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張獻忠的義子 南明的權臣 清朝的義王

清軍入關後曾封過五個漢人王爺,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和義王孫可望,今天就來和大家說說孫可望。

他是張獻忠的義子 南明的權臣 清朝的義王

孫可望這個人呢,家庭貧困,生存艱難,後來張獻忠振臂一呼,起軍反明,孫可望欣然跟隨,他聰明、圓滑,非常受張獻忠的器重,後來張獻忠乾脆收他做兒子,於是乎,孫可望搖身一變成為張可望。

張可望作戰時總是衝在前面,很能帶動軍隊的士氣,張獻忠對他更是喜歡,於是在張獻忠進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定都成都之後,張可望憑藉軍功和張獻忠義子的身份,直接位列群將之首,封為平東將軍,節制文武,一時間在大西政權中那是炙手可熱。

他是張獻忠的義子 南明的權臣 清朝的義王

1644年,清軍進入山海關,1646年,清軍南下,其中一支隊伍負責進攻張獻忠在四川的大西政權,張獻忠聽說清軍送上門,果斷引兵拒戰,結果在西充鳳鳴山被流矢擊中身亡。張獻忠死後,手握重兵的孫可望便引軍避開清軍,往雲南貴州方向活動,後來乾脆與李定國(李定國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而且這個人很有原則性)等人一起稱王,過一把皇帝癮,孫可望就成為皇帝。

成為皇帝之後的孫可望本性就暴露出來了,他追求小富即安,和想要聯明抗清的李定國格格不入,並幾次三番想要置李定國於死地。奈何李定國的想法其實代表了他們這支軍隊中大多數高層官員的意見,無奈之下的孫可望只得同意聯明(南明)抗清。

他是張獻忠的義子 南明的權臣 清朝的義王

成功和南明成為朋友後的孫可望便開始的新的盤算,在幕僚的建議下,孫可望想要學習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來讓李定國聽自己的話。公元1652年,李定國在桂林打敗清定南王孔有德,一時聲名遠揚,孫可望的嫉妒達到了頂點,於是派一支人馬尾隨李定國,想要找機會幹掉李定國,結果並沒有下手的機會。第二年,李定國率部在衡州殺死清軍大將親王尼堪。孫可望更加嫉妒,也下定了決心趕緊篡權。

想要篡權成功,第一就要趕走李定國,於是孫可望趁清軍和李定國作戰時落井下石,逼走李定國,孫可望儼然董卓附身,對南明皇帝大加羞辱,南明皇帝忍無可忍要李定國救援。

逼走李定國的孫可望終於自食惡果,孫可望在湖南和清軍十萬大兵相遇,結果落敗。打不過清軍的孫可望灰溜溜的離開湖南,跑去雲南打昔日的盟友李定國,結果大敗,十萬大軍僅剩餘數十人。此時的孫可望,前有南明李定國,後有清軍,想了想,他一溜煙折返湖南投降清軍。

投降的孫可望知道李定國很多軍力部署,當時的順治皇帝對他非常的看中,他感動不已,於是乾淨地出賣了李定國在西南的所有信息給清朝。也於是乎,李定國敗於清朝手中,立了大功的孫可望被清朝封為義王,紅極一時。

他是張獻忠的義子 南明的權臣 清朝的義王

話再說回來,其實孫可望這人結局不太好,畢竟出來混始終要還,他犯錯被清廷御史彈劾、被順治問罪,為了求生存的孫可望主動要去除去王爵,不過那會南明勢力還在,這個時候整治孫可望可能讓南明的人不敢投降,於是拒絕孫可望的要求,同年年底,孫可望病死。(或許不是病死,只是需要他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