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這些歷盡滄桑的歷史遺址 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

十三朝古都南京

經歷了漫長歲月變遷

留下了眾多歷史遺址

如今靜靜沉默的它們

背後的故事卻耐人尋味!

石頭城遺址

南京這些歷盡滄桑的歷史遺址 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城西幹道虎踞路87號,面積約19公頃。因園內古城牆中段一塊凸出的橢圓形紅色水成岩,長年風化,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又名“鬼臉城”。

南京這些歷盡滄桑的歷史遺址 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於此,築城石頭山。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孫權改秣陵為建業,在金陵邑故址石頭山上修築石頭城,內設石頭倉、石頭庫,以存儲軍械、糧食等物資。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隋文帝滅陳、平毀建康城後,在石頭城置蔣州,唐初年在石頭城設揚州大都督府,石頭城在隋朝和初唐時是南京地區的中心。

東水關遺址

南京這些歷盡滄桑的歷史遺址 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

東水關是南京明城牆的兩座明代京城水關之一,與西水關相對,位於南京市秦淮區龍蟠中路通濟門大橋西側,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明城牆唯一的船閘入口。

南京這些歷盡滄桑的歷史遺址 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

楊吳太和四年(932年)金陵府尹徐知誥下令擴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為"高堅甲於天下"的一座大城,東水關就是在這次擴建中建成的。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在原有基礎上擴建,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經過精心設置,帶有大閘,被稱為“通心水壩”。如今的東水關雖已不見往日的繁華、往日的人聲鼎沸,但是卻以其雄的氣勢屹立於十里內秦淮河的東端。

下馬坊遺址

南京這些歷盡滄桑的歷史遺址 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

下馬坊設於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牌坊體型偉岸,雕刻精細,書體公正,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築的精品。下馬坊是明孝陵的一部分,2007年南京市政府建成下馬坊遺址公園,所有與下馬坊有關的文物都聚集於此,中斷了多年的下馬坊至大金門神道再次恢復。、

南京這些歷盡滄桑的歷史遺址 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

“孝陵衛”是大明帝國一支精銳部隊的番號,其地位不亞於京城內的皇家衛隊。當年孝陵衛是皇家禁地,近6000名精銳士兵駐紮於此,文武百官到此必須下馬步行。明孝陵國家和皇權的象徵,也是“龍脈”所在,孝陵的平安就意味著子孫興旺發達、國運長久。因此,除了管理孝陵內部的神宮監外,皇室特地在下馬坊東側設立了軍事機構“孝陵衛”,以保衛孝陵的安全。

龍江寶船廠遺址

南京這些歷盡滄桑的歷史遺址 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

龍江寶船廠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三汊河附近,又稱龍江船廠、寶船廠,是中世紀世界最大的皇家造船廠遺址。當年寶船廠佔地1000餘畝,開作塘(船塢)七條,史載大型寶船“悉數建造於寶船廠”,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廠。

南京這些歷盡滄桑的歷史遺址 背後的故事耐人尋味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比較重視造船和發展海運。在南京城西設立了龍江寶船廠,徵調各地工匠四百餘戶來到南京,廣造海舶。鄭和下西洋所率領的龐大船隊,有大海船六十多艘,連同中小船隻在內,一共有百餘艘之多。這些遠航西洋的海船,除了在福建等地建造外,有很多是在龍江寶船廠建造的。

關於歷史遺址的故事,你還知道哪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