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學者張進成:科研向前的關鍵是要堅持夢想

他,2004年博士畢業,2005年榮獲陝西省高校優秀青年教師,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9年破格晉升教授,2016年當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十餘年漫漫科研路,他用“苦”字開頭,砥礪前進,超前探索——他就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張進成教授。

校友風采 | 長江學者張進成:科研向前的關鍵是要堅持夢想

“苦”字開頭:十餘年求學奮鬥

“高中期間的一場微電子技術報告,開啟了我人生的微電子夢。”張進成回憶道。從此之後,他用“苦”字敲開了西電微電子技術的夢想之門。讀博士那段時間,每天七點多到實驗室,凌晨一點多回宿舍,閱讀各種關於微電子的專業書籍和期刊論文,用二年時間攻克了氮化鎵半導體材料的外延技術與核心設備,終於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跨越。

“按照微電子技術發展的摩爾定律,每十八個月技術更新一次,但當時我們國家的半導體集成電路與國際水平足足差了三代”,張進成介紹說:“為了追趕國際先進水平,我在郝躍教授的帶領下加班加點,自己既然選擇了這個科研方向,就一定要做出點成績出來。”

在氮化鎵半導體領域,從技術滯後到國際領先,從跟隨研究到先進水平,二十年高速奮鬥的歷程中,張進成始終堅持在學術科研的第一線,在實踐中踐行自己的夢想,在超負荷速度中推動中國微電子技術不斷取得創新性發展成果。而當問到科研道路上進步的關鍵時,張進成謙虛的回答:“堅持夢想、良師指導、高效學習、勇於創新。”

橫向拓展:開放性團隊建設

告別學生時代的“學海泛舟、苦寒礪劍”,張進成正式邁進微電子寬禁帶半導體技術的帶頭性研究工作,而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要打造一支高效、先進的研究團隊。“個人能力有限,但團隊潛力無限”,張進成如是說。

張進成主張以“兼容幷包”的開放性眼光引領團隊發展。“微電子技術的學科特性決定了必須將其學術研究的步伐納入‘多學科交叉’的軌道發展,這就需要以海納百川的氣魄接收來自材料、物理、電路系統等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支持,最大化程度地實現上下游學科的對話和銜接,以便支撐團隊的更好發展”,張進成說,團隊的凝聚力,“凝”的是人心,需要團隊成員在目標和方向上志同道合,在相互尊重個人勞動成果的基礎上包容更多的人才與技術,不斷擴大團隊生命力,先做人,後做事,是我不斷強調的團隊建設理念。

張進成尤其注重對團隊中青年教師和在讀博士生的培養和歷練。“我會在分配任務時,對這些‘新鮮的血液’適當拔高,在申請一些大項目的時候,其實需要更多經驗豐富的老師,但我往往會傾向於選擇團隊裡的年輕人去從事部分工作,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

“年輕人,關鍵是歷練”,張進成不斷強調,團隊前期的工作進展可能較為緩慢,但厚積薄發,這些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技術新人”總能在中後期發生質的飛躍,成為推動研究工作的必要因素,不能鋪好路子,讓他們只管走。但在新人成長,積累量變的過程中,張進成並不給予學生們過大壓力。

“交給他們的任務通常我自己都會有預案備份,不會把擔子全部壓在他們身上,這樣壓力太大,學生情緒上會有一些波動”,張進成幽默的說:“我的團隊建設走的是‘群眾路線’,我通常不會要求學生過來找我彙報,因為這樣的彙報有時會迴避某些還未解決的問題,使方案看上去完美,為了看到最真實、最直接的問題,我往往會主動進入學生實驗室,深入觀察瞭解,亦師亦友,營造寬鬆的學術氛圍,是我在開放性團隊建設中十分注重的要點所在。”

縱向延伸:未雨綢繆的超前性眼光

傳統微電子的學科特性決定了在中國乃至國際上的相關理論知識均已基本形成和具備,對於張進成及其團隊來說更重要的是團隊成員的學習能力建設。而張進成所提倡的學習能力建設也絕不簡單的等同於“書本知識”,相反,與高技術企業間的溝通和交流在他眼裡則是更為看重的發展途徑。

“多接觸本領域的前沿企業,他們規劃和期待的產品會拉伸技術研究的縱深性眼光,為理論研究和技術發展作提供方向和目標。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使企業因市場需求的牽引往往能更快地找到最新的技術需求,從而做出及時的方向調整,對高校研究團隊來說,密切關注前沿企業的產業發展動向,併為其實踐彌補紮實可靠的理論依據和前沿技術,這樣的科研更為‘接地氣’。”張進成總結說。

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超前”的思維敏銳度。“所有的學習都應該具有超前性的眼光,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應該至少領先時代五至十年”,張進成說道:“拿我們現在的主攻方向氮化鎵來說,起初是十分前沿的技術,很少有人關注,所以等我們進入研究成熟期時,恰好進入其應用的熱門階段。”

敏銳的學術觸覺決定團隊研究進程的方向,未雨綢繆的超前性目光決定團隊成果的高質量應用。張進成率領他的團隊在微電子技術研究領域屢獲國際認可,並持續保持領先,在更新換代如此之快的微電子技術戰場站穩腳跟,健步如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