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購奔馳,或許並非幻夢一場

一直比較“高貴”的奔馳,年底終於繃不住了,上了幾次熱搜,成功當了本田機油事件的“接盤俠”,估計本田都笑得蹲到牆角了,還不敢讓人知道。

奔馳在關鍵時刻頂了大包,而且連著頂了三個。

第一個包當然是奔馳作死,所謂“達賴名言”,事件重大。任何在華開展業務的外企都必須有絕對的尊重,你不能一年賣了60多萬輛車,還不經思考地對人家指手劃腳、說七說八。

吉利收購奔馳,或許並非幻夢一場

第二個包是奔馳收購北汽新能源部分股份,這個包應該是奔馳主動釋放,希望能夠沖淡一下不良言論的影響。

第三個包則是吉利給的,最近吉利雄心勃勃宣佈要收購奔馳部分股份。奔馳是皇冠上的明珠,吉利是土包子上炕,草根的基因還蠻明顯。這第三個包才是將奔馳推上熱搜的重要原因,也是重點關注對象。

吉利收購奔馳,或許並非幻夢一場

吉利收購奔馳5%,基本不會產生重大影響。奔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最早的創始人是卡爾•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發生了一系列巨大變化,首先是奔馳的證券化,接著是股權高度分散化,尤其是隨著國際化發展潮流,奔馳的股票不但被國內各路資本分解,也被國外的資本追逐。

在吉利動手之前,包括美國、日本的資金,中東的石油資金,早就已經進入奔馳,既然奔馳車可以成為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座駕,那麼世界各地的資本進入奔馳是一件正常的事。如今奔馳的最大股東,是來自沙漠的石油資金,科威特的投資局持股6.8%;第二大股東是貝萊德集團,美國最大的投資基金之一。如果吉利能夠如願以償拿到5%的股份,基本上可以算是第三大股東了,看到這裡,很多小夥伴可能就理解阿里巴巴的複雜身份了,其實不管奔馳的股權在誰手裡,人家都是一家德國公司。

吉利收購奔馳,或許並非幻夢一場

吉利即使成為了第三大股東,控制奔馳的可能性也等於零。吉利幾年前已經花費100多億元拿到了沃爾沃,當時很多輿論認為吉利是窮小子娶了個破落公主,估計會養不起。誰知道吉利花幾年時間,就將一個病懨懨的公主養得白裡透著嫩地容光煥發。沃爾沃的成功極大刺激了吉利,又先後收購了包括英國孟桐、澳大利亞DSI、馬來西亞路特斯等汽車相關資產。

當然,吉利想收購奔馳,其實也不是臨時起意。早在2016年,坊間就傳出吉利想收購奔馳27%股份的傳言,雖然沒成功,但現在看來,那時的吉利已經對奔馳垂涎三尺。

吉利收購奔馳,或許並非幻夢一場

關於吉利收購奔馳,還有一個敏感的問題,也是很多吃瓜群眾質疑所在,即吉利哪裡來的那麼多錢。

吉利汽車成立20多年來,大多數時候利潤菲薄。2017年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最好成績,利潤達100億,這個數字比吉利過去三年的利潤總和還多。一年100億元利潤,也不夠數收購奔馳,收購奔馳5%的股份至少需要大約40多億美金,這是一筆至少260億元的龐大資金,幾乎等於吉利過去10年的利潤總和。不過在評估吉利真正實力之時,永遠不要只看吉利的賬面資產,因為早在2010年,吉利淨利潤只有13億元,也敢拿出100多億收購沃爾沃。

話說回來,吉利汽車從來不是李書福一個人在戰鬥,而是站著整個江浙財團。這個江浙財團幾乎有著國內最龐大的資產,可以調動支配的資金以萬億計算,吉利抽調200億資金易如反掌。並且吉利不求助於江浙財團,僅僅國內銀團對其授信額度也足夠支持收購奔馳。

吉利收購奔馳,或許並非幻夢一場

在吉利大手筆收購的背後,是中國企業界的全球開吃。20年前,中國還是以吸引外資為主,每年利用外資額往往是最重要的政績之一,如今國內龐大的合資車企集群,就是那時遺留下的後果之一。

風水輪流轉。20年後,中國已經從世界吸收投資最多的被投資國,成為全球主要對外投資國。根據商務部公佈的數據,2016年中國對外投資超過1830億美金,這個數字在全球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

在中國整體經濟變得非常龐大時,在吉利、長城等開始顯示強壯肌肉時,中國車企收購外資企業的新聞將會愈來愈多。如果有一天我們也看到長城汽車收購某家外資品牌的新聞時,千萬不要感到驚訝,或許人家長城早就在醞釀收購事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