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智慧”越多越憂傷?

叔本華(德文原名: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

偉大的智力天賦往往意味著異常敏銳的特質,會對各種形式的痛苦有著高度的敏感。這樣的天賦還意味著一種狂熱執著的氣質,對事物的認識更鮮明、更完整。伴隨而來的卓越的思考能力,和與之相匹配的更猛烈的感知能力,使他們的情感比普通人更為強烈,並深受其苦—對他們來說世間痛苦遠甚於快樂。天資驚人的人極有可能疏遠,其他人和他們所做的事

叔本華|“智慧”越多越憂傷?

因為一個人自身所擁有的越多,他從別人身上所能發現、得到的就越少;對別人來說樂此不疲的事,在他看來都是淺薄無聊的。這也許是“平衡法則”到處發揮作用的又一佐證。

叔本華|“智慧”越多越憂傷?

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是,雖然思想狹隘的人的命運並不令人羨慕,但實際上他們才是最幸福的人。我不打算在這一點上影響讀者作出自己的判斷;尤其是索福克勒斯已經就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作出了評論。一方面,他說智慧是幸福最主要的因素;但同時,他宣稱不思考的人生是最愉快的人生。

《舊約)中賢哲們的說法也同樣莫衷一是,雪如,“愚人的人生比死亡更糟欄”,“智慧越多,憂傷越多”,或是“增長知識,徒增煩惱

叔本華|“智慧”越多越憂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