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后大宝变乖了,相比女孩拒食20天,前者更令人心痛

老一辈劝生二胎时会说:生吧,生完第二个,老大就会很乖了。结果往往被言中,似乎生了小的,大的真的变乖了。为什么?这就好比,原来街上只有一家店,价格、品质影响不了垄断的刚需。而现在又开了一家,竞争之下,原来那家自然不得不低头。搞活动,降价,丰富产品线,不用手段都害怕分分钟被取代。乖背后的驱动力是恐惧,恐惧失去父母的爱。


二胎后大宝变乖了,相比女孩拒食20天,前者更令人心痛

有人会说我这个比喻不合适,都是自己家孩子,哪像商家竞争那般。做父母的这么想,做孩子的可不这么认为。二胎家庭,时常能听到一句话:你要是不乖,爸爸就喜欢弟弟(妹妹)去了。即使父母不说,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甚至邻居都会说出来,刺一下大宝。仿佛,现在的你,只能自求多福了,因为你不是唯一,一个不小心就会失宠。

二胎后大宝变乖了,相比女孩拒食20天,前者更令人心痛

于是就出现了“同胞竞争障碍”这个以前闻所未闻的词。11岁女孩小晴,便是罹患了这种病症:因为母亲再嫁再育,竟拒食20天,只为重新享受到母亲的关注。可以说,这是二胎时代下,那些孩子因对父母情感缺失而出现的负面产物。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坚强,他们的需求是源于生命最本真的需求。那些批判现在孩子占有欲强,作、自私的群体,不妨也回头结合下我们的时代背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父母在儿童家庭生活中已经严重缺位。长时间上班和加班,到家后手机不离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原本非常少,甚至全权交由祖父母代理。而原本就有限的陪伴和爱,现在却要因为二胎的到来,被进一步瓜分。

二胎后大宝变乖了,相比女孩拒食20天,前者更令人心痛

再举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一对异地恋的青年恋人,一个月才能见一次,一次两天,每每相见都感叹时光苦短。这时,其中一个的工作突然加重,每月一见的时间被压缩至一天。试问那对恋人,会否感觉痛苦不堪?如果作为成年人,尚且无法忍受这种陪伴的压缩,那你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去安然承受这些?当他用乖巧去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慌,表现出与年龄不配的成熟,作为父母,比起欣慰,难道不应该更觉心痛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