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松山之戰,明軍為什麼輸的那麼慘?

老貓在釣魚

明軍失敗的原因很多,最關鍵的原因還是明軍在長期對清戰爭中,從來未在野戰中贏過,軍隊上下充斥著恐懼心理和失敗心理。而中樞卻不能正確看待明清兩軍戰鬥力上的差距,戰略指導上存在不切實際的速勝心理。

一、洪承疇部署失誤。

洪承疇雖然是公認的軍事家,但在松山之戰中犯了非常低級的錯誤,沒有派重兵守護糧草,犯下了官渡之戰中袁紹同樣的錯誤。

作為明軍統帥,洪承疇把十萬大軍集中起來逐步往前推進,是因為害怕清軍圍點打援,這顯然是接受了楊鎬失敗的教訓,不分兵,人讓清軍無法對其各個擊破,但他沒有意識到,這樣一來後路非常薄弱。結果皇太極先派阿濟格率軍進攻塔山,奪取了明軍在筆架山的儲糧。明軍糧食被搶奪,退路被截斷,氣挫勢窮。明軍只能收縮在松山城內,勢末途窮。

二、大部分將領恐敵懼戰。

明軍有步騎十三萬,其中騎兵四萬,是一塊非常難啃的骨頭,但自我解體,讓清軍非常輕鬆地殲滅了明軍

本來明軍雖然失去糧草,但主力並未受損,如果齊心協力突圍,清軍也必將遭到慘重損失。大同總兵王樸尚未到約定突圍時間,率領部眾,已先逃遁,以致明軍大亂。唐通、馬科、吳三桂、白廣恩、李輔明等,馬步爭馳,自相踐踏,弓甲遍野,屍橫滿地。可以說毫無抵抗力地被清軍打垮了。

三、明廷一再催戰。



由於知道清軍野戰機動性和戰鬥力甚強,洪承疇對於救援錦州沒有信心,故意行動遲緩,從受命到出師已經6個月;從寧遠到松山約百里,其間拖延又4個月。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錦州居然一直堅守未失。反而因為他拖延的時間太久,明廷財政負擔沉重,因此一再催促洪承疇進兵,結果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之後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僅剩孤城寧遠。此役是明清雙方最後的關鍵戰役,以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


海軍史研究會員

我先形象的說下原因:古代領兵打仗,真不是靠人數多取勝的。此時的明朝已經被拆掉三座防禦塔了(蒙古,半島和皮島),皇太極已經開始出超級兵了。再加上此時明朝的英雄等級落後與後金,洪承疇經驗不足,而袁崇煥,孫承宗等可以一戰的將領都死了。只要皇太極一方不掉線,明朝肯定是必敗的局面。

松山之戰的失敗,明朝確實是慘敗。明朝的損失不僅是丟失了多少人馬糧草。最主要的是讓明朝丟失了多年苦心經營的關寧錦防線。並且,還送給皇太極一份大禮--洪承疇!我前不久剛在問答裡面分析了,洪承疇是滿清能一統天下的最大功臣。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明軍為什麼會輸的那麼慘!

首先,打仗不在兵多,而在精!皇太極的兵力雖然總數不多,但是戰鬥力一直比明朝強悍。別看洪承疇帶著13萬人來的,能打仗的沒多少人。明朝唯一能和皇太極打一仗的只有“關寧鐵騎”,本來就不超過2萬人。而就是這樣衣支部隊,在北京保衛戰以後,被分成三份,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歸曹文昭、祖寬指揮,這兩人都入關剿匪了;

松山之戰時,祖大壽手下的關寧鐵騎在錦州被圍著呢。只有吳三桂手下有幾千關寧鐵騎,總數應該不超過五千人馬。冷兵器時代,你要組織十幾萬大軍很簡單,給把刀,拿根棍子就行了。這就是為什麼農民起義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大軍。但是,打仗殺人真是技術活。明朝13萬人馬,有戰鬥力的沒多少。

明朝初期,明軍能把黃金家族趕到草原吃沙子。就是因為軍隊素質好,久經沙場,真不是拉壯丁拉出來的。所以,明軍戰鬥力特別強悍,能把橫掃王保保的蒙古騎兵。

其次,明軍缺少有魄力的將領,總兵級別的人才凋零。洪承疇能上臺,那是因為傳奇人物孫承宗,袁崇煥,袁應泰,熊廷弼等人都死了。總兵級別的將領:張承胤、杜松、劉綎、滿桂、趙率教、趙夢麟等15人也沒了。而且,洪承疇的13萬人馬,還分屬於八個總兵,那個都不是洪承疇能領導的。

再者,皇太極已經擁有很大優勢了。皇太極不僅沒有後顧之憂,皮島早在毛文龍死後就丟失了。而且,左右兩翼:東邊的半島和西邊的蒙古,都已經臣服與皇太極。此時的後金,士氣正旺,實力正盛。而明朝早已經病入膏肓,已經算是最後的拼死一搏了。輸了,就只能退出遼東,別想再戰。

最後,皇太極“圍點打援”的策略很有效,沒有硬啃錦州,而是圍攻洪承疇的援軍,斷其糧道,退路設伏。洪承疇又犯了用兵錯誤,前方兵力集中,而後方空虛,被皇太極圍困在松山。洪承疇軍隊斷糧,只能突圍。

突圍的時候,明總兵王樸膽子小,沒到時間自己先跑了,導致明軍大亂,自相逃竄。而皇太極的部隊以騎兵為主,追擊方便。逃出去的明軍被皇太極截殺五萬多人,另有數萬跳海死了人。

洪承疇率領殘部退守松山城後,被松山副將夏承德出賣。夏承德叛變,生擒洪承疇獻給皇太極。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松山之戰可以說是明清兩勢力的最後決戰,特別是對於明軍來說是決定國運的一戰。當時明朝可以說是內憂外患,造成明軍松山之戰的失敗原因有挺多的,朝廷腐敗、政治混亂等,就單這一站主要原因還是以下幾個:



1、明軍左右臂的失去。皇太極東邊兩徵朝鮮,先後結成“兄弟之盟”“君臣之盟”;西邊征服蒙古察哈爾部,使得漠南蒙古臣服;在北邊基本上統一了整個黑龍江流域;在南邊海上的明軍皮島將領毛文龍死後,其作用基本上失去;使得皇太極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松山之戰。



2、洪承疇的部署有誤。洪承疇總結了前幾任的部署,積極吸取了失敗的教訓,得出了‘分’的策略是不正確的,故而這次戰術是合。然而作為一名優秀的軍事統帥,卻犯了“虎頭蛇尾”這一嚴重錯誤--保證了前方的優勢沒有保證後方的強點。特別是糧道的保障,被清軍切斷造成斷糧。



3、皇太極的圍點打援。針對於洪承疇的合,清軍做出了相應的部署。義州屯田種糧,解決後勤問題,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圍困錦州,切斷松山、杏山、海邊的聯繫;利用前鋒打擊明朝援軍;斷敵糧道,引起明軍恐慌無心戰鬥;在明軍必經之路設伏。



當然還有很多,如將領、上下級的指揮體系。說是13萬人的軍隊,作為主力甚至明軍精銳是關寧鐵騎。2萬多人的關寧鐵騎又分為三部分:吳三桂指揮的、祖大壽指揮的、曹文詔指揮的。在這場戰役中,能參與到的關寧鐵騎不多於5000騎。


詼記

自身組織建設不行

根本原因是不重視,大不了就是輸了,退守山海關。而面對山海關,清軍根本攻不下來。

松山之戰戰敗根本不能動搖大明 真正大敵是關內農民起義。維持兩線作戰已經很吃力,這時候破罐子破摔,打贏了維持戰線,輸了退守山海關,結束兩線作戰。至少遼響可以停了唄,等解決內亂,再來處理關外。只要抓住一次機會打敗清軍就能勝利。


雲中雲山

一.指揮權不集中並且驕兵悍將較多,不服從指揮。二.明朝想通過鬆山之戰徹底解決東北的隱患,這種急功近利的表現也適得其反,並且內憂不斷。三.清軍謀劃依舊。先是通過圍住在錦州的祖大壽,等到明朝的援軍前來增援的時候,清軍通過自己最為擅長的野戰方式來消滅明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