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怎么看浙江高考题《一种美味》?诡异的光真那么好笑?

背景:

6月7日上午,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浙江考生似乎过得不怎么好。浙江考生表示,今年的语文阅读题《一种美味》太难,许多人笑称,“高中三年,竟然输给了一条草鱼”,“转了那么多锦鲤,却输给了一条草鱼”。

这样一篇文章摘选自《青年文摘》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记录了一个农村家庭吃鱼的经历,然而该大题最后两道小题的问题设计,却让许多考生苦不堪言。巩高峰自己在微博里回应,自己也搞不懂自己想表达什么意思,因为标准答案还没有出来。

先看这道阅读题选的文章。文章很长,先耐心看完题。(了解试题的可以直接拉到后面看解读)

语文老师怎么看浙江高考题《一种美味》?诡异的光真那么好笑?

试卷的问题是这样的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 (2分)

(2)陌生的气息: (2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语文老师怎么看浙江高考题《一种美味》?诡异的光真那么好笑?

网友的恶搞

语文老师怎么看浙江高考题《一种美味》?诡异的光真那么好笑?

《一种美味》作者巩高峰

“真的是猝不及防,我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当上网红。”巩高峰表示。巩高峰目前其实也处于一种“懵”的状态,有考生在他的微博留言,“那种诡异的光,究竟表达了什么。”

巩高峰自己其实也回答不出,“我本来是搞笑的,谁知道有这么一出啊。”

巩高峰表示,许多考生都要求自己去做出今年的阅读理解题,“我是真做不出来,我估计我做出来还没有他们做得好,现在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啊,我又哪里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

那么从中学语文老师的角度看,这道题是不是出得离谱了?以下北京某知名中学语文老师凤梨的解释。

想象与隔膜:鱼眼诡异的光真那么好笑?

作者意图是阅读理解的标答吗?

看到很多朋友都在转这个帖子,但反映出的隔膜太深,做为语文圈里人多嘴说两句。

语文题不是看最后答案的而是看分析过程,结合文本自圆其说的分析过程才是拿分点,而分析的前提先得看懂文章基本的故事情节。

这个过程可以呈现出多方面的能力:信息提取,分析思考,理解表达。

比如这篇文章,首先要捕捉到鱼汤其实并没有鱼这个信息,喝的是假汤。在这个基础上,考生就要结合前文描述来思考为什么,把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另外,需要科普一下,作者自己表达出的创作意图和文本内涵、读者理解之间没有必然关系。这是早已解决的理论问题,不知道为啥到今天还在拿作者意图当唯一标准,围着作者吐槽。可见社会、中学教育与学界理论之间的隔膜。

语文教学中文本阐释练习有“标答”一说?

见到大家吐槽最多的是标答问题,似乎存在一个万恶的扼杀学生思维的“标准答案”,中国语文老师们则终日持着标答坑害了无数有天赋有自由思想有创造力的孩子们——对中国教育的标准想象模型。

其实大家对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解正是“标准答案”。

语文无论授课,出卷,批卷,讲评。阅读题中涉及到文本解读的题都没有标准答案的。主要看分析过程,是否立足于文本,是否有条理有层次,是否能自圆其说是给分的关键。

语文课上的重点,除了必要的方法与知识的传授,最重要的恰恰是鼓励学生在已有方法与知识的帮助下,以文本为依托,谈出己见。老师适时点播。答案示例和评分标准是有的,但这跟照着某个标准答案判分是两回事,如果不理解可以给公号留言,把你的答案发来,具体问题具体来谈就知道咋回事了。

其实这个问题空谈无意义,每个人都答一下这个题,放在一起比对一下,不用别人多说就能发现,谁的更好。放在判卷老师那儿也不会分数低的。大家都来读,看谁读的精彩令人信服,只会借着热闹讲笑话的段子手们太Low了。

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这到底是个什么故事?

前面说了,语文题不是看最后答案的,而是看分析过程——结合文本自圆其说的分析过程才是拿分点,而分析的前提先得看懂文章基本的故事情节。

这个过程可以呈现出多方面的能力:信息提取,分析思考,表达理解。

这个题可以运用初中阶段读《朝花夕拾》时学到的双重视角的方法来分析,语文老师可以去班上给娃来读一个试试。

文章以儿童视角讲述美妙而怪异的童年记忆,字里行间埋藏着成年人能看到的酸楚艰难残酷的彼时现实生活与无奈抉择。

如果想明明白白的听故事,那么完全可以转变叙述方法,这样来讲:

三子家是农村的,生活窘迫。他有两个哥哥,因为家庭困难没能上学,到了三子六岁的时候,在饭桌上家里决定叫三子上学,而两个哥哥显然有怨言,父亲说了过火的话,哥哥们不欢而散,母亲试图缓和。

这一切看在幼小的三子眼里留存在潜意识中,自己最终开心地上学了,却莫名的心存愧疚。

当晚还发生了一件事,三子在最后做猪饭的时候发现一开始自己觉得美味的鱼汤,原来根本没有鱼。鱼在柴堆里。(草草阅读,可能记忆有误)

然而这样讲,读者至多感到同情,毫无力量可言。而以一段看上去美丽而诡异的故事,包裹起复杂心理、窘迫无奈的荒诞现实,才让叙事更有张力,情感更有力量。

解码文学语言,与数学解题一样,需要多方面语文能力综合运用。这也是为什么语文教学中偏重文学作品,因为它的解读过程体现出的语文能力更为综合:提取信息、分析理解、论述表达、情感代入、现实观察等等。

而孩子喜欢看的动物小说、卡通故事等往往结构简单,叙述直白,对综合运用能力并没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候家长问读了很多书,为什么还是读不懂很多文章,跟这个也有关系。

但遗憾的是,能鼓励并有效引导孩子一步步接触复杂文学作品的家长并不多,万万不能因存在难度而以扼杀阅读兴趣为由忽视孩子的阅读水平发展。

其实掌握了阅读方法,解码文本是件有趣且有益于思维的事。在这个层面上语文和数学倒是异曲同工。

语文老师怎么看浙江高考题《一种美味》?诡异的光真那么好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