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人為什麼不能太窮

叔本華:人為什麼不能太窮



比起從沒真正體驗過貧窮的人來,那些經歷過匱乏的害怕貧窮,也更容易鋪張浪費。出身良好的人通常比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對未來更加慎重,生活上更加節制。乍看之下貧窮似乎並不是太可怕。生來就富有的人們將財富看成是沒有它就不能活的東西如同空氣他們有條不紊、精打細算,並且勤儉節約,終其一生都在守護自己的財產。

世代受窮的人家,對貧窮早已習以為常。倘若偶然的機會讓他發了財,他會將之視為巨大的盈餘,就該用來享受或浪費。即使錢花光了,他最多不過是打回原形跟以前一樣,還省事了呢!就像莎士比亞在他的《亨利六世》中所說,“乞兒得馬,騎死方罷—是否屬實,有待查證。”可以說這一類人,對命運也好對自己的能力也罷,都有著全身心的略顯過度的信任。與那些天生有錢的人不一樣,他們並不認為貧窮是個怎麼都爬不出來的無底洞。就算再次陷入貧困,他們只會認為那就從頭開始,打場翻身仗就好。

人類天性中的這種特性,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婚前出身貧寒的女性比起那些給丈夫帶了一大筆嫁妝的女性,通常有著更多欲求,更容易揮霍浪費一富家千金帶給丈夫的,不僅是一筆財產,還有血液中那股比貧窮女孩兒更強烈的想要去守護這筆財產的熱望。如果有人懷疑這點,並認為結論應該是相反的,那麼他可以在阿里奧斯托的第一篇諷刺作品中找到權威的支持。但是,約翰遜博士則同意我的觀點。他說:“一個富有的女人,習慣運用金錢,會明智而審慎地花錢;但一個在婚禮上才首次掌握經濟大權的女人卻渴望花錢,常常一擲千金導致揮霍浪費。”(《約翰遜的一生》)以防萬一,我奉勸那些娶了貧窮女孩兒的人們,不要把本金留給她們,只給她們一份年金即可,還要特別注意不要把孩子該繼承的財產交給她們打理。

無論如何,當我在建議人們謹慎守住他們已經掙得的或繼承來的財產時,並不認為自己是在浪費時間說一件不值一提的事情。

生活初始,擁有的越多,就越容易保持個人的獨立性,也就是說可以不必辛苦勞作而舒服地生活著。就算擁有的只夠自己這樣生活,並不能顧及全家人,這也是一項不可小覷的優勢,這意味著對貧窮這項慢性疾病免疫,意味著從普羅大眾天然的命運也就是從事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了。唯有得到上天如此眷顧的人,才可以說是生來自由的人,是他自己的時間和力量的主人,能夠在每一個清晨對自己說,“今天只屬於我自己。”

收入一百塊的人和收入一干塊的人之間的差別,比收入一百塊的人和身無分文的人之間的差別要小得多。當具有高度精神賦的人繼承了大筆家產,那麼這筆財產將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這種人可以說是得到了命運的雙倍眷顧,無須操勞,可以只為他的才智而活;他可以創造出既能服務普通大眾,又能提增自己榮譽的作品,取得別人達不到的成就,百倍償還他所欠下的俗世的賬;或是使用其財富來開展慈善事業,更好地為同胞們服務。

如果一個人什麼事都不做,也不打算嘗試去做,甚至沒想過要學習一下,提升自己——如果是這樣一個人,即便他生來就富有,那麼他也只是一個懶漢、一個時間的小偷,只是一個可恥的遊手好閒的人。像他這樣是不會感覺幸福的,即使被豁免於貧窮,也會被推到了人類痛苦的另外一個極端,無聊,這對他而言無疑是一種折磨——如果貧窮讓他不得不奔波,可能還會好過點。當這種人無聊的時候,他更容易揮霍浪費,並最終失去這種他認為對自己而言沒有價值的優勢。數不勝數的有錢人最後一貧如洗,就是因為他們有錢就揮霍,花錢只是為了獲得瞬間的解脫,以逃離壓迫他們的無聊感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