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為功 擺脫貧困

推進“造福工程”,結束船民“海漂”生活

溪邳村地處閩東東南沿海的鹽田港畔,依山面海,是福安市連家船民聚集的純漁業行政村。連家船民以船為家,捕魚運貨為業,常年漂泊江海,居無定所。溪邳村黨支部書記劉明福從小就生活在連家船上。“當年我們一家六口人擠在一艘連家船上,白天黑夜都在海上晃。”回憶起當年船上的生活,劉明福感慨萬千,“居無定所、老無所依、無學可上、有病難醫,說的就是當時的連家船民了。”

為解決溪邳村連家船民上岸難的問題,福建省委、省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政府免費提供土地,負責路、電、水、通信、廣播電視信號等“五通”工作,同時對上岸建房村民實行資金補助,解決了349戶1425人的上岸定居問題。截至2013年,最後137戶漁民也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村民從此徹底告別“以船為家,終日漂泊”的生活。

漁民上岸了,接下來問題便是如何讓漁民穩得住、富起來。溪邳村因地制宜,利用漁村優勢,成立合作社,使用瓶養章魚、立體養殖等新技術,水產養殖規模越做越大,打造出了溪邳村特色海洋發展之路。2017年溪邳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8756元,而這個數字在上世紀90年代只有850元。“事實證明,只要思想意識不貧困,以滴水穿石的韌勁奮鬥,擺脫貧困是早晚的事情。”劉明福感嘆道。

扶貧先扶志,發展更有精氣神兒

在屏南縣雙溪鎮安泰藝術城,“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教學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從6歲孩童到83歲高齡老人,村民閒暇時間不再是打牌嘮嗑,而是紛紛拿起畫筆,畫古街老巷,繪小橋流水,村民的創造力和人文情懷得以綻放。作為政府全力推進的藝術扶貧項目,2015年成立的安泰藝術城創辦了“雙溪古鎮國際殘疾人藝術教育中心”,向村民尤其是殘障人士提供免費藝術教學。兩年多時間裡,吸引國內外學員2萬餘人前來培訓,帶動貧困戶500多人、殘疾人150多人創收,目前已有獨立藝術空間42家(含殘疾人工作室10間),藝術客棧30家。學員作品通過自媒體和電商等渠道銷售,現已累計賣出畫作6000多幅,總值500多萬元。

“畫畫讓我收穫了自信和尊重”,自小患有侏儒症的沈明輝在教育中心已經學習兩年多,現在已經擁有自己獨立的畫室,每幅畫價格達1000元—2000元,其作品《生命之樹》在2016年拍出1.1萬元的高價。沈明輝在擺脫貧困的同時,精神面貌大大改變,如今的他是一個自信獨立、自力更生的小夥子。“通過畫畫我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證明自己有更多的創造力,這讓我覺得充實和自由。”

精準發力,治病就要治在病根上

溪邳村依託“造福工程”實現穩定脫貧,雙溪鎮通過藝術扶貧讓村民收穫自信和尊重……在寧德,許多村子通過長期探索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致富路”。

“多年來,寧德市牢牢把握‘精準’這個扶貧工作的核心要義,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遊則遊,用繡花功夫提高扶貧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寧德市委副書記林文芳介紹說。

走進下黨鄉下黨村,古色古香的建築掩映在青山秀水中,遠處茶園綠意盎然、長勢喜人。今年72歲的王光朝經營著一家“幸福茶館”,他是1989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來下黨鄉調研的親歷者之一。“當時村子裡一寸公路都沒有,他們一行步行3個多小時才進到村裡。”說起當年的情形,王光朝記憶猶新。

下黨村山青水綠,具有良好的高山茶生長環境,有茶園600多畝。但此前高質量茶葉找不到銷路,一直是村子的老大難問題。治病就要治到病根上,從2014年開始,下黨村推出中國首個扶貧定製茶園,保證了茶葉銷路,茶青每斤價格增加到10元,茶農每年每畝可增收4000元左右,村民年人均收入達11000多元,村級收入從零增加到22.3萬元。

位於福鼎市的赤溪村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1984年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元,280多戶村民散居在14個偏遠自然村中。經過10年就地扶貧、10年搬遷扶貧、10年旅遊扶貧,赤溪村已經舊貌換新顏,走出了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的致富小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