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老師的丈夫該如何稱呼?

老師是男的時,老師的配偶我們可以稱為“師母”“師孃”;老師是女的時,她的配偶我們又如何稱呼呢?

用前邊的邏輯來推理,稱“師父”好像最合適。

可又一想,不對哪!古代的說法,稱師父的妻子是師母,可見“師父”也就是“老師”的意思,那究竟誰是老師呀?

從詞語淵源上看,這個“師父”的前身是“師傅”,而這兩個詞都有“老師”的意思。

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老師”最初就是“師”,“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師”就是“老師”的意思。

“師傅”最初出現於戰國時期,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榖梁傳》昭公十九年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而且成了太師和太傅的合稱。《史記·吳王濞傳》:“吳太子師傅皆楚人。”由一個“皆”字,可見“師”和“傅”是並列關係的不同的人。再後來又逐漸迴歸了其本義。

“師父”的稱呼,是在唐代出現的。姚思廉的《梁書》中,說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紹,曾任“宋國子祭酒,領東海王師父”。在《文苑英華》中,“師父”也一再出現。其中所指,和“師傅”完全相同。這個詞的出現,應該和古代認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有關。

由此可見,稱老師的丈夫為“師父”是不合適的。倒是稱女老師為“師父”還成。

除了“父”和“母”能對外,“公”和“母”也能對,那稱“師公”如何?

“師公”這個詞古代也有。中文百科對“師公”詞條的解釋是:“師公:民間用以稱道教正一派的道士。亦指男巫。”古籍裡也有稱“老師的師父或父親”的,如《西遊記》第十六回:“有兩個徒孫,是他心愛之人,上前問道:‘師公,你哭怎的?’”可見稱“師公”也不太合適。

那現代點稱為“師夫”如何?你喊的是“師夫”,

可我怎麼聽著就想到是“師父”呢?算了,這也太難區分開來了。

為什麼會出現對女老師的丈夫不好稱呼的現象呢?

這恐怕也是男權社會的印記了。多少年來,男主外,女主內。當老師立私塾這類拋頭露面的事,只有男人做,為老師的妻子預留了“師母”“師孃”這兩個詞也足夠用了。沒想到現在老師基本上是女人的職業,本可以用來稱呼女老師丈夫的“師父”“師公”又都已經“售出”,頓時覺得一時語塞,張口結舌,不知稱什麼為好。

既然典雅莊重的詞語一時找不到,那就在現代漢語語彙中找一個吧。“叔叔”“伯伯”這種年齡寬容度比較大的稱謂應該是最好的候選詞語。這兩個詞語聽著親切,能接近距離,又沒有亂了我們很講究的禮儀輩分。

你覺著呢?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