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老師“辭職信”悲劇背後是什麼?

近日,河南一小學老師的“辭職信”在網上刷屏了。不同於其他“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式的“辭職信”,這位老師是被迫辭職的。據多家媒體報道,“寫信的是一名小學四年級班主任。這位老師把學生在校默寫古詩的成績和照片發到了家長群裡,引發了部分家長的不滿”。

如果說學生家長的不滿是客觀存在的,那麼,這位老師表達歉意也更加直接,索性要辭去教職。這位老師在信裡寫道:“(我)沒有考慮到個別差生和家長的感受及自尊,給個別家長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傷害。家長早上聲稱要我去登門道歉,如若不然就把我告到西平縣教體局。我很惶恐,深感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不能勝任四年級班主任的工作,故申請辭去。”

小学老师“辞职信”悲剧背后是什么?

這樣的“辭職信”讓人唏噓不已。我們觀察社會事件,有批判意識可以讓人警覺,看清事情的真相,但在很多時候,同理心也是必要的,這會讓我們從一些看似波瀾不驚的社會事件裡讀出背後的悲劇感。這封“辭職信”便讓筆者頗感悲涼,因為這是一起典型的悲劇——悲劇雙方都有錯,但錯一個小的錯誤導致了更大的錯誤,造成了更大的悲劇,而這本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我有不少朋友從事一線的教師工作。他們經常跟我吐槽現在教育壓力之大,不僅要保證學生的學習成績出色,更要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而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很多時候,教育“保護”是很難兼顧而全面的。比如,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想讓後進生奮發圖強,沒有一點成績上的“刺激”是不行的。但是,這個尺度如何把握,是個很難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有“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可能,甚至涉嫌違背教師的規範。

就以學生成績排名為例,按照教育部2017年12月印發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的新規,公開搞學生成績排名,已經是不被允許的了。但是,這個規定在現實執行裡仍有很多“變數”。譬如,有些時候不是老師想搞排名,而是家長想搞排名,家長想知道自己孩子的成績水平,以更好地安排未來的學習計劃。所以,雖然規定是明確的,但在具體執行裡,還有很多的“花樣”,而這樣做的初衷往往可能是為了孩子學習更好。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和“教師心”!雖然這個“辭職信”事件是個孤立事件,卻透射出當前教育界一大現實痛點——教育裡的“應然”和“實然”的差異。按照“應然”的教育理念,所有的孩子都應該被一視同仁,教育應該一碗水端平,不能有“差生”,優等生也不能得到更多“偏向”。

可是,現實世界裡哪有那麼多理想化的事情?對很多家庭尤其是經濟條件不充裕的家庭而言,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沒有那麼多“粉紅色的氛圍”,很多人是在極端艱苦惡劣的環境裡成長,從一開始就明確了勵志奮鬥的念頭,由此才有可能(也僅僅是有可能)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他們是“野蠻成長”的,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加真實的教育,有時候刻意繞開客觀存在的“差異”,保護的恰恰是那些本來就有資本的孩子,而那些原本條件就一般的孩子,可能會在這所謂的“保護”裡滑下更不可知的深淵裡,這才是最大的悲劇。

我們要保護大多數學生的利益,讓更多人健康成長,並不是要讓他們成為溫室裡的花朵,用呵護嬰兒的方法對待這些早晚要面對現實的孩子。適度的現實教育仍是有必要的,只是我們要考慮何種方式是最穩妥的。(黃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