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財務運作,上市系的套路

團貸網的淨利潤變化

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要求,P2P平臺要在每年4月30日前對外披露平臺審核信息,其中就有上一年度的財務審計報告。就在機構信息中的財務會計信息裡展示。下圖是以團貸網為例。

P2P的財務運作,上市系的套路


P2P的財務運作,上市系的套路

這些財務審計報告當然是有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發佈的,仔細查看後發現:

團貸網2017年營業收入為59992.6萬元,約等於6億,同比增長62.15%。

2017年淨利潤為4682.5萬元,約等於4.68億,同比下降23.9%。

為什麼營業收入大幅增加而淨利潤反而下降呢?是營銷成本變高了還是人力成本變高了?

都不是,可以結合4月份團貸網的控股股東萬和集團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鴻特精密發佈業績快報來看:

這樣可能就理解了,團貸網把一部分利潤通過財務技巧併入到上市公司,所以在17年營業收入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淨利潤反而下降。

5月22日與團貸網關係密切的鴻特科技(證券代碼:300176)遭深交所問詢,17個問題,並在5月28日前就這些問題作出書面說明。

核心問題包括:

1.深交所要求鴻特科技提供新增助貸諮詢業務的業務指標,並解釋首次開展新業務即貢獻主要收入和淨利潤的合理性。

因為助貸業務本來就是團貸網的資產端打包併入鴻特精密的,當然輕車熟路,實現新開就能贏利。

2.深交所要求解釋鴻特信息與鴻特普惠的合規情況,並說明公司與團貸網的合作模式。

助貸機構完全屬於資產資產端,為什麼會出現代付客戶還款6.6億呢?其實就是鴻特精密與團貸網的業務綁在了一起,資產和資金的騰挪根據證監會的要求或者互金協會的要求大玩變臉。

另外還有17年鴻特精密的員工從去年同期的1965人巨幅增長至16818人,也是遵循著這種變臉邏輯。

資本運作,小平臺也能賣上億

通過互金協會的網站可以查閱到平臺的年度財務審計報告,可以發現包括上市系平臺在內的多家P2P平臺相繼公佈了2017年財報,我們發現敢於公示信息的平臺絕大部分都是贏利的(準確的說有71家),尤其是拍拍貸的贏利規模超過10億。

老闆們,看著動不動心?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老闆,想要美化財務報表的,收購一家P2P公司之後,立馬鴉雀變鳳凰,股價蹭蹭地往上漲。

“某知名上市公司,欲收購一家成立兩年,體量在5—10億,團隊偏年輕化,資產相對優良的P2P,有意者請聯繫XXX。”在過去兩個月的時間裡,類似的小廣告在網貸圈一直在流傳。

常規的收購價格是按照平臺的代收規模去計算,比如一個平臺體量是10億,身子比較清白,團隊不錯,備案希望較大,則收購價可能達到5折,作價5億賣身。

P2P平臺的營收、淨利潤等財務數據是判斷平臺風險的核心指標之一。截至2018年4月末,全國正常運營的P2P平臺有1800家左右,其中A股上市系P2P平臺約有90家左右,獨立上市的P2P平臺不足10家,剩下的1700家P2P平臺均是非上市系平臺。

上市系的P2P有著非常嚴格的會計準則,不僅受監管部門嚴格監管,還面臨一些做空機構的窺伺,財報造假不僅會被監管懲罰,還會被做空機構利用造成公司股價大跌;所以他們的造假成本比較高,但是即使是這樣,鴻特精密他們依然能夠閃轉騰挪,做出滿足市場期待的可觀利潤,更加不用看非上市系的P2P平臺了。

達到10億淨利潤的拍拍貸也是一樣,雖然看上去很光鮮,實際上拍拍貸在前三個季度淨利潤就達到15.9億,第四季度虧損超過5億,才會出現全年淨利潤10億的結果。忽視監管對現金貸帶來的影響,忽視先揚後抑的隱患,把未來的收入作為本年度的營收當中,一切都是為了在資本市場上更加便捷地講故事。

而本身就是上市公司的老油條們,在收購P2P平臺背後是佈局「金融科技」,在財務上造出利潤時是洞察「行業先機」。實際上一面是為了企業獲得現金流提供便利的工具,另一面是趁網貸行業在黎明之前再宰一刀的痕跡。

甚至還有將小破平臺以低價買進,以上市公司身份講故事、擺背景、託情懷、畫大餅,把待收一把做高之後再高價賣出。在杭州甚至已經有平臺歷經了好幾波倒賣,堪稱網貸「故事會」。

而前幾天被自媒體挖出上市系背景,涉嫌自融的「鯨明理財」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一個擁有三個上市子公司的集團公司,通過拙劣的手段歪歪扭扭畫一了個自融的圈。

在官網上宣傳A股上市公司控股的睿康集團,旗下三家上市子公司一家剛被賣,虧3億;一家股權全部質押,睿康集團高管集體辭職;一家沒有股權關係,睿康總裁辭去總經理職務。

就在三家上市子公司剛被撇清與睿康集團的關係時,就成立了這個鯨明理財的P2P平臺,打上了A股上市公司的幌子。

這個2018年4月底才上線的平臺,又有多少人會因為這個上市背景刷去血汗錢呢?

P2P的財務運作,上市系的套路


未來的掙扎

目前P2P行業本身已經進入末期了,能夠碰的資產類型就是監管規定的個人信貸,車貸等小額分散的標的,網站雷同,設計雷同,活動也雷同,連現在平臺們求生存的方式都雷同:要麼作價待售、要麼收購小平臺借殼備案。

例如紅嶺創投最近悄悄收購了一家累計成交額只有2.4億的微型平臺「億錢貸」,平臺收購平臺,難道是「看上對方的才華」嗎?備案之路難走,曾經打過上市的主意也沒搞定,只能曲線救國了。

這跟許多本身利潤有限的行業類似,網貸平臺的天花板由監管決定,小額分散的原則註定了只能走規模化經營,小平臺吃不住運營成本、逾期窟窿,大平臺過了不大標難關、轉型困難。所以把獲得利潤的目光都放在了上市這條狹窄的通道上,把未來的期望作價到當下的股價中,不僅矇騙了世人,也矇騙了自己。

P2P的財務運作,上市系的套路

在網貸行業創新被扼制,灰色收入被嚴控,留下的坦途只有徘徊在金融邊緣的信息中介角色,自稱金融行業的人士可不滿足於這種一眼看到盡頭的身份定位。所以充滿智慧的企業家們通過金融手段做上市,講故事,做居間,硬生生的讓這個行業在監管中保留了那一份生機。

從側面看另一個現狀是,前些年以翻倍高新挖來網貸行業的傳統金融業精英們,正帶著一雙泥腿子回靠傳統金融業,感慨從「從傳統金融業到網貸行業容易,從網貸行業回傳統金融業難」。

而在網貸行業埋頭苦幹多年的從業人員,才剛剛看到備案的曙光。

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