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宮心計2》,談李隆基和大哥李憲的真實關係|問答

看《宫心计2》,谈李隆基和大哥李宪的真实关系|问答

圖:《宮心計2》裡的李隆基

本文是回答“悟空問答”的網友提問,頭條ID“啟風說史”。

如《宮心計2》中所演,李隆基在登基前,早已大出風頭。710年,唐中宗死後,韋后意圖效仿婆婆武則天稱帝,當時還是親王的李隆基即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及其女安樂公主。

隨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擁立相王李旦(唐睿宗)第二次即位。李旦第一次即位是在武則天生前,那時立的太子是長子李憲(原名李成器),現在他又一次成為皇帝,理應恢復李憲的太子地位。誰知李憲竟然固辭不受,不敢再當太子。

為表明心跡,李憲說了一大段冠冕堂皇的話:

“儲副者,天下之公器,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若失其宜,海內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請。

意思是說,國家太平時期,自然讓嫡子、長子做儲君,但在國家危難之際,則應該立功勞的皇子做太子。為了社稷,自己只有冒死請求,讓三弟當太子。

很顯然,李憲害怕玄武門事變再次上演,只好主動將儲君之位讓給李隆基。

李憲的自覺,也給睿宗解了圍。於是睿宗封他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賞賜土地、奴婢等,作為補償。

至此,唐朝已經避免了第二場玄武門之變嗎?其實還沒有。李世民弒兄屠弟只是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半,後一半是迫使唐高祖李淵退位。因此,在李憲不爭太子後,睿宗又主動禪位,才讓歷史免於重演。

李隆基登基後,為表現兄弟友善,建了所謂“五王宅”,和包括李憲在內的幾個兄弟住在一起。這其中當然也有防範之意。

看《宫心计2》,谈李隆基和大哥李宪的真实关系|问答

圖:大明宮遺址公園

李憲的官位依舊顯赫,曾以太尉之職,開府儀同三司。李憲生病時,玄宗就命御醫去給他看病;李憲過生日,玄宗頁要親自上門道賀;各地新奇的貢品,玄宗更是不忘賜給李憲嚐鮮。直至742年,李憲去世,終年63歲。

玄宗聽到消息後,禁不住放聲大哭(心裡估計長出一口氣),下詔稱讚李憲:

“……誕含粹靈,允膺大雅。孝悌之至,本乎中誠;仁和之深,非因外獎。率由禮度,雅尚文儒。謙以自牧,樂以為善……”

李憲諡為“讓皇帝”——在諡法中,“讓”是個美諡,意為“推功尚善”“德性寬柔”,表現了他的“讓位”功績。

看《宫心计2》,谈李隆基和大哥李宪的真实关系|问答

圖:安葬李憲的唐惠陵

玄宗還親自寫有一篇《奠讓皇帝文》,情深意切地追悼大哥:

隆基白:一代兄弟,一朝存歿,家人之禮,是用申請,興言感思,悲涕交集。大哥孝友,近古莫儔,嘗號五王,同開邸第。遠自童幼,洎乎長成,出則同遊,學則同業,事均形影,無不相隨。頃以國步艱危,義資克定,先帝御極,日月照臨。大哥嫡長,合當儲貳,以功見讓,爰在薄躬。既嗣守紫宸,萬機事總,聽朝之暇,得展於懷。十數年間,棣華凋落,謂之手足,惟有大哥。今復淪亡,邈然無對,以茲感慕,何恨如之?然以厥初生人,孰不殂謝?所貴光昭德行,以示崇高。立德立名,斯為不朽,大哥事蹟,身歿讓存。故冊曰讓皇帝,神之昭格,當茲寵榮。況庭訓傳家,璡等申讓,善述先志,實有遺風,成其美也。恭惟緒言,恍焉如在,寄之翰墨,悲不自勝。

總的來說,由於李旦、李憲主動退讓,李隆基也不咄咄逼人,三人較為默契地化解了權力之爭。他們的父子之情、兄弟之情也都得以維護。

現在李憲的陵墓“惠陵”,已建成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