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大內——當年的唐代長安城,究竟有多麼輝煌?

長安三大內

公元757年,唐肅宗李亨引來回紇(維吾爾族的前身)兵前來平叛。這個時候,叛軍恰好又發生內亂,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了自己的父親而自立為王,唐軍藉機收復了洛陽和長安。同年,唐肅宗李亨還都長安,期間為擁立李亨而立下大功的太監李輔國,獲得皇帝重用,加開府儀同三司(享受副國級待遇),封郕國公。當時的朝臣奏報,一般都需要先過李輔國的手,才能到李亨手中。

隨後不久,李隆基也回到了長安。

此次回到長安之後,李隆基居住在興慶宮。

先介紹一下當時長安城以及唐皇宮的基本情況,

長安三大內——當年的唐代長安城,究竟有多麼輝煌?

唐代長安城鳥瞰

唐代的長安城接近一百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時一百萬,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史上面積最大的城市,是古羅馬城的五倍,君士坦丁堡的七倍。唐長安城不僅美在建築格局,而且相關取水,排水,公共衛生等城市要素一應俱全,具備愛極高的現代都市居住要素。日本的多個古稱,都原封不動地照搬了長安建築格局,甚至連有的城門的名稱都沒有改變。

長安城內,興慶宮是唐皇宮三大宮殿群之一。

長安三大內——當年的唐代長安城,究竟有多麼輝煌?

長安三大內

古代一般把皇宮稱為“大內”,而巔峰期的大唐則擁有三個“大內”——“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宮。同時,盛世的長安城還擁有東市,西市兩個商業區。此外還有整整齊齊的一百零八個“坊”,也就是居民區。我們看當時大唐長安城的佈局圖,如下圖所示,

長安三大內——當年的唐代長安城,究竟有多麼輝煌?

唐代長城佈局圖——請放大看大圖

太極宮和大明宮,是城中之城,都是以宮城的架構而存在的。宮城外有皇城,皇城外又有長安外郭城。為體現皇家的安全與威儀,太極宮和大明宮各自用高大的城牆與城門隔絕了皇宮大內與長安城民間的聯繫。比如我們在前文中反覆出現的“玄武門”,太極宮有一個玄武門,大明宮也有一個玄武門(大明宮玄武門後來被改名為“神武門”)。前文提到的李世民兄弟相殘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太極宮玄武門;而大明宮玄武門,則見證了張柬之“神龍政變”,李重俊“縮水版玄武門之變”,以及年輕的三郎李隆基橫空出世的“唐隆政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