題具體來談就知道咋回事了。

其實這個問題空談無意義,每個人都答一下這個題,放在一起比對一下,不用別人多說就能發現,誰的更好。放在判卷老師那兒也不會分數低的。大家都來讀,看誰讀的精彩令人信服,只會藉著熱鬧講笑話的段子手們太Low了。

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這到底是個什麼故事?

前面說了,語文題不是看最後答案的,而是看分析過程——結合文本自圓其說的分析過程才是拿分點,而分析的前提先得看懂文章基本的故事情節。

這個過程可以呈現出多方面的能力:信息提取,分析思考,表達理解。

這個題可以運用初中階段讀《朝花夕拾》時學到的雙重視角的方法來分析,語文老師可以去班上給娃來讀一個試試。

文章以兒童視角講述美妙而怪異的童年記憶,字裡行間埋藏著成年人能看到的酸楚艱難殘酷的彼時現實生活與無奈抉擇。

如果想明明白白的聽故事,那麼完全可以轉變敘述方法,這樣來講:

三子家是農村的,生活窘迫。他有兩個哥哥,因為家庭困難沒能上學,到了三子六歲的時候,在飯桌上家裡決定叫三子上學,而兩個哥哥顯然有怨言,父親說了過火的話,哥哥們不歡而散,母親試圖緩和。

這一切看在幼小的三子眼裡留存在潛意識中,自己最終開心地上學了,卻莫名的心存愧疚。

當晚還發生了一件事,三子在最後做豬飯的時候發現一開始自己覺得美味的魚湯,原來根本沒有魚。魚在柴堆裡。(草草閱讀,可能記憶有誤)

然而這樣講,讀者至多感到同情,毫無力量可言。而以一段看上去美麗而詭異的故事,包裹起復雜心理、窘迫無奈的荒誕現實,才讓敘事更有張力,情感更有力量。

解碼文學語言,與數學解題一樣,需要多方面語文能力綜合運用。這也是為什麼語文教學中偏重文學作品,因為它的解讀過程體現出的語文能力更為綜合:提取信息、分析理解、論述表達、情感代入、現實觀察等等。

而孩子喜歡看的動物小說、卡通故事等往往結構簡單,敘述直白,對綜合運用能力並沒有很大的幫助,有時候家長問讀了很多書,為什麼還是讀不懂很多文章,跟這個也有關係。

但遺憾的是,能鼓勵並有效引導孩子一步步接觸複雜文學作品的家長並不多,萬萬不能因存在難度而以扼殺閱讀興趣為由忽視孩子的閱讀水平發展。

其實掌握了閱讀方法,解碼文本是件有趣且有益於思維的事。在這個層面上語文和數學倒是異曲同工。

語文老師怎麼看浙江高考題《一種美味》?詭異的光真那麼好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