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與明太祖的子嗣都多還同樣優秀,為何康熙時出現了九子奪嫡?

康熙與明太祖的子嗣都多還同樣優秀,為何康熙時出現了九子奪嫡?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並沒有出現康熙朝那樣的九子奪嫡現象。其一在於朱標能力強,而且孝順。其二在於明清的繼承製度不一樣,使其他皇子人人都有機會。其三在於教育與分封問題。

說一千遍說一萬遍,不管一個人有著什麼樣的先天優勢,但如果能力不行也是白廢,比如說胤礽這樣的。如果能力行了那麼更是順風順水,比如說朱標這樣的。

為何明初沒有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最主要的還是在於朱標能力強,上可以使朱元璋滿意,下可以使諸王心悅誠服。

朱標相對於胤礽,是極其孝順的,朱棣對於父親朱元璋孝順不說,還經常救助要被父親責罰的秦王晉王等弟弟,身為大哥維護了家庭的團結與和諧。而胤礽不只是弟弟病重乃至死了漠不關心,康熙病重時還偷窺,想早點繼承帝位。差的太遠太遠了。

朱標主張仁政,雖然經常惹的朱元璋勃然大怒。但也獲得過朱元璋的認可其能力也不錯,而胤礽監國期間的做為簡直是差太遠。

朱標能力強,人品又好,太子之位又怎麼坐不穩呢。而胤礽就是恰恰相反了,能兩次被廢也是正常。

繼承製度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後就一直主張嫡長子繼承製度。

嫡長子繼承製度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有效的避免諸子為了太子之位自相殘殺。

朱元璋為了貫徹這個制度,甚至朱標英年早逝以後,不選擇其他有能力的兒子而是選擇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清初的繼承製度其實很亂,因為是少數民族所以並不是太注重嫡長子繼承製度。

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極是排行第八,第三代皇帝順治帝福臨排行第九,第四代皇帝康熙排行第三。可以看出當時清朝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規則,立繼承人不怎麼看重是否為嫡長子。

到了康熙帝時代,開始制定規則實現嫡長子繼承製度。但一時半會根本扭轉不過來的。嫡長子胤礽不爭氣,使這種制度失敗。更是引發了其他皇子的好勝之心。

最後清朝繼承製度成為立賢不立長。

教育與分封問題

朱元璋對於嫡長子繼承製度是一直認可的,雖然也注重培養其他兒子,但更注重於培養朱標。

朱標早在朱元璋為吳王時就被立為世子。

可以說當時的資源傾斜於朱標一人。

而且朱元璋立下分封制度,一般藩王成年後就要就藩外地,一旦去了外地遠離政治中心,就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諸子鬥爭的可能。

清朝因為開國初期的繼承製度不明確,哪怕後來康熙帝想建立嫡長子繼承製度,也是一時半會扭轉不過來。

所以清朝的培養皇子制度是合理分配資源,並不是資源傾斜於胤礽一人,這樣的教育當然會培養出來競爭者。

而清朝雖然分封皇子,但不準其離京。諸皇子一直待在政治中心京城,當然是加大了爭奪的可能性。

分析到此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