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臨死前警告:此人必除,孫權不信,12年後差點亡國,後悔莫及

周瑜是三國時吳國的一員大將,三軍都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很多人都懼怕他,年少得志,因追隨孫氏一族出生入死,加上自己的才華和學識,在江東名望很高。人們都稱他為周郎。所以他這個人卻經常恃才傲物,不把別人放在眼裡。

周瑜臨死前警告:此人必除,孫權不信,12年後差點亡國,後悔莫及

但他卻唯獨對諸葛亮和劉備這兩個人有所忌憚。先說說諸葛亮,在三國時期他是神一樣的存在,聰明才智,帶兵打仗什麼的都遠在周瑜之上,可以說周瑜是因為嫉妒他的才華,才對他有所忌憚,擔心他會對吳國不利。周瑜也曾被諸葛亮氣的吐血,還生了場大病,過了很長時間才緩過來。

周瑜臨死前警告:此人必除,孫權不信,12年後差點亡國,後悔莫及

可今天故事的重點卻不是他,而且他的主人劉備。劉備和周瑜之間的交集並不多,赤壁之戰算一個,劉備去江東娶孫尚香也算一個。這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劉備在三國前期並不被世人所看好,經常寄人籬下,靠著劉皇叔的身份到處“招搖撞騙”。但他的野心卻一直都沒有改變,城府極深的他在前期竭盡全力的隱藏自己的鋒芒,讓世人覺得他只是一個不足掛齒的小人物。而他一邊盡力掩飾自己一邊私下拉攏人才贏取民心,三顧茅廬之後,有了諸葛亮的輔佐,他開始鋒芒初露。為了躲避曹操的追殺,派諸葛亮南下與孫權聯盟,在諸葛亮的遊說之下,孫權答應聯盟,因為他知道,一旦劉備被消滅,下一個肯定就是孫權他自己,唇亡齒寒這個道理身為一個明主他不會不知道。但周瑜所看到的卻和孫權不盡相同,周瑜看到了劉備的能力和野心,相比較曹操而言,劉備這個隱藏的老虎更可怕,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反咬自己一口。這一切的擔心在赤壁之戰後表現的異常明顯。

周瑜臨死前警告:此人必除,孫權不信,12年後差點亡國,後悔莫及

大敗曹操之後劉備以各種理由強霸荊州,表面上說是借,一定時間後會歸還給東吳。也是因為這件事讓周瑜更加肯定自己的判斷,他對劉備不得不提高提防。整天苦思冥想的去替東吳除掉劉備,終於在某一天,他想到了一個絕好的計策,讓孫權把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並要求劉備親自到東吳迎親。表面上看上去這是為了更加鞏固孫劉聯盟,讓兩家可以更好的同仇敵愾。實際上卻是別有用心,暗藏殺機。而且劉備又不得不去,這一招實在是狠,也不虧他周郎的稱號。

周瑜臨死前警告:此人必除,孫權不信,12年後差點亡國,後悔莫及

劉備到東吳後周瑜想辦法讓他露出原型,可劉備也不是善茬,很難對付。但他再怎麼厲害也抵擋不住每日紙醉金迷,朝歌夜弦的生活,劉備也因此變得玩物喪志,讓周瑜少了些忌憚。可不料高他一籌的諸葛亮在劉備去東吳之前就已經給了他三個錦囊,最後被劉備逃出了東吳,周瑜的計謀也沒能得逞,放虎歸山。

周瑜臨死前警告:此人必除,孫權不信,12年後差點亡國,後悔莫及

這之後他再也沒有機會去算計劉備了,因為他被氣的一蹶不振,不久就英年早逝,遠離人世。在去世之前他曾再三叮囑孫權和部下,一定要盯緊劉備,早日除了他,不然早晚有一天我們東吳會受制於他。

周瑜臨死前警告:此人必除,孫權不信,12年後差點亡國,後悔莫及

周瑜在臨死前給孫權留了一封遺信,信中寫道:“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採,瑜死不朽矣。”大概意思就是目前主要的敵人有兩個,曹操在北是位強敵,留著劉備,好似養虎,不可不除啊。

周瑜臨死前警告:此人必除,孫權不信,12年後差點亡國,後悔莫及

可嘆孫權和他的部下沒怎麼把這事認真對待,後來劉備還建立了蜀國,變得越來越強大,取了西蜀之地,成就了三足鼎立之勢。這時候東吳才反應過來當日周瑜臨死之前說的那番話的深意,悔恨不已。

再後來劉備因為關羽被殺,丟了荊州,親自率兵攻打吳國,並很快進入吳國腹地,差點就把東吳給消滅了,幸好陸遜火燒連營救了東吳一把。而這些都與當日周瑜所說之言相應驗,從周瑜去世到劉備攻吳剛好12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