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5000萬後,來自三節課CEO Luke的一些思考

昨天,3 月 27 日,三節課正式宣佈完成 A 輪融資。

今天,我們想要給你分享一封三節課CEO Luke寫給所有三節課用戶的信,在這裡,他對於2年零5個月以來三節課走過的旅程進行了一些回顧與思考。

你可以把這看作是一個面向用戶們的彙報,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更瞭解三節課的機會。

各位三節課的同學、朋友們,也許在昨天你們都已經看到了——

三節課剛剛宣佈完成了A輪融資,累計獲得投資超過5000萬人民幣,本輪投資方為IDG資本,天使投資方唯獵資本跟投。未然資本提供了獨家FA服務。

能夠獲得頂級投資機構的認可,我和三節課團隊感到非常欣慰。

我想,這是對我們這類不謀求收入規模暴增、不做刷屏營銷事件、沒有太多品牌曝光的“工匠型”項目的肯定。

三節課2015年11月成立。在資本寒冬的2016年我們完成兩輪融資,在過去的2017年完成一輪融資(本輪融資)。

這是我們給資本市場交出的答卷。

但內心裡,我們更希望向用戶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我曾經在三節課對內郵件中提到,我們是一個對用戶反饋無比敏感的團隊,沒有用戶的肯定,我們一天都做不下去。

對於很多三節課的老朋友而言,你們是看著三節課一路走過來的。

所以,藉著這個機會,作為三節課的創始人和CEO,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兩年來的收穫和教訓。

這就像跑完一段山路後,藉著喝水的機會和大家聊聊一路的風景和感悟。

1.

三節課到底是誰?它在做什麼?

一直以來,從最早的公益組織到“互聯網人的在線大學”,三節課團隊多少都有點“不問前途,只問初心”的感覺。

我們有一些隱約的初心——

我們想要培養那些“大學裡不培養、行業裡面很需要的人才

”。

我們不想做培訓,培訓是一夜情,我們要做終生制的教育。

我們說我們不做知識付費,知識付費解決焦慮,我們要給大家能力進階,幫大家解決從“做不到”到“能做到”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從“不知道”到“知道”的問題。

但,即便如此,我們對“三節課到底在做一件怎樣的事”這個問題的答案仍然是不夠清晰的。

好在,漸漸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們似乎對這個問題有了答案——三節課或許更應該是一家“新職業教育”公司。

所謂“新職業教育”,有兩個解釋。

首先,它是基於“新職業”的教育。有別於傳統職業教育,三節課所涉足的職業領域都是新興的職業,我們稱之為“Future jobs”。

我們最早做了產品經理和互聯網運營這兩個品類,但慢慢,我們發現還有許多“大學裡不培養、行業裡面很需要”的新職業:比如數據分析、大數據營銷、數字廣告和數字營銷、策略產品經理、電商運營、新媒體等,再遠一些的更如小程序開發、電子競技、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人才等。

這些崗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我概括為:創造力與方法論並存。這些職業天生需要強大的創造力,也具備了基本的方法論。它們似乎與傳統的職業不一樣,我們就把他們稱為“新職業”。

三節課就希望為大家提供基礎的方法論,並通過教學服務和實戰訓練激發大家的創造力。

我們認為,未來的核心人才都應該是能勝任新職業的人才,他們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以適應新職業的不斷髮展和變化。而三節課,想要培養這樣的核心人才。

其次,它區別於以證書和簡單就業簡單技能培訓為導向的舊有職業教育,在學習方式和交付方面也完全不同——

1)新的職業環境變化太快,必然要求學習內容是場景化、高度實戰、且可以即時更新的。

與舊有的職業教育課程基於一套十幾年不變的教材和課程主崗來設計內容不同,三節課當前設計提供的課程普遍要求要做到基於真實的實踐場景來展開課程(比如:你是一個新人,剛剛入職一家互聯網公司,老闆可能會丟給你一個XX任務,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實踐場景)。

同時,我們的課程案例與作業庫都取自於業內最新發生的實際案例,每2-3個月完成一次更新,在最大程度上做到課程與實際工作場景完全共振。

2)新職業教育應該更注重實踐和教學服務,且在學習過程中的輔導、反饋、點評等應該由一線的實踐人員來完成,而不應該由已經遠離真實實踐崗位的人來完成。

因此,三節課獨創了高強度練習的“魔鬼訓練營”教學模式和“往期優秀學員作為助教對現有學員進行一對一反饋、點評”的教學模式,最大程度保證學習效果。

3)傳統的職業教育以考證、包就業作為最終結果交付給用戶,而以三節課為代表的新職業教育則基於勝任力模型展開教學,最後提供給用戶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實踐作品集——比如說,你在三節課參加完一堂課程,你能帶走的,是一份真實的方案、文檔。

我們相信,十份證書也比不上一份真實的作品集!

在這樣一個領域內,2017年三節課達到了千萬級的營收,並且實現了盈利。2017年超過50萬人次在三節課學習,並有超過3萬用戶付費。2018年則預計有超過100萬人次在三節課學習,有10萬用戶付費。

最重要的是,我們目前用戶的課程作業提交率超過45%,復購率超過48%,口碑推薦率極高。

因此,在“新職業教育”的賽道內,三節課事實上已經成為了領跑者。

2.

三節課與知識付費有什麼區別?

接下來一個必須要回答清楚的問題,也是我們經常被人問到的問題,就是我們與知識付費的區別在哪裡。

我認為,信息——知識——能力之間是有鴻溝的。

知識付費主要解決從信息到知識的問題,這需要歸納、總結、演繹,核心是提煉規律和思維模型。

職業教育則重點解決的是從知識到能力的問題,這需要刻意練習和不斷實踐才能完成。

下面這張圖可能解釋了三節課與知識付費之間的差異:

融资5000万后,来自三节课CEO Luke的一些思考

我認為,知識付費的核心是通過研究各種“思維模型”,去幫助用戶“認知升級”。

就像知識付費界很多人都在推崇和研究“窮查理寶典”、“達里奧的《原則》”等書籍,基於這些書中的核心思想提煉出一些思維模型,甚至轉化為課程,藉助這樣的內容幫助用戶實現“認知升級”,即在過去的認知基礎上發現了意識到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觀念,在特定認知下解決用戶從“無認知”到“有認知”的問題,以及,對一部分實踐能力已經很強的用戶來說,這樣的內容是可以顯著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思考深度和決策質量。

但問題是,可能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從“思維模型”中成功提升自己的思考深度和決策質量。這裡的一大問題在於——當一個人的基本實踐行動能力都還不夠強不夠過硬時,他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很可能是幫不了他的,反而會讓他更焦慮。

因此,這就是三節課存在的意義——三節課在做的事,是通過研究各個職位的“能力模型”,去實現用戶的“能力進階”。

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基於不斷出現的新職業去研究它的能力模型和知識地圖,開發出課程,從而幫助用戶實現“能力進階”,即幫助用戶實現“能力習得”的過程,解決用戶從“做不到”到能“做到”的問題。

融资5000万后,来自三节课CEO Luke的一些思考

三節課本質上是通過課程和服務,來完成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新職業教育的難點也在於課程與服務都是非常難標準化的,幸運的是三節課做到了。

上面我們說自己是領跑者,也不是沒有根據。

據我們目前所見,在產品經理、互聯網運營、營銷等幾大新職業領域,三節課已經率先完成了完整的課程體系搭建、服務能力的規模化和學習系統的建設。

當然,我們也感謝我們的同行給我們的各種幫助和支持,這個領域還很處於早期狀態,大家都還是剛剛起步,期待一起努力為新職業教育發展做貢獻。

相比較我們取得的一些小成績,這一路跑來,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坑和獲得的經驗更多。

我更想和大家分享下我們遇到的坑和總結出的經驗。

3.

最大的誘惑與糾結

相比較我們取得的一些小成績,這一路跑來,我們也其實也遇到了很多坑,經歷過不少誘惑與糾結。

這裡,我想分享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2015年成立後的三節課,團隊信心滿滿,憋著勁兒要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我們先後做了四個項目,但四個項目都做的不夠好,沒有找到感覺。

於是,2016年3月,我和兩位合夥人老布和有璨,在京郊的“大覺寺”喝了一下午的茶,嚴肅認真地討論“我們到底要做什麼”?

最後,我仨都回答了一個問題“哪件事是即使失敗我們也要做的?”

我們仨都認為是“在線教育”,我們是要做教育的,失敗了也不後悔。

於是,2016年4月我們決定去組織團隊資源,開始以“All-in”的心態準備要做教育。

但沒想到的是,隨著2016年4月1日愚人節的到來,世界和我們開了一個玩笑:知識付費來了!

知乎、分答、得到、喜馬拉雅……一系列的知識付費產品井噴式出現,而我們之前所定下來的“要做教育”的決心,無疑受到了風口的拷問。

很多教育和學習領域的前輩告誡我們:“教育是個大坑,要做教研和服務,沒有個三五年出不來的!”

很多朋友幫我們分析:“你們團隊的互聯網基因和IP基礎應該果斷切入音頻、專欄等知識付費領域。”

而以當時的情況,坦白講,如果三節課真的橫下心去做知識付費,迅速佔據住幾個頭部渠道,迅速獲得每年大幾百萬的收入,應該是不難的事。

面對這樣的誘惑,我們內心也彷徨過,也糾結過,內部也有過不少爭議。

然而,在長達幾個月的思考和爭論中,最後是兩個理性的原則讓我門果斷放棄了所有與知識付費相關的事情,選擇了堅定不移的做我們的“新職業教育”。

其一: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對用戶的“學習效果”負責,是一個“知識付費”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即使我們成功了,也沒有實現我們創業最初的夢想。

我們看到很多職場新人遇到的問題不是“知道不知道”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做到”的問題。而能不能做到,是無法用知識付費產品解決的,所以我們即使賺錢了,最後也一定留下很大的遺憾。

其二:我們吃不了那碗飯。知識付費的核心能力是通過精選優質IP、研究思維模型、引領用戶的認知升級,不斷的發現概念、製造概念來讓用戶認可和買單。

捫心自問,這是個好生意,但不適合我和三節課做。我們是一個典型的“工匠型團隊”,我們可能內在天然缺乏一些“造浪”的基因。

理性的說,創業不是我們選擇什麼樣的路線。而是在最後,什麼樣的路線會選擇我們。

選擇,有時候不是你支配誰,而是誰最終在支配你。

於是,想清楚這個問題後,我們再也沒有糾結於是否要進入知識付費領域,而是“死心塌地”幹著教育的苦活累活,一頭深紮了進去。

4.

我們踩過的一個大坑

除了誘惑與糾結,我們也遇到過大坑。

2016年9月開始,我們陸續推出了產品經理、互聯網運營的體系化課程,我們內部稱為“專業課”。

由於我們是市面上第一家提供體系化+進階式課程的機構,我們的產品很快贏得了用戶的認可,購買用戶越來越多。

因此,在看到了良好趨勢後,我們決定要衝擊增長。2017年初,我們趁熱打鐵,在全站做了一波促銷活動,基本上把能賣的班期都賣了,並且聯合了網易雲課堂和一些渠道一起售賣我們的課程。可以說,那個時候,我們的招生空前火爆。

然而,就像雙十一之後是物流爆倉,教育機構促銷之後就是服務爆倉。

而在2017年6月份以前,我們是不知道這個道理的。

我們認為能賣出去課程就一定要賣出去課程,而忘記了教育的產品需要的是“課程+服務”兩條腿走路。

服務爆倉的一個月裡,我們服務團隊幾乎兩週沒有休息,通宵的次數也非常多。

有用戶開始投訴、發文章、在知乎討論一些對三節課的不滿……

第一次面對用戶責問的時候,我的團隊顯得非常緊張和不安,同時也拿出了充足的誠意來解決問題。

雖然最後解決了問題,但作為公司的創始人,我陷入沉思:我們什麼地方做錯了?

這個時候,我正好參加了好未來組織的一個課程,叫“未來之星”。

好未來集團的的張邦鑫、白雲峰等教育前輩都在分享自己的思考他們對教育的理解,對我啟發很大。

在交流和學習中,我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好的課程+好的服務=口碑=品牌”,只有不斷的提供好的課程、不斷的提供好的服務,才能帶來好的口碑,形成一個優秀的教育品牌。

於是,2017年7月我在內部提出“服務月”的概念:2017年底前,我們要建立5萬付費用戶的服務能力,而公司內的服務團隊不能超過50人。

這在當時是個巨大挑戰,內部也有很大的爭議,認為需要2年時間才可以。但我只給了半年時間。

幸運的是,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2017年底完成了5萬用戶服務能力的搭建,2018年這個數字將變成10萬。

而整個公司的服務團隊,也的確沒有超過50人。

比較傳統職業教育機構,我們的人員大約是他們的1/20吧。

回頭來看,遇到坑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能力爬出來。

每次三節課遇到的坑,就像人生了一場病。

每次與病毒抗爭勝利後,你的免疫能力就又升級了。

2014年,我們選擇放棄了400萬流水的線下培訓業務,開啟了免費的“產品運營實戰營”(3.3計劃前身)

2016年,我們選擇放棄了容易帶來收入和用戶的知識付費,開啟了又重又累的“新職業教育”征程。

2017年,我們選擇弱化自學班業務,主營重度服務的“魔鬼訓練營”,並大幅提升服務能力。

2018年,我想,我們依然會選擇一條最難路、最重的事情去做。

但這條路,一定是我們認為對用戶有價值、對學習效果有幫助、對能力提升有效益的事情吧。

就像我在寫給內部同學的信裡提到的:“我就是一個笨笨的、傻傻的人,做著自己認為有價值而不管別人怎麼評價的事情。我們團隊也一樣,選擇那些笨的、重的事情去做,也一定能有機會成功。”

很多人說,我們的選擇其實很明智。

其實,創業的路上,都是事情選擇人,從來都不是人選擇事情。

只是有些人有幸遇到了符合自己長板的事情,被選中了。有些人則還沒有被選中。

我想,三節課和我,也許算是幸運的那些人吧~

我希望我們的同學,你也是幸運的,能夠遇到適合你的事情,縱情擁抱它!

謹以此文,與你共勉。

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最應該成為的那個人,也願三節課仍然能夠長期作為一家“不辜負用戶”和“能讓用戶為我們所驕傲”的教育公司而存在。(完)

融资5000万后,来自三节课CEO Luke的一些思考

三節課

加速互聯網核心人才能力進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