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想回家,不想和父母聊天

现在的公益广告做得都很催泪,尤其是“常回家看看”系列里那些父母的特写——殷切的眼神,落寞的背影,欲言又止的情态。年轻人终于回家,却低头玩手机的场景,也令父母相顾无言,唯剩长叹。可他们不知,有多少在外奋斗的年轻人,受着来自社会、工作的强大压力,把家作为全部精神的寄托,苦了累了受委屈了,就偷偷抹把眼泪,告诉自己下一个假期,一定要回家。回到家之后,却突然发现,心更空了。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想回家,不想和父母聊天

28岁的桃子还没结婚,一个人漂在上海。她聪明又努力,凭能力进了某著名会计事务所,年薪是同龄人的几倍,尽管很多个晚上,她加班加到一个人躲在阳台哭。妈妈跟她说,女孩子不要太辛苦,累了就回家。终于结束了一个项目后,她欢天喜地地回了家。没到第二天,就又回了上海。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一堆好吃的,然而没有人关心她现在的状态,更没有人跟她分享成功的喜悦。“只要我还没结婚,他们就觉得我是失败者,所有话题都是催婚,相亲。”桃子很无奈,父母只关注他们对孩子的既定希望,却根本不关注孩子本身。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想回家,不想和父母聊天

34岁的家明在一家外企担任业务经理。业绩压力,内部争斗,房贷……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常常十一二点睡,不到凌晨三点就醒。“就算睡着了心都是悬着的。”终于,他请了假,回了趟老家。满桌的菜和一对看住他露着无限欣慰的笑眼,家明心底的小孩子被唤醒。当问及现在工作怎样,家明刚吐槽一句:压力是真的大,累……还没说完,就被父亲打断,说现在的孩子就是矫情,我们以前生产队干活,累得倒头就能睡着,都不喊一句累。家明一下噎住,他想说:你们那时候消耗只是体力,一觉就能补回来,可现在,你就算我个五星级房间,我躺在那还是满脑子业绩,根本无法休息。但最终,他也只是就着菜把那句话狠狠地吞咽下去。说了又怎样,他们理解不了,这已经不是那个努力就有回报的体力活时代,压力全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轻描淡写。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想回家,不想和父母聊天

刚生完孩子的梅林和丈夫关系不好,又面临产假前上司明里暗里“主管位置分分钟有新人顶上”的提醒。休产假期间,梅林亦不敢放松,边照顾孩子,边抓紧时间处理邮件和回复电话。母亲来照顾她,她很感激。母亲打点着她的生活,也念叨着她的行为:工作就这么重要吗?不工作会死吗?手机离孩子太近了,电脑有辐射,灯会影响孩子发育……只要梅林开口反驳,母亲就赌气地说为你好都不知道吗,不需要我就走。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她,对着母亲几乎犯了抑郁症。母亲的心疼她不是不明白,只是时代不一样了,她心中的恐惧,母亲理解不了。假如她和丈夫出现变故,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和工作。很多父母仍停留在孩子需要物质照顾的认知基础上,却不懂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想回家,不想和父母聊天

在社会谴责孩子无视父母爱意,自顾自己玩乐时,却不知,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压力,瞬息万变的信息潮流,已建立了一条时代鸿沟亘立在两代人之间,谁也迈不过去。对彼此的爱,只能在洪流两端,无奈地凝视。我只是想要一个苹果,而你非要给我一车梨。我不吃你还怪我没良心。于是,渐渐地,我们就越来越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