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一陵墓,數百年無人敢盜,康熙五次拜祭,洪秀全痛哭流涕

康熙皇帝即位後,六次巡幸江南,五次前往帝陵,三跪九叩,恭敬之至,令人動容,“父老從者數萬人,皆感泣”;


明代一陵墓,數百年無人敢盜,康熙五次拜祭,洪秀全痛哭流涕

咸豐三年,洪秀全定都南京,首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率領文武百官去祭白帝陵,洪秀全痛哭流涕,稱自己是“不肖子孫”;

明代一陵墓,數百年無人敢盜,康熙五次拜祭,洪秀全痛哭流涕

同治三年九月,兩江總督曾國藩奉詔拜祭並修復被戰火摧毀的帝陵;

……

康熙等人拜祭的帝陵其實就是明孝陵。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帝自然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是前朝帝王,明孝陵是明朝的祖宗根本之地,康熙諸人,甚至包括洪秀全為何在重要關頭都不忘拜祭呢?

明代一陵墓,數百年無人敢盜,康熙五次拜祭,洪秀全痛哭流涕

康熙祭拜朱元璋,我們或許從明孝陵的碑刻中找到答案。在明孝陵有一處康熙手書的碑刻“治隆唐宋”。意思是說,朱元璋治理下的明朝是遠勝唐朝和宋朝。我們知道,唐朝強盛,宋朝富有餘,康熙盛讚明朝雖有過譽之嫌,但也可以看出他對朱元璋是極為認可的。康熙每次南下,總不忘祭掃明孝陵,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明代一陵墓,數百年無人敢盜,康熙五次拜祭,洪秀全痛哭流涕

但作為一個政治家,如果我們將原因歸結為欽佩,未免太過表面。康熙對前朝皇帝不貶反敬,這也凸顯了自己的胸襟和氣度,可以拉攏一大批追隨者。同時,從康熙所處的時代看,滿人雖然已經坐穩江山,但滿漢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如何調和矛盾,拉攏漢人,恐怕沒有比祭掃明孝陵更經濟實惠的了。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也有康熙拜祭明孝陵的情節,只不過康熙的目的是向天下表明,大清遠勝於大明,康熙遠勝朱元璋,這更豐富了世人對康熙祭拜明孝陵的想象。

康熙既然拜祭,後世自是加以發揚,曾國藩奉詔祭拜並修復想來也在情理之中。

明代一陵墓,數百年無人敢盜,康熙五次拜祭,洪秀全痛哭流涕

清朝統治者拜祭也就罷了,為何洪秀全還要如此呢?洪秀全拜祭明孝陵發生在攻下南京城之後。當時,洪秀全寫了一篇《祭明太祖陵寢文》,開頭便稱“不肖子孫洪秀全”,隨後寫道:“謹依吾皇遺烈,定鼎金陵。秀全不肖,以體吾皇之心,與天下附託之重,東南既定,指日北征,驅除異族,還我神州”。洪秀全的用意十分明顯,就是想宣稱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以此來爭取民心。

明代一陵墓,數百年無人敢盜,康熙五次拜祭,洪秀全痛哭流涕

歷來祭祀或拜祭,一旦與政治掛鉤,便不那麼單純,康熙、洪秀全拜祭的初衷可見一斑。明孝陵之所以引得眾人爭相拜祭還有一個客觀原因,那就是陵墓本身採用北斗七星的精妙佈局,費勁思量的防盜措施,使得數百年無人盜取,並免於戰火的洗禮,這為後世的種種拜祭提供了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