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放在今天相当于什么?

tranquildgdg

古代秀才在今天相当于什么?大概就像现在的高中生。

其实秀才,在古代是有分野的。

1、即:在隋唐以前可以指那些才能品行出众的人;隋唐到元朝,可指科举考考试科目,以唐代为例,当时的科举考试科目就包括了明经、秀才等科目;

2、明清两代则单指那些取得生员资格的人--也就是秀才了,又可以叫相公。(明清的秀才就是指那些被录取到县学、州学或府学就读的学生--此时他们的身份是生员,也就是秀才)

(图:古代私塾)

古代教育,在乡间比较少有官办小学。私塾成为求知的场所。

乡村的孩子读书,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上学就是个奢侈。

富贵人家的孩子,家里交几担的稻谷,倒是不成问题,这时他们上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私塾了。私塾一般选址在村里的公房、祠堂或庙宇。

这时候他们的身份是童生,学习的内容大体为《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启蒙读物。

(图:古代私塾)

县学或府学:“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

学习到一定阶段和程度后,此时如果想往上走,通俗点说,就是既想读取中学又想以后走上仕途、光耀门楣的话,就只能到州、府或县学里去学习了。

所谓的县学、州学就是国家开办的正规教育机构了,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公办学校啦。

入了学之后,他们的身份就是秀才了。

(图:儒林外史里的匡秀才)

成为秀才(生员)的必经考试--童试

但是要实现从童生到秀才身份的转变,他们要经过“童试”。童试至少包括县试、府试、院试。童试入围者才能被选拨到县学或府学就读。

县试由知县命题和主考,府试由知府或知州的官员主持,通过后参加最后的院试

院试由省提督学正主持,上线录取者统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这时候根据他们的成绩高低分配学校。好的考生进府学、次等的考生入县学。


入学时一般要举行开学礼,类似现在的开学典礼。当然在古代,开学礼有个逼格极高的词语,叫“入泮礼”。“入泮宫,出府学,上青云路”,说的就是种情况

(图:科举考试制度)

因此大家不妨可以试想一下:假设你生活在古代,当你还没有成为秀才(生员)之前,你要经过多少关卡?


历史还可以这样学

古代的学历:秀才,举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可是三年开一次恩科,不是像现在一样年年都能考大学。

进士三年一考,全国一次录取200人。

举人三年一考,全国一次录取3000人。

秀才三年两考,全国一次录取4万人。

先来说说进士,这个肯定是很厉害的。都是由皇帝一一御审,古代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或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界的顶尖部门。


举人的地位怎么比喻呢?清华每年招7000人,举人每年平均录取1000人,平均一看举人也很厉害吧。

秀才在古代虽然是最低级别的知识分子,但千万不要小瞧,秀才相当于现在的985院校的毕业生,如复旦,交大,南开,中科大。怎么样可千万别小瞧了古代的秀才啦。

欢迎大家阅读,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指导。


小哥纵横天下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那么,古代的秀才相当于当今什么文化程度?

最早的秀才概念是指才能出众和优秀的人。譬如,春秋战国的《管子·小匡》中说:“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tè),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意思是说,农民的孩子经常干农活,淳朴粗野但不邪恶的优秀人士,可以作为可信的依靠。到了宋元的时候,秀才成为一般读书人的称呼。但到了明清两朝,秀才专门指代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之后进入官方正式学校读书的学生。

县试由县官主持,多在二月举行,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县试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来参加考试的学生一般都是从私塾或请私人教师来学习。

府试,多在四月举行,由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委书记)主持,县试已录取的士子得以参加,连考三场。府试要求5名村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府试通过者方可参加院试。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

童生”。

院试,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院试要求有6名村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院试被录取者,就被称为秀才,才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的官办学校就学。秀才属于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由上可见,院试属于省部级考试,考上的就可以进入官办的正规学校读书。这个相当于现代的高考。也就是秀才相当于大学生或学士水平。以此类推,府试相当于中考,通过的人被称为童生,童生相当于高中生。而县试属于县级考试,相当于小学毕业考试,通过的为初中生。而之前读私塾的时候,相当于小学阶段。

秀才通过省级组织的乡试之后,称为举人。这个乡试相当于研究生考试,而举人相当于研究生或硕士水平。举人通过会试(国家级考试,博士生入学考试)之后称为贡士。贡士通过殿试(国家级考试)之后为进士(相当于博士毕业,拿到博士学位)。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相当于冠军、亚军和季军。因为过去的考试是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所以,考中进士就相当于有了公务员的铁饭碗。

有一首诗词说得好,“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宋真宗赵恒也写了一首《励学篇》,说得也很形象,即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也就是说,过去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就是为了参加国家的公务员考试,成为国家的公务员。而在当代,成为公务员也是很多大学生的就业梦想。

综上所述,秀才相当于大学生和学士水平,举人相当于硕士生或硕士水平,而贡士相当于博士生或博士水平,进士就相当于不仅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有了公务员的铁饭碗了。考上状元、榜眼和探花就相当于不仅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可以有较高的公务员职位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可见

在古代,读书求取功名是多么能够诱惑人心的。


天地人是小阿弥陀佛

秀才,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

古代科举制度,考取秀才仅仅相当于现在高考录取者,进入大学学习;

而考取举人则相当于现在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者,部分为后备干部可以继续学习,向上层次考试,部分可以出仕为官;

进士则相当于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者,全部出仕为官!

古时的读书人,在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称为童生,俗称白衣;你看,《水浒》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岁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经唐、宋不断完善,至明清时期,形成严密完备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式等层次考试,考取者获得不同的功名、入学、出仕为官。

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公费生;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扩招的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为贡生中的优贡,相当于现在保送读研;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可免除差徭; 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文臣武将幕僚、州府县吏、账房管家等谋生。

你看,秀才相当于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有公费的、自费的、扩招的、保研的(拔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