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八連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

百家姓中的複姓很常見,但以序數詞為姓的“八連號”複姓卻並不尋常。這組八胞胎複姓淵源久遠,可以追溯到舜帝,到商朝後期,舜的第32代孫虞閼父(又名遏父)歸附周國,擔任陶正。後周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並將長女大姬給虞閼父之子媯滿。後來,武王追封上古聖王的後裔,媯滿氏因此被封為陳侯,位於陳地,其後代以國為姓。陳姓在春秋中期分出田姓。在陳厲公時,陳國發生了爭奪君位的內亂,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出齊國避難,為避禍而改為田姓,陳完是田姓的始祖。陳完在齊國受到禮遇,任工正。陳完的後代田氏家族在齊國迅速發展壯大,逐漸掌握齊國國政。公元前391年,田和廢齊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為周安王冊命為齊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又名田氏代齊或田氏篡齊。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據《姓氏考略》載:“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另據《後漢書·第五倫傳》載:“後或改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陝西咸陽一帶)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以門第順序被分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廣的弟弟田英為第八氏,其孫田登為第二氏,元孫田癸為第三氏,“第五”氏這一支脈後來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較普遍流傳,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百家姓》中的最後8個字就是“第五言福,百家姓終”,“第五”排在倒數第七位。(有人認為排在百家姓的倒數第三位,其實最後一句“百家姓終”代表四個姓氏)。第一至第八等姓,有的改為單姓“第”及“五”(伍)。

第一氏至第八氏族人與田氏族人同宗同源,皆尊奉田完(陳完)為得姓始祖。

姓氏八連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

得姓始祖田完(陳完)

姓氏八連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

第五姓淵源

姓氏八連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

第五氏徽識

中國複姓“第五”聚居最多的就是在陝西省旬邑縣赤道鄉魏洛村,全村約4000口人都姓“第五”。祖上傳說在漢朝就住在這裡。村上建有“第五氏三朝宰相祠堂”,即東漢宰相第五倫,唐朝宰相第五琦,宋朝宰相第五均。另外在全國其它地方也第五氏散居。

姓氏八連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

《中國國家地理》拍攝的全家福

除第五氏和第八氏外,其他各氏均無特殊事蹟,因此在史籍中也沒有什麼記載。第八氏中有一位擔任王莽的講學大夫,有簡短的記述。而第五氏則人才輩出。

姓氏八連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

“第五”實寄封(第五氏紀念信封、第五氏聚集地第五村郵戳、收信人姓第五)

姓氏八連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

第五氏紀念實寄封背面,有詳細文字記載。

附:歷代“第五”氏名人。

第五倫:字伯魚,東漢大司空(即東漢宰相)。東漢初年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元老,為官清廉無私,盡忠守節,其後輩有五人在朝為官,與東漢相始終。

第五種:字興先,歷官高密侯相、兗州刺史。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勢,雖屢遭陷害,依然堅持彈劾中常侍單超及其侄子單匡。時人評價他,“清高正直,以第五種為第一。”

第五訪:字仲謀,東漢中期京兆長陵人。歷任新都令、張掖太守、南陽太守等職,在任期間, 施政平允,推行教化,是漢順帝時期有名的清官廉吏,深受百姓擁戴和漢順帝褒獎。

第五上:東漢刺史,為官冠名州郡,永壽中以奉使稱職,拜高密侯相,懲治貪惡,剛直不宥。

第五元先:東漢學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為鄭康成之師。而鄭康成是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與晏嬰、劉墉並稱為“高密三賢”。

第五琦:唐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唐朝宰相)。曾為扶風郡公,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第五均:宋朝人,官至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