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松山之战,明军为什么输的那么惨?

老猫在钓鱼

明军失败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明军在长期对清战争中,从来未在野战中赢过,军队上下充斥着恐惧心理和失败心理。而中枢却不能正确看待明清两军战斗力上的差距,战略指导上存在不切实际的速胜心理。

一、洪承畴部署失误。

洪承畴虽然是公认的军事家,但在松山之战中犯了非常低级的错误,没有派重兵守护粮草,犯下了官渡之战中袁绍同样的错误。

作为明军统帅,洪承畴把十万大军集中起来逐步往前推进,是因为害怕清军围点打援,这显然是接受了杨镐失败的教训,不分兵,人让清军无法对其各个击破,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样一来后路非常薄弱。结果皇太极先派阿济格率军进攻塔山,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的储粮。明军粮食被抢夺,退路被截断,气挫势穷。明军只能收缩在松山城内,势末途穷。

二、大部分将领恐敌惧战。

明军有步骑十三万,其中骑兵四万,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但自我解体,让清军非常轻松地歼灭了明军

本来明军虽然失去粮草,但主力并未受损,如果齐心协力突围,清军也必将遭到惨重损失。大同总兵王朴尚未到约定突围时间,率领部众,已先逃遁,以致明军大乱。唐通、马科、吴三桂、白广恩、李辅明等,马步争驰,自相践踏,弓甲遍野,尸横满地。可以说毫无抵抗力地被清军打垮了。

三、明廷一再催战。



由于知道清军野战机动性和战斗力甚强,洪承畴对于救援锦州没有信心,故意行动迟缓,从受命到出师已经6个月;从宁远到松山约百里,其间拖延又4个月。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锦州居然一直坚守未失。反而因为他拖延的时间太久,明廷财政负担沉重,因此一再催促洪承畴进兵,结果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仅剩孤城宁远。此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以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海军史研究会员

我先形象的说下原因:古代领兵打仗,真不是靠人数多取胜的。此时的明朝已经被拆掉三座防御塔了(蒙古,半岛和皮岛),皇太极已经开始出超级兵了。再加上此时明朝的英雄等级落后与后金,洪承畴经验不足,而袁崇焕,孙承宗等可以一战的将领都死了。只要皇太极一方不掉线,明朝肯定是必败的局面。

松山之战的失败,明朝确实是惨败。明朝的损失不仅是丢失了多少人马粮草。最主要的是让明朝丢失了多年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并且,还送给皇太极一份大礼--洪承畴!我前不久刚在问答里面分析了,洪承畴是满清能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

下面,我们来分析下,明军为什么会输的那么惨!

首先,打仗不在兵多,而在精!皇太极的兵力虽然总数不多,但是战斗力一直比明朝强悍。别看洪承畴带着13万人来的,能打仗的没多少人。明朝唯一能和皇太极打一仗的只有“关宁铁骑”,本来就不超过2万人。而就是这样衣支部队,在北京保卫战以后,被分成三份,一部分归祖大寿指挥;一部分归吴三桂指挥;还有一部分归曹文昭、祖宽指挥,这两人都入关剿匪了;

松山之战时,祖大寿手下的关宁铁骑在锦州被围着呢。只有吴三桂手下有几千关宁铁骑,总数应该不超过五千人马。冷兵器时代,你要组织十几万大军很简单,给把刀,拿根棍子就行了。这就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大军。但是,打仗杀人真是技术活。明朝13万人马,有战斗力的没多少。

明朝初期,明军能把黄金家族赶到草原吃沙子。就是因为军队素质好,久经沙场,真不是拉壮丁拉出来的。所以,明军战斗力特别强悍,能把横扫王保保的蒙古骑兵。

其次,明军缺少有魄力的将领,总兵级别的人才凋零。洪承畴能上台,那是因为传奇人物孙承宗,袁崇焕,袁应泰,熊廷弼等人都死了。总兵级别的将领:张承胤、杜松、刘綎、满桂、赵率教、赵梦麟等15人也没了。而且,洪承畴的13万人马,还分属于八个总兵,那个都不是洪承畴能领导的。

再者,皇太极已经拥有很大优势了。皇太极不仅没有后顾之忧,皮岛早在毛文龙死后就丢失了。而且,左右两翼:东边的半岛和西边的蒙古,都已经臣服与皇太极。此时的后金,士气正旺,实力正盛。而明朝早已经病入膏肓,已经算是最后的拼死一搏了。输了,就只能退出辽东,别想再战。

最后,皇太极“围点打援”的策略很有效,没有硬啃锦州,而是围攻洪承畴的援军,断其粮道,退路设伏。洪承畴又犯了用兵错误,前方兵力集中,而后方空虚,被皇太极围困在松山。洪承畴军队断粮,只能突围。

突围的时候,明总兵王朴胆子小,没到时间自己先跑了,导致明军大乱,自相逃窜。而皇太极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追击方便。逃出去的明军被皇太极截杀五万多人,另有数万跳海死了人。

洪承畴率领残部退守松山城后,被松山副将夏承德出卖。夏承德叛变,生擒洪承畴献给皇太极。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松山之战可以说是明清两势力的最后决战,特别是对于明军来说是决定国运的一战。当时明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造成明军松山之战的失败原因有挺多的,朝廷腐败、政治混乱等,就单这一站主要原因还是以下几个:



1、明军左右臂的失去。皇太极东边两征朝鲜,先后结成“兄弟之盟”“君臣之盟”;西边征服蒙古察哈尔部,使得漠南蒙古臣服;在北边基本上统一了整个黑龙江流域;在南边海上的明军皮岛将领毛文龙死后,其作用基本上失去;使得皇太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松山之战。



2、洪承畴的部署有误。洪承畴总结了前几任的部署,积极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得出了‘分’的策略是不正确的,故而这次战术是合。然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却犯了“虎头蛇尾”这一严重错误--保证了前方的优势没有保证后方的强点。特别是粮道的保障,被清军切断造成断粮。



3、皇太极的围点打援。针对于洪承畴的合,清军做出了相应的部署。义州屯田种粮,解决后勤问题,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围困锦州,切断松山、杏山、海边的联系;利用前锋打击明朝援军;断敌粮道,引起明军恐慌无心战斗;在明军必经之路设伏。



当然还有很多,如将领、上下级的指挥体系。说是13万人的军队,作为主力甚至明军精锐是关宁铁骑。2万多人的关宁铁骑又分为三部分:吴三桂指挥的、祖大寿指挥的、曹文诏指挥的。在这场战役中,能参与到的关宁铁骑不多于5000骑。


詼記

自身组织建设不行

根本原因是不重视,大不了就是输了,退守山海关。而面对山海关,清军根本攻不下来。

松山之战战败根本不能动摇大明 真正大敌是关内农民起义。维持两线作战已经很吃力,这时候破罐子破摔,打赢了维持战线,输了退守山海关,结束两线作战。至少辽响可以停了呗,等解决内乱,再来处理关外。只要抓住一次机会打败清军就能胜利。


云中云山

一.指挥权不集中并且骄兵悍将较多,不服从指挥。二.明朝想通过松山之战彻底解决东北的隐患,这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也适得其反,并且内忧不断。三.清军谋划依旧。先是通过围住在锦州的祖大寿,等到明朝的援军前来增援的时候,清军通过自己最为擅长的野战方式来消灭明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