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要小心了,美国为找回战斧被缴获的场子,花10亿升级一装备

俄罗斯要小心了,美国为找回战斧被缴获的场子,花10亿升级一装备

雷达是一种实施无线电定位的电子设备,主要是利用电磁波对目标进行探测,进而判定目标的空间位置,雷达最早诞生于一战期间,在德国和英国交战时,为了搜寻探测德国战机,英国发明了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技术,在二战期间得到广泛应用,在远程预警、定位导航、火力指导等方面大显身手,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民用和军事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俄罗斯要小心了,美国为找回战斧被缴获的场子,花10亿升级一装备

据二战期间的数据统计表明,在军队没有装备雷达仅凭肉眼观察时,大约需要发射3000枚左右的炮弹,才有可能击落一架敌方飞机,而在雷达装备后,则仅需80枚左右的炮弹,即可击中目标,效率提升了数十倍,对于防守方自然眉开眼笑,可是进攻方就颇为头疼了,这意味着一个执行任务的轰炸机中队,很有可能一次就全军覆没。

俄罗斯要小心了,美国为找回战斧被缴获的场子,花10亿升级一装备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雷达武器自然应运而生,早期的反雷达手段跟现在并无两样,整体可划分为两大部分,即软杀伤和硬杀伤,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软杀伤就是对敌方雷达进行干扰,使雷达无法正常工作,硬杀伤则是直接击毁敌方雷达。

在二战中,这两种技术均被利用过,但是由于当时的能力所限,软杀伤虽然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硬杀伤却不尽如人意,因为一旦雷达发现了来袭武器,只需关闭雷达就可让其失效。

俄罗斯要小心了,美国为找回战斧被缴获的场子,花10亿升级一装备

二战结束后,美国却对此技术念念不忘,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一款名为“百舌鸟”的反辐射导弹,在首次投放战场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命中率并不理想,依然存在敌方关闭雷达后,导弹本身依靠惯性导航,误差十分巨大的缺点。

再经过数次的改进后,美国终于研制出了一款名为“哈姆”的稳定反雷达导弹,其具备根据敌方雷达的参数重新进行计算的能力,即便目标雷达关闭,也可打开降落伞延长在空中飞行的时间,进行计算后,再次飞向目标。

俄罗斯要小心了,美国为找回战斧被缴获的场子,花10亿升级一装备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哈姆”在中东战场上大放异彩,美国航母的舰载机挂载了大量哈姆反雷达导弹,用来摧毁对方的防空系统,其中就有S400的前身S-200,在制导雷达被摧毁后,这些防空系统如瞎了眼一般,顿时丧失战斗力。

近期,据媒体报道称,美国国防部同一家公司签了一份1.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亿多元)的大合同,由该公司为美国海军升级“哈姆”反雷达导弹。此举很可能是针对在多个国家部署的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以及此前在叙利亚战场上“战斧”被缴获的尴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