脣亡齒寒,秦國為何先徵蜀國,後伐巴國?

古蜀國崛起於成都平原的同時,四川盆地東部的巴人也建立了巴國。巴人的來歷相當複雜,可能混合了羌氐、濮越和華夏三個族系,是先秦時期南方的一個重要族群。那時候,巴蜀大地上星羅棋佈著幾十上百個小的部族政權,其中最強大的就是巴和蜀,兩國即有合作,也有衝突——事實證明,他們的關係也將決定整個巴蜀地區的命運。巴蜀在春秋戰國時期作為兩個國家,並非蠻荒之地。巴蜀四面環山,道路崎嶇狹窄,易守難攻。這樣封閉式國家,造成了相對較少的內亂,國家實力漸漸強大。可這樣的環境因素為什麼巴蜀兩國最終還是被秦國給吞併了呢?下面就來揭示這個問題的答案。

唇亡齒寒,秦國為何先徵蜀國,後伐巴國?

唇亡齒寒,秦國為何先徵蜀國,後伐巴國?

唇亡齒寒,秦國為何先徵蜀國,後伐巴國?

唇亡齒寒,秦國為何先徵蜀國,後伐巴國?

唇亡齒寒,秦國為何先徵蜀國,後伐巴國?

唇亡齒寒,秦國為何先徵蜀國,後伐巴國?

唇亡齒寒,秦國為何先徵蜀國,後伐巴國?

秦國如願獲得了蜀地這個大後方,但想要真正利用這裡的富饒,要解決的問題除了蜀人的反抗,還有成都平原令人頭疼的水患。蜀國滅亡後,巴國高興的太早,最終唇亡齒寒,秦國並沒停止軍事行動,而是直取巴國,僅數月巴國滅。秦國完成統一天下的第一步,為滅楚和統一中原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