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为什么要和蒙古贵族长期联姻?

Dorothy_Cullen

“备指额驸”制度指的是清朝时期满蒙的一种联姻制度,清朝规定由理藩院从指定的十三旗中选定备选额驸,并将公主、格格等指嫁。“额驸”一词,是清代对满洲贵族包括皇室女夫婿的专称。固伦公主(皇后所生嫡长女)所嫁夫婿称固伦额驸,和硕公主(皇帝庶女)所嫁夫婿称为和硕额驸,一般的亲王之女所嫁夫婿称郡主额驸等等。满蒙联姻早在清朝正式前就医出现,但是备指额驸作为一种制度,一直到了乾隆朝中后期才形成。

网络图

总体说来,清朝从蒙古王公贵族中选择额驸经历了几个时期,在此过程中,“备指额驸”逐渐制度化。第一个阶段便是清朝入关前的太祖太宗时期。这时期清朝尚未建立,还处于后金政权时期,为了进据中原,满族必须联合蒙古等民族,使其成为进据中原的借助力量,因此满蒙间的联姻便开始了。这时后金主要是同势力强大的漠南蒙古联姻,与其通婚的蒙古额驸会被编入八旗组织内。比如说努尔哈赤就曾将族弟济伯里的女儿及其弟舒尔哈齐之女嫁给蒙古王公,以争取蒙古的支持。

清太祖努尔哈赤

第二阶段是顺治初年到乾隆中后期,这也是满蒙联姻的鼎盛时期。此时清朝建立没多久,政权不稳定,为了巩固政权、延续大一统的局面,清朝需要笼络作为统治中原内地的“屏藩”蒙古部,尤其是漠南蒙古,因此顺治、乾隆皇帝对此极为重视。顺治九年(1652年),清朝便设立了专门负责皇族事务的宗人府,其重要职责便是掌管皇族的婚嫁。这时,除了从漠南蒙古中选取额驸外,清朝还与喀尔喀蒙古、厄鲁特蒙古有过联姻记录,这是清朝招纳蒙古各部的重要手段。

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宴请蒙古王公

第三个阶段是从乾隆朝中后期一直到清末,此时的清王朝统治趋于稳定,因此对蒙古各部的依赖也大大降低,其重要表现便是与蒙古联姻的减少,出现了“备指额驸”制度。备指额驸一方面是清朝许诺与蒙古各部通婚,但同时又不着急大规模的进行联姻,而且这时的联姻范围也缩小到了漠南蒙古等七部十三旗,包括喀尔喀蒙古、厄鲁特蒙古等在内的蒙古许多部落都被排除在外。

备指额驸制度正式形成于乾隆中后期,但在道光年间,这一制度又被重申,因此很多人误以为备指额驸是到了道光时期才出现的。其实,道光年间之所以再次将备指额驸制度编入《理藩院则例》,是为了改变嘉庆朝备指额驸制度松懈的情况。不管怎么样,备指额驸制度延续了整个清朝,直到清末,国力衰微,对蒙古各部的掌控力减弱,备指额驸制度也随之瓦解。

参考文献:

赵云田:《清代的“备指额驸”制度》,《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4期。

乔吉:《从一份蒙文档案看清代"备指额驸"产生年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19卷第4期。

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中的“备指额驸”续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26卷第3期。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季我努学社

看过清宫剧或者其他历史剧的人都会发现,清朝很多的后妃都出身蒙古,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姓“博尔济吉特氏”。满清入关前后,双方联姻达586次,满洲共有430位宗室女远嫁漠北,乾隆帝时代,就有179人远嫁到蒙古。的确,在历史上“满蒙联姻”是清朝的旧俗与大策。大量能够女性嫁入满洲皇族宗室,而也有不少的满洲宗女远嫁蒙古。


“南不封王,北不断亲”是清朝对于蒙古的三大策略之一。从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就开始与察哈尔蒙古科尔沁部(蒙古黄金家族正统后裔)进行大量联姻。满清与蒙古联姻,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借助蒙古之力入主中原;第二,通过联姻稳定漠北局势。

第一,借助蒙古之力入主中原。

蒙元覆灭后的蒙古,仍旧有比较强大的力量,然而当时的蒙古有不少部落依附于明朝攻击女真,女真因而与蒙古尤其是察哈尔蒙古科尔沁部进行联姻,既能够消除后顾之忧,又能够增强自身实力,为后来入主中原奠定基础。


第二,安定漠北巩固统治。

千百年来,漠北一直都是整个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从当年的犬戎、匈奴、鲜卑、突厥、柔然到后来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屡屡南下都让中原非常头疼。作为满洲的盟友,但蒙古对于满洲来说,一直也都是个威胁。所以联姻也是拉拢蒙古安定漠北的一个手段。

然而满洲的“满蒙联姻”与当年的和亲并不相同,是一把软刀子。满洲远嫁蒙古的宗女大多都是无法生育的。而除了联姻以外,为了对付蒙古,满洲还采取了“崇释以制其生”、“分封以制其力”两大手段,终究整个清朝,蒙古在清朝的地位还是很微妙的。


澹奕

满蒙联姻是满洲政权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定下的“三大国策”之一,一直持续了近三百年。满清政权即使在入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依然是农耕政权与游牧政权,具体地说就是,统治中原(内地)以北京为都,统治塞北草原诸民族的中心则在承德,承德实际上是满清政权作为草原部落联盟之长的王庭。而塞北诸民族的核心与主体,就是蒙古部落。


对于满清统治者而言,满蒙联姻有强烈的政治实用主义色彩,同时也有天然的文化、血脉、习俗上的亲近感。当初努尔哈赤在逐步统一女真诸部的同时,已经做好了抗衡明朝的准备。作为满洲政权后方的蒙古,必须维持稳定,甚至成为助力。

努尔哈赤时代着重处理与林丹汗为首的蒙古察哈尔部的关系,他决定与科尔沁联盟,以分化蒙古察哈尔势力,为将来与明王朝争雄消除后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明万历四十年(1612),努尔哈赤遣使迎娶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博尔济锦氏,“遣使往聘,明安许焉。送女至,上具车服以迎筵宴如礼”,这应该是史载满蒙之间最初的通婚活动。

在迎娶科尔沁明安女之后,努尔哈赤继续推动满蒙通婚,而形成了第一次与蒙古诸部联姻的高潮。康熙的祖母,著名的大玉儿,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穆尔泰),也是科尔沁草原的公主。之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陆续迎娶了蒙古王公的女儿们,同时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蒙古贵族。通过联姻,蒙古诸部也被编入了八旗,成为满洲核心势力的组成部分。

对于人口不足的满洲政权而言,蒙古骑兵在满清南下与明王朝的战争中起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努尔哈赤之后,皇太极更将政治联姻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皇太极的9位后妃中,有6位是蒙古后妃,而且所立五宫皇后全是蒙古女子。

皇太极又将10名亲女、2名养女嫁给了蒙古贵族。这12位下嫁皇女中,有6位是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的亲生女,有2位是蒙古侧妃和贵妃所生。蒙古后妃所生女再返嫁回蒙古各部,可谓亲上加亲,同时12位皇女所嫁的均是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说,这时的满蒙联姻实质上是满族贵族爱新觉罗氏与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之间相互婚嫁的“世婚”。

清王朝的统治稳固之后,满蒙联姻更成为所谓“北不断亲”的国策。不过,随着满清政权的日渐稳固,满蒙联姻作为一种实用的政治策略,也自然慢慢松懈了下来。乾隆时代,正式规定满洲贵族选择蒙古额驸,只局限于漠南蒙古东部七部十三旗的范围,排除了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各部王公,也排除了漠南蒙古其它部的王公。不过,这一时期,很多蒙古子弟一直被养育在内廷,年长后与皇族公主指配,成为额驸。

终清一朝,蒙古骑兵始终满清军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一位为满清王朝尽忠的蒙古骑兵统领,是众所周知的僧格林沁,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在对抗外国侵略者的战斗中,都活跃着僧王带领的蒙古骑兵的身影。最后,随着僧格林沁的战死,蒙古骑兵也就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毛剑杰

这是清朝对待蒙古的:“分封以制其力”;“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崇释以制其生”三大政策中的第二个政策。

努尔哈赤逐步统一了建州女真,为进一步扩大力量,夺取大明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联合林丹汗为首的察哈尔部蒙古的关系,让逐鹿中原无后顾之忧,第一次通婚便是努尔哈赤迎娶科尔沁部博尔济锦氏,这次通婚成功的分化了察哈尔蒙古,同时也拉近了满洲与蒙古的关系,此后满蒙通婚开始频繁,著名的孝庄皇太后,便是蒙古族。

可以说,清朝建立初年,满蒙通婚是八旗军队可以攻略中原的最强后援保证。通婚久了,甚至将蒙古人也编入自己的军队,便有了蒙八旗。

可以说,满蒙真正的蜜月期是清朝初年,到了中后期,满蒙联姻就有了别样的色彩。

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在满清夺取天下之后,便成了其北方最大的心腹之患,因此,为了让其不要有入侵中原的念想,满清统治者依旧保持与蒙古的联姻,这是对蒙古的怀柔之策。

除此之外,对蒙古人的防范还有以下几点:

1.将蒙古分封诸王,分封到各地,让其难以凝聚成为一体。

2.在蒙古大力推广喇嘛教,规定各家必须有人当喇嘛,用宗教的形式弱化蒙古的侵略性。

3.层层关卡将汉蒙相隔,最大程度上限制蒙古人的汉化,不准蒙古王公请内地书吏学习汉文化,公文不许使用汉文等。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满清的强大,与学习汉文化是分不开的,他们当然不希望蒙古成为第二个自己。

到了道光时期,甚至还规定蒙古人只能取满文音译的名字,禁止取汉名。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终清一朝,除了初年的几次小规模叛乱,蒙古没有对清朝的统治产生过威胁,这说明满清的长期满蒙通婚、推广喇嘛教以及禁止蒙古汉化的政策还是十分有效果的。


明离子

清朝立国之前,在关外同蒙古人也是敌人。后来蒙古衰落了,满洲政权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明朝,就开始用联姻的方式笼络蒙古。

满清皇太极就曾娶蒙古贵族女子为妻。他的一个妻子曾是蒙古部落首领,皇太极打败那个部落后,直接把这个首领娶回来当了老婆,这个部落自然也就彻底归顺清朝了。

而她这个老婆还带过来自己跟前夫的女儿(你没看错,为了笼络这支部落,皇太极宁愿娶了这个寡妇首领),女儿长大后,他老婆把这个女儿嫁给了多尔衮为妻(好像是多尔衮,我记不清了)。

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海兰珠,就是蒙古贵族的公主,海兰珠的亲妹妹,就是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也是蒙古人,姐妹俩一起嫁给了皇太极!

以后历代清朝皇帝都重视与蒙古的关系,皇子们将蒙语列为必学课程,皇帝们都纳蒙古贵族女子为妃子,目的只有一个,保证蒙古不发生叛乱。

蒙古人的战斗力,清政府是知道的,清政府入关后,吸取明朝的教训,为了不用像明朝一样投入大量金钱和人力物力防守长城,也为了彻底根绝蒙古人反叛,清朝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除了联姻,清政府还采取了让蒙古人信喇嘛教,建立盟旗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消除了蒙古人的反抗野心,划定牧区,控制住了蒙古人的游牧习惯,把游牧变成了定牧!

孝庄太后

对于不听话的部落,清政府就采用武力镇压,期间蒙古葛尔丹部发生过叛乱,但康熙三次征讨葛尔丹,彻底消灭了葛尔丹,而且震慑了其他蒙古部落,从此以后,蒙古贵族们再也不敢叛乱了!

虽然游牧变定牧导致内蒙古西部地区草场逐渐出现沙化,但确实让清朝统治者再也没有担心过北部边疆的安全!也为当时的中国百姓减掉了一大赋税!

清军征讨葛尔丹


武六七

“和亲”,不仅仅是满清喜欢这种用联姻的方式,来加强巩固自身的统治权,中原各个统治时期用这种方法也是由来已久了,满清皇室在蒙古族强盛时期长期受到欺凌,而长期保持与蒙古贵族通婚,自然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统治稳定为主要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