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漢人的族群認同是怎樣的?

ChungKeung

大家好,我是風信子,關注我,每天精彩內容不斷!

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漢人的族群認同是怎樣的?我舉四例子說明一下:

一,張弘範:

張弘範的父親張柔是金朝人,後來投降了蒙古人,他們的祖先是漢人。張弘範從小到大都是在蒙古長大,所以他已經完全蒙古化。


張弘範軍事才能突出,有勇有謀,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在戰場上,他一生中最大的的功績就是滅南宋,崖山海戰,一路追蹤,將南宋軍民逼上絕路,致使20多萬人跳海自盡,這場戰爭結束後,意氣風發的張弘範,在懸崖峭壁上刻了幾個字: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在此!


我想他此刻必定十分高興,因為他完成了他的皇帝忽必烈的任務,面對屍橫遍野的南宋居民,他不覺得有絲毫不妥,因為他覺得自己是蒙古人,不過面對自己祖先母國的同胞,能刻出上面那幾個字,如此心安理得,只能說明他的鐵石心腸。

二,新加坡李光耀和李顯龍父子: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國家,華人佔比例絕大多數。李光耀父子祖籍廣東。新加坡在以前比中國富裕的多,在新加坡的戰略規劃中,美國是絕對的老大,而中國只是一個用來交易的國家,在東盟與中國的南海問題上,新加坡是叫的最兇的國家,積極充當美國的馬前卒,而當中國發展一帶一路時,新加坡積極向中國示好,迫不及待的拋出了橄欖枝,只為分一杯羹。

李光耀李顯龍父子

沒什麼好奇怪的,只是利益使然,李光耀父子是黃皮內白的香蕉人。

三,陳嘉庚



當年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候,中共物資和裝備奇缺,陳嘉庚作為東南亞華僑華人代表,積極發動群眾捐款捐物資,甚至不惜變賣家產,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只因為心中的一個信念:祖國有難,我們不能當看客!歷史是不會忘記這些有良心的同胞的!


四,猶太人和以色列

猶太人散局各地,以美國和以色列最多,當年以色列建國,招到阿拉伯國家群起圍攻。在最危機的時刻,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要麼回國參戰,要麼捐款捐物資,最終戰勝了阿拉伯聯軍。時至今日,以色列依然不倒,這與猶太人的團結是分不開的。

以色列的猶太人

綜合上述四個例子,我想大家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歡迎討論,說出你的答案和理由!


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

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大體來說可以分成兩個群體,換句話說,從“族群”認同來說,漢人至少有兩個族群,一個是原來遼朝統治下的燕雲十六州的漢人,二是原來宋朝統治下的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一帶的漢人,這兩個群體的族群認同是不一樣的。

原來遼朝統治下的燕雲十六州的漢人,跟金朝之間一開始就沒有隔閡,跟著金朝乾和跟著遼朝幹,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區別。金朝統治者最開始也比較信任他們,因為他們和宋朝沒有什麼瓜葛,用起來比較放心。燕雲地區的漢人,金朝人一般稱之為“漢兒”、”漢人“,他們在遼朝統治下差不多二百年,其特點是“實用主義”,沒有什麼“理想”主義的立場,誰給飯吃就跟著誰幹,金朝最初到燕雲地區,原來遼朝中央擔任高官的燕雲漢人大量主動投降金朝,包括知樞密院事左企弓、樞密使曹勇義、參政知事康公弼等一大群人,這些基本上都是屬於“副·國·級”的高官了。他們投降以後,金朝也很信任他們,大多委以重用,用他們來管理燕雲地區。

那麼原來宋朝統治下的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一帶的漢人,他們在當時的身份其實是“宋人”,而不是“漢兒”,他們是有國家、有君主的,所以他們的族群認同中,有“忠君”觀念,有“故國”情懷,這一點跟燕雲十六州的漢人不一樣,燕雲地區的漢人,本來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君”,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所以金朝一來,他們紛紛毫無心理障礙地跟著金人幹了,但宋朝統治下的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山東一帶的漢人則在心理上做不到,除像劉豫這樣的少數人以外,大部分人那怕是表面上迫於形勢,投降了金朝,在內心還是心繫南宋,像宇文虛中這樣的,更重要的是,金人對於他們也不信任,金朝前期,原宋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基本上做不了大官。以科舉考試為例,燕雲地區的漢人在金朝前期考中的比例大約為三分之二,其中三十六人做到三品以上的高官,佔到三分之一的進士總量,佔了絕對優勢。

但時間久了,這原宋朝統治的北方漢人也基本上都認同了金朝的統治地位,特別是到了後期,都真心原意跟著金朝幹了,而這時,燕雲地區的漢人和原宋朝統治下北方漢人之間在金朝統治者眼中,地位發生戲劇性的逆轉,這時金朝反倒喜歡起原宋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來,最有名的就是金世宗說的,“南人礦直敢為,漢人性奸,臨事多避難。”金世宗認為南人(就是原宋朝統治下的北方漢人)人品好,忠心正直,有擔當,而漢人(燕雲地區的漢人)則狡猾,只顧自己,不肯真心做事。


只愛潘多拉

因為大部分回答這一問題的朋友,都引述了對“幽雲”地區漢人不好的歷史資料——金世宗說“南人礦直敢為,漢人性奸,臨事多避難。”漢人、漢兒都是稱呼“幽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南人是北宋領土內的漢人。

簡單地說:漢人族群認同感不強,南人認同感強。但我對大部分回答者不說有此分歧的原因,表示不滿。所以,我只談談金國時期漢人為啥族群認同感不強的原因。

(1)漢人有非常強的“被拋棄”感

石敬瑭割“幽雲”給契丹之初,這一地區也曾激烈反抗,也曾協助後周、北宋攻打契丹,結果如何?宋真宗與契丹“澶淵之盟”後,雖遼宋百年和平,但本質上已經將“幽雲十六州”放棄,放棄了歷史責任。

在這種情況下,你能讓“漢人”如何?

可北宋、南宋統治者待他們如何?心中毫無放棄這一地區的“愧疚感”!反而,指責“幽雲十六州”(京津冀晉)地區的百姓“數典忘祖”!對之進行迫害乃至殺害!你讓人家怎麼有什麼族群認同?

(2)案例說明

宋金滅遼(1125年)時期,按照“海上之盟”“幽雲十六州”開始迴歸宋朝。在此期間,北宋統治者對該地區漢人進行了迫害乃至屠殺。

例如,他們對大同府地區的漢人稱之為“山後漢兒”,稱他們還不如“蕃人”。給燕山以北的漢人則是“腐爛的大米”,“漢兒”前去問詢則被稱之為“吾不如蕃人耶!吾誅汝矣!”漢兒聽後大懼。

1126年,當時杜充在滄州就以防止“燕地人”叛亂為名,將滄州城內的燕人進行屠殺。

南宋在與金人的交戰中,也是將“幽雲地區”的漢人視作“蕃人”。例如1162年閏二月,李寶奏稱“藩賊大敗,殺女真、渤海、契丹、漢兒、籤軍等”。

南宋內部對“渡江”後各個時期的“幽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也進行過數次壓迫。其理由就是“數典忘祖”。後世朱元璋對陝西、北方百姓的指責,甚至以“北京非中土”否定在北京建都的主張都是類似原因。

但真正丟棄歷史責任的“數典忘祖”者,首先是統治者而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百姓!特別是北宋、南宋的統治者,他們對得起那些反抗者嗎?


坐古談今

融合,不可能是單方面的,必然是雙方面都有。但是,畢竟兩宋三百多年裡(時間夠長了),北方的統治者都不是漢人。雖然他們的統治者在政權穩定後都積極漢化,然而,畢竟無論是契丹還是女真,他們的確就不是漢人,何況正如前面所說,你影響得了人家,人家和你一起生活久了,也自然影響得了你:

第一位濃重介紹——金國脊樑郭蝦蟆

金宣宗時,他與兄祿大都以善射而應募從軍,因一身武力值極高的武功而很快就嶄露頭角,一直到金哀宗時他已經聲名遠揚,後大破西夏,血戰蒙古,幾乎憑一己之力延續了金朝的國祚,天興三年(1234年),金哀宗自縊後的兩年內(1234-1236),他拒不投降,死戰到底,最後還為金國自焚殉葬!如此忠勇,不得不服!

可是,他卻是個地道的漢人(今甘肅靖遠)。。。。

今天的靖遠發現有他的祠堂舊址,為他建廟的,料想也是當地的漢人。。。。

郭狗狗🐶。。。。

郭狗狗,平陽翼城人。父寧,為欽察先鋒使首領官,戍大良平。宋將史太尉來攻,夜陷大良平,寧全家被俘。史將殺寧,狗狗年五歲,告史曰:“勿殺我父,當殺我。”史驚問寧曰:“是兒幾歲耶?”寧曰:“五歲。”史曰:“五歲兒能為是言,吾當全汝家。”即以騎送寧等往合州。道遇國兵,騎驚散,寧傢俱得還。御史以事聞。命旌之——《元史》

講的是南宋聯合蒙古滅金(恐怕大多數人忘了,最終滅金的實際執行者就是南宋,不是蒙古)時發生的一件事,亮點就在這位娃之“欽察先鋒”的爸爸,想必也不是文盲,怎麼會給兒子取了個“畜生”的名字了???這完全不像傳統漢人的風格!

而契丹人、女真人就有這習慣,如遼朝西郡王名驢糞,金宣宗時的濮王傳名豬糞——因此,很難想象以“狗狗”、“蝦蟆”為名,會是與“胡化”沒有關聯,反而理所當然就是胡化的結果。

最後這個,不用說了——假漢奸張弘範



讓南宋十萬軍民葬身魚腹的這位“假漢奸”,雖然他是元將,但你知道,他是在金國胡人政權統治下長大的,所部主力也全是漢人為主——雖然是各為其主,但是刻得出“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如此冷血無情的字眼。如此毫不留情地羞辱自己的同胞母國的心理,除了說他已經完全胡化外,再找不到更合理的解釋。



清末的三順王之一的尚可喜,晚年都在廣州建佛寺以向佛祖求寬恕他的屠殺罪行,這位張弘範一輩子倒是活得心安理得。

明太祖千古一帝,漢人大救星



不必多說了,遼金三百年,又加元蒙100年,比五胡亂華還長,而五胡亂華是南方一直沒有淪陷,因此,不誇張的說,要是沒有朱明王朝的那200多年,“中華”真的不知道會變啥樣。

最後一起來複習一下太祖對胡人入主中華的評價吧:

【明太祖對元朝如何評價?】

有人說,明太祖朱元璋對元朝是承認且肯定的,比如“朕本元臣”、“其時(元初)小康”等評價,以及更明確的是,一打下北京驅逐了元廷後,便立即把元帝搬進了宗廟等等諸如此類之舉。

然而,幾乎留在同一時刻,太祖也諭令欽定大概15箇中國周邊的“不徵之國”——這15個不徵之國幾乎都被蒙古鐵騎侵擾過,而且許多還處於事實亡國的狀態之下,15國當時也全部都還是元朝的藩屬國。

我們都知道,彼時元廷還在漠北有相當大的實力。而值得一提的是,自宋末以來,這15個“不徵之國”都很多出海逃難的大宋遺民,那麼,就來看看我大明太祖是怎麼樣對這些“不徵只國”形容元朝的吧~

【賜日本國書】“向我中國自趙宋失馭,北夷入而據之,播胡俗以腥羶,中土華風不竟……”
【賜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國書】
“夷狄佈滿四方,廢我中國之彝倫……”
【賜爪哇(今印尼爪哇島)國書】“中國正統,胡人竊據……綱常既隳,冠履倒置……”

【頒行天下振興文教詔書】“自胡元入主中國,夷狄腥羶,汙染華夏,學校廢馳,人紀蕩然。加以兵亂以來,人習鬥爭,鮮知禮義。今朕一統天下,復我中國先王之治,宜大振華風,以興治教。”

重八萬古!!!


無風即風


首先,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扯一個題外話:眾所周知琉球在近代中國是一個少有的“被殖民地”,1879年琉球被日本強行併入日本版圖,同年設置沖繩縣,對琉球實行統治!

在近一個世紀的統治時期,琉球人還是中國人嗎?1989年,日本命令琉球實行兵役制度;1916年禁止“琉球語”,全面推行日語;侵華戰爭爆發後,在侵華日軍中,有一部分並不是日本本土士兵,而是朝鮮日軍,琉球日軍。他們打著“效忠天皇,天皇陛下萬歲”的口號為“國”捐軀。


我想問他們是中國人嗎?是因為什麼才成了這樣呢?

我想,原因無非兩個字“同化”。

日軍佔領琉球之後,對琉球民眾的限制頗多,其中最為嚴峻的問題就是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強迫其廢除“琉球語”,這樣孩子們從出生接觸的就是日語,日本文化,可想而知長大之後他的最直觀的意識是什麼:“我應該是個日本人,而不是(支那人)”。

同樣,我們看看宋代生活在金朝統治之下的漢人。宋代詩人李汾曾經寫過一首《雪中過虎牢》:蕭蕭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過虎牢。廣武山川哀阮籍,黃河襟帶控成皋。身經戎馬心愈壯,天入風霜氣更豪。橫槊賦詩男子事,徵西誰為謝諸曹?

從這首詩裡傳達出了詩人對國家的摯愛,渴望報效國家的感情。但是他報效的卻不是南宋,而是金朝,再者女真本身就少,經過長時間的戰爭,人員損失就已經難以承受,因此為他們作戰的大都是漢人,甚至在蒙古和元軍中還有不少人漢人身居要職,為其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其實“同化”還真的只是原因之一,最大的原因還是一句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國家已經破裂,這些人為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同時我也不否認那些有良心的人,心念國家的人!


史娛觀

從歷史的角度,統治中國北方、特別是黃河流域的,無論皇帝是否漢族,都被當作正朔。金應歸於此類(遼和北宋並列正朔),而南宋是稱臣的偏安朝廷。

南宋對金稱臣之後,任何從金地跑來的漢人,都會被遣返…如此經過一代以後,對於在金地的漢人來說,金朝皇帝就是自己的皇帝,這是沒有疑議的。

另外,漢族是一種文化認同,而不是血緣。金朝包括皇帝在內的貴族漢化速度也很快,像南宋時期金朝皇帝的詩詞歌賦水平絕對不在南宋之下。

把張弘範當作漢奸是一種非常可笑的大漢族主義思想。試問張弘范家族幾代都不是宋臣,何來背叛?


李映紅

在金國統治之下的漢人,族群認同還是漢族,但他們是金國的臣民,接受金國的統治,參加金國的科舉。部分忠義之士,以宋朝遺民自稱,但是這類人少,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誰統治都是繳稅納糧,區別不是很大!


中國的統一封建王朝都是多民族政權,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分而治之,在帝王將相的統治之下種地打仗!單純的單一民族政權沒有,宋境內還有苗人、彝人;遼國境內有契丹人、漢人、女真人;金國境內有女真人、漢人、契丹人、蒙古人等等。

金國儘管統治民族是女真人,當是他們以炎黃子孫自居,主動接受漢文化,文化制度的漢化讓他們以漢人自居,宋朝的人反而成了他們口中的南蠻!當然金國蠻夷初化,境內部分漢人還是思念宋朝,因此岳飛北伐受到金國境內部分漢人的支持。



大秦鐵鷹劍士

生活在金國的漢人民族認同分為兩種情況;兩個時期



兩種情況;黃河以北,燕雲十六州的漢人沒有漢族認同感。燕雲十六州從兒皇帝石敬瑭獻給遼國後,直到金國統治北方的時候,已經接近200年沒有漢人政權統治。古代人平均活三四十年,如此下來已經是五代人以上了。所以燕雲十六州的人根本不會認同自己是漢人。



兩個時期;南宋初年,金國統治下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區是認為自己是漢人的。宋史中記載岳飛北伐之時,多有當地百姓資助。足以見得南宋初年,金國統治下秦淮以北黃河以南是認同自己是漢族的。



但是在金國統治穩定以後,秦淮以北和黃河以南也不認同自己的漢族身份了。宋朝實行的稅收政策都在百分之二以上,有的甚至達到十分之一,而金國的政策更加寬容一點,一律收取百分之一。在這種政策下,北方百姓經過幾代人之後也就不認同自己是宋朝子民了。更有蒙古滅金時,宋朝趁亂攻打金國,大部分抵抗的都是漢族人口。



所以說,金國統治前期,燕雲十六州的人民始終不承認自己是宋朝人,而秦淮到黃河地區的承認自己是宋人。但是到了金國統治穩定以後。秦淮到黃河這一地區也不承認是宋人了。


越關換視界

馬克思認為,文化相對後進的民族必然被文化相對先進的民族所同化,這是"永恆的歷史規律"。金代,由於女真皇帝及貴族崇尚漢文明,實行了-套完全漢化的朝綱,對民族間的融合與同化起到了推動和催化劑作用。最初,女真人對孔子大不敬,對漢俗嚴加限制,如"金天會七年(1129年)…金下令禁燕雲民並不得著漢服。"到金熙宗時,轉變為"立孔子廟於上京",親"詣文宣王廟奠祭,北面再拜",並稱孔子"使萬世景仰"。金世宗於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在大量刊印發行漢學典書籍同時,曾對宰臣說:"朕所以令譯五經者,正慾女真人知仁義道德所在耳。"這就是金統治者要用漢文化來提高女真族素質的努力。以至於開科取士,實行漢制漢法,大量任用漢官。金朝統治者,出於政治需要,還鼓勵族際婚姻,以緩和民族矛盾。先是世宗鼓勵契丹人"與女直人相為婚姻";到明昌元年(1190年)章宗繼位,進-步推行漢化政策,提倡學習漢族文化,鼓勵女真族與漢族之間通婚。如泰和六年(1206年)十一月,章宗下詔重申:"屯田軍戶與所在居民為婚姻者,聽。"這樣,既緩和了移居內地的女真屯田戶與當地漢族人民之間的矛盾,又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和。——//當然,金統治者的心理也有矛盾的一面,一邊鼓勵民族融合,同時又怕女真族民融合的步代走的太遠,將本民族的風俗丟掉,也釆取了一些限制措施,如:"禁女直人不得改稱漢姓,學南人衣裝,犯者抵罪。"然而,這種阻止可以說是徒勞的,最後,隨著金王朝的滅亡,遷到中原內地的女真族,大多也都淹沒丶同化到漢民族之中了。這充分說明人類先進文化推進民族融合的進程是不可抗拒的,人們總是嚮往更高更美好的生活。認識粗淺,望多指教。


綠肥紅瘦ZLZ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