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兵力几乎是清军的一倍,三藩已饮马长江,为何还是败了?

黑色幽默下的盛世花开

康熙十二年(1673年),19岁的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决定撤藩。当时,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京为质,他打探到消息后,立即派人报告了远在云南的吴三桂,吴三桂又迅速告知了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两人均感惶恐不安,因为撤藩对他俩来说可能意味着将失去一切。吴三桂、耿精忠的幕僚劝说二王,不如先主动请辞,以投石问路、试探下朝廷的底线和真实态度再决定下一步的应对之策。

吴三桂和耿精忠于这年10月主动上书清廷,恳请撤藩,还说了一些“仰垦皇仁、撤回安藩(坚决拥护朝廷的英明决定、以实际行动响应皇上的撤藩号召)”之类的光面话,吴三桂的试探之举,清廷的一些大臣们已经看出来了。

围绕着是否撤藩以及最佳时机未到这一难题,朝臣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绝大多数人认为万不可轻言撤藩,否则吴三桂等人定会铤而走险、举兵造反。只有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主张坚决撤藩,越早越好。几番唇枪舌剑交锋,都未能取得共识。就在双方相持不下时,年轻的康熙异常果断地说:“三藩久握重兵,蓄谋已久,今撤也反,不撤也反,与其晚撤,不如早撤。只是要一边着手撤藩,一边积极准备应战罢了”。

皇帝定了调调,谁还敢再论不撤藩的理由?康熙派出使者,催促三藩快撤,吴三桂等见弄巧成拙,只好阳奉阴违,一面敷衍朝廷来使,一面暗地里紧锣密鼓地加紧起兵造反的各项准备工作。

康熙派来的使者察觉到吴三桂在拖延时间,不愿交出兵权,更不愿离开云南,决定回京去报告。吴三桂感觉到无法可想,就杀掉了清使和云南巡抚朱国治,并于1673年11月在昆明悍然扯旗造反。

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驻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和驻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闻风而动,起兵响应。“三藩之乱”刚开始时气势汹汹,其形势和当初康熙的预判基本一致,特别是吴三桂的5万余军队,离开云南后很快就攻入了湖南,四川、广西一带的前明降官和土司头人纷纷举兵附和响应,一时间,叛乱的战火几乎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吴军攻势犀利,所向披靡,引起清廷震动,特别是一些反对撤藩的官员更是被吓坏了,他们再次跳出来主张与吴三桂叛军议和,甚至有人建议将长江以南割让给吴三桂等人以苟且偷安,还有大臣提议将当初力主撤藩的明珠等人处死。面对极度不利的局势,康熙再次力排众议,果断地做出决定,下令将在北京做人质的三桂之子吴应熊、孙吴世霖诛杀。这样一下狠手,满朝文武知道了清廷已无退路,只有和“三藩”叛军决一死战,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因此统一了思想,坚定了破釜沉舟的意志。

而吴三桂等人也清楚以武力要挟清廷的想法已经落空,只能血战到底,不拼个鱼死网破就收不了场。但吴军的大部分将领逐渐开始和三桂离心离德了。

少年老成的康熙面对兵凶战危的局势,再次显露出了他临危不乱的大将风度,他冷静思考对策,最终确立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他认为“三藩之乱”祸起吴三桂,其余的大多是胁从,只要集中力量击垮吴三桂,其余的叛军群龙无首,必不战自乱,再一一攻破或收服也就不是难事了。

康熙加紧调兵遣将,集中精锐重点向吴三桂发起攻击,而对于川、陕、桂等地的叛军,他则采用笼络、分化、说服、争取的策略。清廷宣布,只严惩吴三桂等叛乱元凶,对于胁从者,只要愿意放下武器归顺的,一律赦免不问,想回乡的发与盘缠。康熙这一招果然厉害,胜过十万甲兵,在不长的时间内,吴军士气低落,将士纷纷叛逃,兵力倍于清军的吴三桂叛军被分化瓦解,清军转守为攻,吴三桂自己也被困在湖南衡州一带进退不得。吴三桂曾经背叛明朝,勾引清军入塞,后来又用弓弦亲手绞杀了南明永历帝,因此在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中口碑较差,他起事后虽然竖起了“复明”大旗,但并没有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失去了民众支持的吴三桂叛军,好比无源之水,败局早已注定。

1678年,清军大举进攻,相继收复了岳阳、浏阳等城池,吴三桂感觉大势已去,但仍想过一把皇帝瘾,于是撕下了“反清复明”的假面具,于3月23日在衡山祭天,自称皇帝,改元昭武,大封文武百官,册封张氏为皇后,改衡州为定天府。

8月18日,面对愈发不利的战局,吴三桂在焦虑过重的煎熬中死去。其孙吴世璠即位,不久率军退守云南,后来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服毒自尽。清军将吴世璠断首送京,吴三桂也遭剖棺戮尸。耿精忠、尚之信等也早就被杀,川、陕、冀等地的叛乱也相继平定。到1681年,历时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彻底平息。在平乱中,康熙的表现很是亮眼,一是态度坚决,临乱不惊;二是策略得当,方针正确,集中力量聚攻吴三桂,分化瓦解其余仆从叛军;三是善于用人,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平定“三藩之乱”后,年已28岁的康熙已经是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了。

【写作答题不易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吴三桂兵力其实并不多。

吴三桂叛乱,手中兵力大概二十万左右。所谓三藩叛乱,不过是吴三桂真刀真枪,其他两藩摇旗呐喊而已。吴三桂攻其不备,加之江南原本就是三藩的势力范围,战争初期取得优势再正常不过。不过随后,吴三桂犯了两个战略错误,让吴三桂功亏一篑。

第一,小看了清廷的火气威力。

清朝由于有对明作战的经验,对于明朝的“红夷大炮”印象深刻。毕竟连老祖宗努尔哈赤都被轰死了。所以清朝掌握天下的时候对于这传自西方的强大武器一直致力于发展。久而久之,清军的火器装备成了一个王牌。而这显然不是可以给吴三桂的。所以吴三桂再怎么索取军费,发展军力,清军还是掌握了武器的核心机密。


兵临长江,双方对峙。大炮的威力就会显现出来,这种神奇的可怕的武器,杀伤力在其次,威慑力才是关键。毕竟距离遥远,一炮下去,一群人都给炸死。这仗怎么打?毕竟跟着吴三桂造反也要有命享受胜利果实啊。没命享受还造反干啥?

这种念头一出来,军心立马就不稳。后面根本不用打,这个大炮一出来,吴三桂的军队就会溃散。甚至逃兵不断。吴三桂大势已去。

第二,吴三桂称帝太急。

其实算不上称帝太着急。吴三桂也是眼见大势已去才称帝的。毕竟过江是不可能了。所以他就幻想划江而治。称帝本想给手下人实锤的感觉,也可以论功行赏。一旦有了利益,就可以让涣散的军心重新凝聚。却不想,他军队中还有一部分人等着他反清复明的。结果这老小子先称帝了,这不是玩人么?我们要反清复明,你却称帝了。吴三桂的军心再次崩溃。而耿精忠和尚之信根本烂泥扶不上墙,早早离他而去。内部不稳定,吴三桂溃散势如破竹。

三藩之乱的凶险我认为并没有那么大。一直都在康熙皇帝的掌握之中。吴三桂在满汉军民心中没有一点人心。他也只能自己打光自己那点家底。然后该从哪里来,就从哪里去了。小丑而已!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红楼以外的文学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有网友问:吴三桂兵力几乎是清军的一倍,三藩已饮马长江,为何还是败了?在这场大动荡当中,清朝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形势呢?情况之恶劣,基本上放在任何朝代,都会灭亡了。

三藩起兵以后,迅速与郑经联手从福建,广东,云南一起进军,很快吴三桂20万大军就突击到湖南长江沿线。另外,吴三桂另外一路10万大军进入四川,到1674年,清军已经退守陕西的汉中。

吴三桂东路部队与耿精忠联手进军江西,安徽,浙江三个省份。其中进攻浙江的曾养性大军急速扩张,很快就到了10多万人。地方反清民众,民团,绿营中下级军官所率部队纷纷头裹白巾参加三藩部队,生事越来越大。

1674年,号称勇冠三军,外号马鹞子的汉军正白旗将领,王辅臣在陕甘宣布反清,一举造成清军在陕甘的大溃败。而在南方,尙之信宣布带领10万军队投降吴三桂,参加反叛,与郑经的军队一起进攻清军。

就在1675年,在得知在北京的所有八旗军都已经南下平息三藩之乱,守城的都是小孩以后,察哈尔蒙古首领布尔尼宣布反清。吴应麟7万大军据守岳州,牵制住了大量清军。

至此,三藩大军已经70万以上,并且夺取和半夺取的地方包括,两广,福建,云南,江西,浙江,安徽,陕西,甘肃,四川,内蒙,湖南等等省份。清军可以互相联系的地方,就只剩下了东北,华北平原和江苏等省,感觉时间又回到了1645年,清军刚刚入关第1年的时候。

但是从1676年开始,清军开始稳定战局,并且开始了第2次征服关内战争和蒙古战争。在这个时候,康熙下令,所有土默特,扎鲁特,喀喇沁,科尔沁,巴林所有蒙古部落集体动员参战。

所有关外驻防八旗军,所有八旗家奴,全部动员参战,其中光是挑选的勇敢健壮八旗家奴,就有数万人。并且挑选绿营兵能战将领,陈福,张勇,李之芳,王进宝等人带领40万绿营兵参战。

临战清军分为四层,第一层是绿营火器长矛大刀盾牌,如果无法取胜,第2层是汉军八旗,则以重炮轰击,随后第三层,内外蒙古弓骑开始施展骑射功夫,在最后时刻,第4层的满洲八旗重甲骑兵开始冲锋。

到1680年,清军开始了全面大反攻,三藩等等无法阻挡,连战连败,丢失了所有地盘,一直到1682年覆没。


深度军事

康熙十二年,刚刚夺回大权不久的康熙便遇到了建国后最大的危机,这一年以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撤藩为由起兵,一开始叛军势如破竹,江南半壁悉数落入吴三桂之手。吴三桂更是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旗号,号召天下明朝降将降臣反清。一时间朝野动荡,康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此时康熙不得不做出决策。

当时康熙认为吴三桂才是真心要反,其他势力都只是摇旗呐喊,并没有实际出兵,所以只要打败吴三桂那二十万精锐,那么其他势力势必不敢再轻举妄动。并且虽然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但是当初可是吴三桂亲手勒死的南明小皇帝,所以天下百姓并没有响应吴三桂。何况吴三桂有过打开山海关的叛国行径,天下汉人大多不愿意为其效命。

经过深思熟虑后,康熙决定死不议和,直接处死了吴三桂留在京城的两个人质儿子,此招一出,满朝主和的文武瞬间闭嘴,因为这意味着康熙已经下定决心,满清已经无路可退。康熙这一招直接统一了朝内外的意见,所有将领都开始了整军备战。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也汇聚再一起,而他们的作战目标就是击溃吴三桂的主力部队,协助朝廷招降策反其他势力。

而吴三桂确实没有想到自己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竟然依旧不能使天下归心,而且自己的兵力明显已经不足了,毕竟地盘大兵力少,其他势力也只是表面上出兵。当清廷分化、安抚其他势力的消息传来时,吴三桂意识到了大势将去。果然在前线同清军作战中,吴三桂终于遭遇了清军主力,这几乎是满清的全部精锐,一战便打的吴三桂没了脾气。

至此吴三桂只能是退回云南,而其他藩见吴三桂被击溃了,纷纷不知所措,而这时候康熙的一道圣旨又下来了,康熙表示此次只追究吴三桂一个人的罪过,其他悬崖勒马者,还可以论功行赏。不得不说当年才二十来岁的康熙,已经是老奸巨猾了,这一道圣旨瞬间让吴三桂成为了孤家寡人,意识到失败,吴三桂索性直接称帝,但是这无疑又是打了自己的脸,最后吴三桂又气又恨,一病不起,就此结束他荒唐可耻的一生。


小司马迁论史

在那个时期,军队的人数多少,真的能有那样大的作用吗?如果军队的人物真的占据最重要的位置,那么,摄政王多尔衮带领的八旗兵就不会横扫中原了。当年满洲人入关的时候,八旗兵其中包括满蒙汉八旗,总兵力也不过就是18万人,真正入关的大概是12万。李自成当时的军队号称50万,吴三桂的兵力也大概有3万多人,而南明的军队号称百万,张献忠也有几十万人马。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一片石之战,多尔衮带领八级兵出现在战场,李自成的军队一哄而散,李自成匆忙跑回北京,称帝后就跑了,最后在九宫山被人打死。南宁的百万军队,几次战役后,就被多尔衮的八旗兵打败了,而张献忠被鳌拜阵斩!人数多有什么用啊?这些军阀的兵力人数都比满族人多,可是还是被一个一个的消灭了!

吴三桂也大概如此,吴三桂的手下就是那老汉军,战斗力肯定不如八旗兵,而在康熙的事迹,满洲的八级兵,虽然战斗力有所削弱,但是对付吴三桂的汉军还是可以的,还有就是满洲人可以不断的从蒙古和关外调来军队,这些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在吴三桂之上!


帝国历史观察者

三藩之乱时,清军的兵力大概是在15万至40万之间,最多可以动员40多万的兵力,而吴三桂一藩的兵力即有20万,耿藩有20万,尚藩有10万,此外,陕西的王辅臣佣兵数万,明郑集团亦有兵力数万。

吴三桂兵势最盛之时,占领了江南六省之地,兵临岳州、长沙,可谓已经饮马长江了,可为什么还战败了呢?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军事技术问题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清军的火器威力。

清朝在顺治、康熙年间,还是十分重视火器的,清初的时候,顺治皇帝就重用西方传教士,研制各种火炮,这些火炮在平定南明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青年时期的康熙)

红衣大炮是一种从西方传入的前装滑膛加农炮,起初称之为“红夷大炮”,因这种火炮是从荷兰人和葡萄人手中购得而得名,清初统治者忌讳“夷”字而改称“红衣大炮”。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大显威力,清军在此战中失败,明军大胜,据说努尔哈赤就是被红夷大炮击中而身亡的。

早在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的时候,清军就开始仿制红夷大炮,并成功拥有了十几门这种大炮,改名为“红衣大炮”,清军曾大规模装备这种大炮来对付明军和农民起义军。

(吴三桂画像)

清军入关之后,西方传教士继续留在北京,为清廷效力,他们为清军研制了各种火炮,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清廷还成功制造了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吴三桂虽然兵势盛,但清军战斗力依然很强悍,并且装备有火炮。

此外,“三藩之乱”其实只是“一藩之乱”,耿精忠在叛乱之后,很快就投降了,而尚之信更谈不上反,所以,吴三桂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兵势最盛,但到了后来,就不比清军“盛”了。


腾飞说史

吴三桂有点利益熏心了,很多人现在都把吴三桂说成是忍辱负重,替整个大明王朝复国做了很多很多事情的人,但是事实上有一件事是他回避不了,不是说他引清兵入关,而是他最后称帝了。

当你最后称帝了,大家都知道你所谓的反清复明完全就是一个幌子,你就是想满足你那点利益心!这个时候大家原先跟着你一起起势的,有爱国之心的知识分子,穷酸文人肯定都会感觉啊你这个人没救了,这个时候你还想着称皇帝,那你自己爱怎么死,怎么死去吧!

吴三桂没有战略眼光,他并不会做到战略欺骗。他在背叛康熙的时候,俗话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是吴三桂做事张扬。他就是写了一份折子给康熙,说您是削藩还是不削藩,如果削藩跟我说一声,我肯定跟你照顾周到。事实上,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康熙的一种警觉,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别人提醒。康熙就仅知道吴三桂要反了。这个时候吴三桂想闹事儿也肯定已经陷入了康熙的监控之下。

接着,吴三桂又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他太过于自信,吴三桂起兵以后可以说他军队势如破竹,这个是建立在什么条件之上就是原先已经投降了清朝的人又反过来投降他了,我前几天这些人本身就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并不能够值得依靠他们能背叛你一次,也能背叛你第二次,第三次,这些人投机份子,他们如果说看谁的势力大,肯定就屁颠儿跟在谁的屁股后面,谁管你以前的什么主仆情谊,果然,当清朝的军队来到长江边上的时候,这批人望风而降,投降的速度让人想不到,毕竟有骨气的早就已经被当时的满清给宰了。

再后来,满清确立了分化打击的战略以后,可以说一路上畅通无阻,吴三桂根本想拦都拦不住。

而且有骨气的人也绝对不会投靠吴三桂为什么吴三桂背叛过大明王朝,虽然他是引导的清军进入。山海关,然后去报仇,但事实上,这一点给华夏大地的汉族带来多大的灾难,谁都看在眼里,你本身就已经背叛过一次了,谁还相信你呀,真正有骨气的人也看不起吴三桂,反复无常的小人,三姓家奴罢了,去投靠他有前途吗?

并且我们一直说三藩之乱,但是事实上真正打仗的只有吴三桂的军队,其他两位藩王一直在后面摇旗呐喊,就是喊着跑送死你去,我就在后面看着,到吴三桂败退这两个人还是在那里摇旗呐喊。所以说在前期可以说跟清朝的军队作战的只有吴三桂所属的军队。

这支军队有多少,5万人,也就是说只有这5万人是完全跟随吴三桂的,五万人要对付的是什么样的敌人呢?

我们都知道八旗子弟在入关之前可以说战斗力之彪悍,让人感到震惊,当时皇太极率领军队围住北京城,可以说将过来前来救驾的几支部队打的是人仰马翻,除了袁崇焕所率领的骑兵以外,其他军队根本就不是八旗子弟的对手。

虽然到了清朝末期,八旗子弟只剩下了游手好闲或者惹是生非,但是这个时候入关还没有达十年之久,原先一批八旗子弟仍然没有老去,是经历过真正血与火历练出来的士兵,对于这种战争,他们表示见怪不怪,并且由于掌握着北方大量资源,八旗子弟此时的装备也比吴三桂所率领的军队要强,不说其他的,把他的大炮拉出来,吴三桂都感觉头疼,军队打不过,这一点,吴三桂心里清楚,或者说他一开始就没有打进北京城的打算,他的原先的意思就是划着长江,咱们一半归一半,互不干扰,平分天下如何?

不过满清也不会允许这一条以前的狗不听话,他们认为吴三桂必须要打,(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当然这个时候满清还是拥有一定的福气的,他们拥有了一位好皇帝,也就是康熙。

可以说在满朝文武争着抢着到底要不要打吴三桂的时候是康熙站了出来,把吴三桂的儿子直接给宰了,确定了当时满清要把三藩之乱给镇压下去的意思,这就是英雄气,这就是一个帝王的底气。如果当国家主权面临挑战的时候,连这种行为都做不出来,那么这个皇帝不当也罢,这种皇帝只能被称为昏君,所以说,所谓的满清没有昏君这一点纯属谣言,把你卖出去给列强做牛做马,这种君王不是昏君。傻了吧你。

但是可惜的是吴三桂背叛选错了一个对手,康熙不仅有底气对付吴三桂,而且更有着清晰的头脑,正是由于他的积极备战,坚持不懈,才导致满清早期最严重的一次叛乱,活生生的给镇压了下去。

所以吴三桂这一生注定就是一个悲剧。


漩涡鸣人yy

吴三桂在投靠满清以后灭顺亡南明,最后追到缅甸亲手绞死了南明永历皇帝,汉奸之名已经坐实,16年后又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有点奇怪,虽然镇守云南的时候一直在扩充自己的实力也应该是为了自保而已,如果他真是处心积虑要造反那么前面有几个时机要好得多,比如顺治清算多尔衮的时候,或者康熙刚搞掉鳌拜的时候,满清朝廷都比较混乱,吴三桂造反成功的机会远比后来康熙理顺了朝廷可以一致对外的时候要大得多。而且他造反的时候已经60多了,本身也位极人臣,嫡长子又住在北京,他一反嫡子必死,他造反有意义吗?所以我想他没做好造反的准备就被逼反了。他多年养寇自重,兵强马壮,所以初期占有很大优势,可是临时七拼八凑的军队很多都被清廷分化瓦解了。加上他当初“汉奸”名声过响,得不到汉人的真心支持,所以很快就后力不继,从而输掉了这场战争。


James6713

吴三桂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之时,他选择了向清军借兵,准备效仿郭子仪等人,事成以后酬谢清朝大块土地。不料山海关之后,清兵大量进入中原,吴三桂已经很难让多尔衮遵守约定。因为在当时情况下,相比清兵,明朝旧臣子更加痛恨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所以吴三桂早期还是受到很多人支持的。比如史可法曾经对多尔衮的书信中写到:“我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为我先皇帝后发丧成礼。”弘光政权甚至以吴三桂讨贼复仇,还给予封蓟国公,并派臣子运米十万,银五万来犒劳他。

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吴三桂开始一心一意为清朝服务,甚至为了向清朝表示忠心,杀害了永历皇帝。那个时候的吴三桂真可谓是位极人臣,开藩设府,坐镇云南,自己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儿子也和公主成婚。不过康熙登级以后,朝廷开始削藩,吴三桂无奈造反,当时投降清朝的明朝降将纷纷响应,一时间形势一片大好。

不过吴三桂原本就不想反清,只是被康熙所逼,自己无奈之中在老年之时被迫造反的。吴三桂还是有军事实力的,所以早期的时候进展还是非常顺利的。不过,吴三桂年纪真的大了,那个时候他已经六十七岁了,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就病死了。由于吴三桂去世,继位的人并没有多大威信,使得形势开始逆转,最后康熙成功平定三藩。


历史是什么

当年明军号称二百万人马,李自成号称百万,清军不过二十万,结果呢?所以,兵力只能算做夺取政权的一个参考,不能算作绝对依据。

三藩之间并非铁板一块

当时三藩并非铁板一块,其中以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最强,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追随其后,其中尚可喜的孙子尚之信反叛之心比较强,但是尚可喜比较忠于大清。

从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过往经验来看,三藩未必不是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尤其是三藩在反清的过程中,台湾的郑氏也在反清,结果还没跟清军打怎么样,郑氏先跟耿精忠打了起来,原因就是在清军入关的过程中,三藩和明朝遗老积怨太深。

名不正则言不顺

郑氏和耿精忠之间的矛盾,其实也就是三藩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当初吴三桂在昆明杀死永历帝,就标志着三藩不可能和明朝遗老一同进行反清复明,而吴三桂在反抗的过程中打着的旗号就是反清复明。

尤其是后来吴三桂登基的举动更是伤了汉人地主士大夫的心,在没有形成反清统一战线,而且内部矛盾极大的情况下,三藩被各个击破,后来在台湾的郑氏也一并被打败了。

清廷方面团结一致,并且早有准备

与三藩离心离德的政治情况来看,清廷一方反而是上下一心,满蒙合作,共同打击三藩。其实清廷也知道三藩早晚是祸害,在康熙登基之初就将平定三藩当做重要的目标来做。

而清廷在对三藩一开始就是早有防备,比如分封之地,尽是东南和西南,历史上从来没有从福建、广西、广东、云南走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可以说,在地缘上,清廷就已经形成了对三藩的压迫。

打到长江好打,过长江就费劲了

历史上,所有的北伐,除了朱元璋和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外,几乎都很难打过长江,一旦突破长江,就是平原居多,如果继续向北,很容易兵败垂成,所以,南京历来都是南方政权的重要据点。

孙权占据南京,朱元璋占据南京,洪秀全还是占据南京,所以,吴三桂占据衡州,实际上是在等天下大乱,然后伺机北伐,结果是吴三桂都熬死了,天下不但没有生变,在康熙的带领下,反而三藩被各个击破。

只能说,吴三桂小瞧了康熙。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分析吴三桂失败的原因,其实吴三桂也并不是没有机会,主要还是岁数大了,干不动了,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已经六十一岁啦!老骥伏枥,能和清廷划江而治,也体现了吴三桂的个人能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