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 情满社区

一连串的名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者、江西省民间艺术家、南昌大学兼职民艺教授、民间剪纸艺术南昌市第三批传承人、南昌市技艺大师、“洪城工匠”……


一连串的荣誉:

面塑作品“唐僧师徒”“七品芝麻官”等被编写进了江西美术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里;以河蚌作屏风和底座创作的“嫦娥奔月组合图”、“姜太公钓鱼图”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

谁也想不到,这些名号和荣誉,属于青山湖区京东镇京东嘉苑社区一位耋耄老人——刘纪甫。不仅技艺精湛,刘纪甫与家人在社区里口碑极好,与邻里和睦相处,向社区居民传授自己的所学。日前,全国妇联在京表彰揭晓2018年度全国“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刘纪甫家庭入选全国“最美家庭”。

年近古稀 埋头学艺

在刘纪甫老人的家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用面泥捏成的人物、动物或花草:灵动的悟空、奔跑的骏马、可爱的小鸟、鲜红的玫瑰等等,活灵活现、令人爱不措手。

说起自己的这门手艺,他自己都觉得很意外。2002年,66岁的刘纪甫在绳金塔庙会上看见两位天津来的捏面艺人,猛然想起自己祖上最拿手的就是面塑手艺,于是下决心要把祖上的面塑手艺再“捡”起来。两位师傅临走前,特地把这门手艺传授给了他,并给他留下来十几个面人,让他模仿和揣摩。刘纪甫还买来专业书籍,一头扎进对面塑手艺的研究中。在家中“闭关修炼”了2个月后,就小有所成。

民族技艺 免费传承

很快,刘纪甫在当地便成了一个地道的捏面人,他走街串巷,公园内、菜场门口、科技馆前,到处都能看到他现场献技为过路市民展示他捏面才华的身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剪纸、版画、瓷板雕、银器制作……刘纪甫涉猎的民间技艺越来越多。凭着一股牛劲,刘纪甫硬是把这些民族传统的技艺加以创新,发扬光大。2017年8月1日,他用自己的手艺为建军节献上了一份独特的礼物——剪纸《南昌八一起义》。这幅作品长6.6米,宽81厘米。这幅大型剪纸作品耗费了刘纪甫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且是他采取“徒手镂空”的方式来完成的。所谓徒手镂空,就是在没有模本的情况下,直接用剪刀在红纸上创作,在这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丝一毫的错误,那么这幅作品就会全部作废。就是凭着“工匠精神”,刘纪甫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完美。

除了创新这些传统技艺外,刘纪甫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把这些民族传统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起初,他靠推着自行车在广场、学校、公园等人流量多的地方展示自己的技艺,以期尽快唤起全社会的关注。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南昌大学、南大附中纷纷聘请他为特艺老师。刘纪甫的民间技艺有了更广阔的推广舞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了解了这些传统的民间技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这个行列。

邻里和睦 妻贤子孝

在社区,刘纪甫倾力向社区居民传授自己的所学,大家都叫他“老好人”。而他的爱人郑淑兰,则一直默默地在他身后支持他。

刘纪甫和郑淑兰育有二子。两人自1960年结婚以来,从没红过脸,更别说吵架拌嘴。两个儿子也从小耳濡目染,孝顺父母,善待他人,对父亲痴迷于民间艺术,他们也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爱人郑淑兰,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支持老刘,毫无怨言地担负起家里的所有事情。正如刘老自己所说:“她(郑淑兰)是我的贤内助,孩子们也一直对我的工作给了最大的支持,谢谢他们,我所获得的荣誉中也有他们的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