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五都”,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僅有一座沒落了

兩漢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次高峰,在秦“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的基礎上,華夏民族實現了文化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混亂的局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漢文化圈正式形成,華夏族逐漸演化為漢族。

兩漢“五都”,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僅有一座沒落了

高度的統一有力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兩漢時期是我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次高峰,出現了許多大的都會,以長安和“五都”為代表,為此還專門設立了管理市場的官員,據《漢書·食貨志下》記載“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司市稱師。”

洛陽,古稱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洛陽是兩漢時期重要的都市,漢高祖初都,後為河南郡郡治,屬司隸。東漢建立後,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定都於此。

兩漢“五都”,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僅有一座沒落了

洛陽現為河南省地級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名城,中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下轄轄1市8縣6區,總面積1.5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10.1萬。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戰國時期,邯鄲為趙國國都,是當時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秦時為邯鄲郡郡治,兩漢時期曾為趙國都城,享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譽。

兩漢“五都”,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僅有一座沒落了

邯鄲現位於河北省南部,地處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省交界處,為河北省地級市,現轄6區1市11縣,總面積12073.8平方公里,總人口1054.70萬人,是我國少有的人口超過千萬的建制市之一,為國務院批准的具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

臨淄,始名營丘,為齊國都城,姜太公建都於此,後改稱臨淄,秦滅齊國後,設齊郡,臨淄為郡治。西漢時期,臨淄為齊國國都,東漢時為青州州治。臨淄春秋戰國時期為我國最大的城市之一,是當時冶金、紡織業、製陶業、製鹽業的中心,一度為我國最大的城市。兩漢時期,臨淄同樣是重要的手工業中心、商業都會,但現在,臨淄僅為淄博市的一個區。

兩漢“五都”,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僅有一座沒落了

宛是南陽的古稱,自春秋戰國時期就為重要的冶鐵業中心,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在南陽起兵,成就帝業,宛城由此被稱為“帝鄉”,是東漢之“南都”,重要的工商業大都會。

南陽現為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轄市,總面積2.6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010.75萬人。

兩漢“五都”,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僅有一座沒落了

成都為古城,春秋時為蜀國國都,戰國屬秦,都江堰的興建有力的推動了蜀地的發展,成都於兩漢時期取代關中被稱為“天府”。兩漢時期,成都手工業非常發達,是當時織錦業中心,被稱為“錦官城”。

兩漢“五都”,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僅有一座沒落了

成都,位於四川中部,現為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城市,是我國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總面積14335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為1398.93萬人。成都為兩漢“五都”中發展最好的城市,唯一的副省級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