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的關是哪個關?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一個地方?

渭河平原,又稱為關中平原。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古人一般習慣稱函谷關以西為關中。

關中的關是哪個關?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一個地方?

關中的關是哪個關?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一個地方?

函谷關和潼關不是一個地方,卻在一個區域,它就是著名的淆函通道,又稱豫西通道。函谷關位於淆涵要道的東端,潼關位於西端。歷史上函谷關有秦關,漢關和魏關三處。

關中的關是哪個關?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一個地方?

秦關和魏關都是和阻隔淆涵要道的稠桑原聯繫在一起的,秦關設置時,它所依靠的稠桑原從秦嶺向北一直延伸到黃河南岸,黃河由原畔流過,兩相連接,沒有任何縫隙。所以從東到西只有橫過稠桑原,別無它路。巧合的是,大自然用千萬年的雨水將稠桑原衝開了一個裂縫,通貫東西。而秦函谷關就位於裂縫最東端(今天靈寶縣王垛村)。從王垛村進關,經黃河峪、狼皮溝達到最西端的桑原村出關。此外,依靠關前的弘農河和稠桑原上茂盛的森林,也造成了函谷關極其險要的地勢。

關中的關是哪個關?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一個地方?

關中的關是哪個關?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一個地方?

關中的關是哪個關?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一個地方?

到了漢代,樓船將軍楊僕恥於為關外人,於是自掏腰包在今天的新安修建了漢函谷關。

後來黃河水位不斷下切,稠桑原北端近河處已經有了灘地,過往行旅就可由灘地行走,不必再費盡艱辛地走過函谷關道。於是關城自然也就荒廢不治,日久成了溝壑。曹操有感於此,於是下令許褚於河灘裸漏處修建了魏函谷關,與秦關配合。而後,稠桑原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函谷關天險優勢蕩然無存。潼關應運而生。

相同的是函谷關和潼關所依附的塬體都是從秦嶺延伸下來一直到黃河岸邊,所不同的是函谷關位於塬中,而潼關位於塬上。

潼關首次設於東漢末年,關城建在潼關縣麟趾原上的陶家莊。

黃土因為附著力小所以易被雨水沖刷,麟趾原到了隋煬帝時期,距離漢潼關以南數里被雨水沖刷出了一條深溝,為了控制這條深溝,隋朝又在今城北村與楊家村之間修建了一座新潼關,是為潼關南城;漢潼關就被稱為潼關北城。到了唐朝武則天時代,潼關出現了和函谷關一樣的問題,那就是黃河水位下切,同樣造成了麟趾原和黃河交接的河灘裸漏出來,為了控制此處河灘,於是又修建了一座新潼關。

關中的關是哪個關?函谷關和潼關是不是一個地方?

宋金元時期,潼關沒有做變動,只不過時常被修修補補。明朝洪武年間,又將唐潼關在原基礎上擴大了三倍。到了清朝也只是在明代修葺的基礎上擴建一二,使其變得越來雄偉壯觀。

1954年,在蘇聯專家指導下,三門峽興修水利。為了配合水庫修建,唐潼關古城被拆,城磚做了三門峽水庫基建的備用品。從此,唐潼關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