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的禅境人生及碑额书法

张瑞图的禅境人生及碑额书法

他在官场的浮沉之间,

张瑞图的禅境人生及碑额书法

[明]张瑞图 泉南佛国(泉州承天寺)

宋代开始,佛学一度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成为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也是仕途受挫时躲避现实和慰藉心灵的主要工具。到了明代后期,党派斗争产生的政治混乱,使得禅悦之风在文人士大夫中间再度盛行,也是当时王阳明、李贽等人解放思想及“童心说”研究的重要来源之一。

大环境之下,张瑞图也受之影响。为官期间,他曾几度回乡(福建晋江)休养,期间他除去政务的繁琐,心境也偶得安静。为了更好地休心,张瑞图开始接触禅学。而几次的回乡休养,也正当政治较为复杂的时期,张瑞图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回乡休养,一是可以避开时乱,静观时态;二是休心养性,安定心境。罢官回乡后,他便全心投入禅学,在东湖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内心追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参禅礼佛,成了他内心的平衡杆。

张瑞图的禅境人生及碑额书法

张瑞图34岁中举,1607年赴京参加殿试,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登进士,与第二名施凤来同授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史官,在京任职。随后不久,于1610年,正值“东林党”讽议朝政之时,他告假还乡两年,建造了东湖新居,并迁居于此,而此地便在泉州东南城外的东湖北面山麓,筑有竹屋小楼数椽,两树伫立其间,东边一屋称之“晞髪轩”。当然,这两年期间,虽然与佛学有所接触,但仕途初起,对禅学兴趣,并未上心,只是政务闲暇之时,偶尔为之。1612年他便赴京续职,1614年夏,他奉命至云南,返途经过福建,便在东湖再居半年。半年间也为他提供了一定的环境,继续接触禅学。

随之,张瑞图又回京履职,而任职之路并不顺利,时政风波不断,而每次风波再起时,他总是有意躲避,避开政治纷争。1620年张瑞图又告假还乡一年多,而这期间其礼佛参禅已进入状态,此时他已经52岁,在他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修持的心境。这次告假期间所作的《感辽事作》七言律诗六首,署款为“芥子居士”,而“芥子”二字乃为佛家语。在假期中,他的友人苏士昌曾遇箕仙授以养生秘诀,返乡时来访张瑞图,说仙人也有度脱瑞图之意,劝其相从,瑞图并未答应,乃作诗一篇赠苏君:“我本孤生士,十年在草泽……去去各努力!”这也表明,在他心中,仕途之心未了,除了对佛学的兴趣,别无他念。

张瑞图的禅境人生及碑额书法

崇祯二年(1629),张瑞图因书碑之事获“交结近侍”之罪,纳资赎为民,之后他便一直居于晋江老家的东湖。张瑞图已步入晩年,虽然已远离政治斗争的环境,但政治包袱并未真正放下,为了更快解脱这种内心的矛盾,他对佛学的兴趣得到真正激发,并以实际活动来参禅,这也成为慰藉内心的一剂良药。在他41岁告假回乡所建的“晞髪轩”,后来改作佛堂,亦名“白毫菴”,内敬奉大悲观世音菩萨,白毫菴附近筑有小茅亭,名为“果亭”,这是张瑞图寓寄修佛果之意。在他的居住之处,以禅为境,营造了佛学意境,显示出他内心上的需求。“少年不解事,所作业已多。那堪晚来更作,谈禅口若悬河。”此境之下,使得张瑞图内心更加超脱,一番宦海风浪之后,他可达到“终日搔首独关,终年枯坐空面壁”之境界,不与流俗虚假应酬,自养禅境,多与益友论禅,而更加难以想象的是,他曾有几度削发出家之意。

辞官之后的生活轨迹多在东湖,交往方外之士,如古航禅宗、慈云长老、彦白上人、雪关长老、古拙上人等,都有一定的交往。禅学在他的诗里也多次体现,如在《赠博山长老诗》中写道:

博师早闻首,行深德业粹。

真机融背触,正风超落昧。

晶莹烁迦罗,万象无循态……

在佛门里,张瑞图得到真正的清净,慢慢绝缘世俗,充实了他的晩年生活。又如:

雪师眼光烁四天,点简诸方谁可意。

为我痛下顶门锥,为我扫断粟荆棘。

解开布袋出家私,乱撒明珠到薜荔。

毫光放自雪山眉,万里遥辉照箧笥。

便拟裹粮往从之,勘取碑文刊白字。

这首《和雪关师》诗中,道出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也把雪关禅师写得特别神奇。

张瑞图学书功夫,自幼倍于常人,凡经史古籍,常喜先抄后读,故而笔力训练扎实,楷书、行书、草书皆精,其中楷书也得到当时书画名家董其昌的好评:“小楷甚佳,而人不知求,何也?”而行草书应是张瑞图书法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书体。在他的一生中,与禅学的交汇甚多,特别是晚年的书风的转变,与参禅悟道有着必然的联系,他在佛门里真正得到了清净与超脱,释放了内心的自然与从容。

张瑞图的禅境人生及碑额书法

明晚时期的书坛,出现了一批力求革新的书法家,如徐渭、黄道周、倪元路、王铎、傅山等,他们对帖学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融入碑学,对字形与章法进行二度创作,成就了当时书坛光辉的一面,张瑞图的书法在他们其间,更是个性风格突出,他的“新、奇、异”的书法,为后人创作与审美提供了范式。而这种突出的个性源于他政治经历,一是通过书法个性表达自己,从而释放思想;二是为政期间,政治压力之下,内心的需求,使他开始接触禅学,对禅学兴趣愈发浓厚,从中亦有所悟,并成为心灵慰藉的最佳方式。

因此,这阶段的书法创作中,在彰显个性的书法创作中,也能找到了一些融入禅韵、禅意等禅元素的书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与禅有关的书法内容,如1623年所作的小楷《心经》;1626年春作《观自在菩萨像》并题《心经》;1627年2月又作行楷《心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在张瑞图为官时期的作品中,多以行草书出现,行草书体现的个性十足,以简单的侧锋用笔,突出了方直、尖利等用笔特性,这类作品融合禅意的不多。而能融入禅意的作品多是他的楷书作品,他的楷书成熟较早,主要取法于钟繇等魏晋小楷,他曾说过:“晋人楷法平淡玄远,妙处都不在书,非学所可至也。”其中行楷《心经轴》,此幅作品创作内容是佛经,寓行于楷,从容不迫,在宁静的气氛中时见了飘逸之致,而字形的自然萧散又透露出几分稚拙的意趣,与经文内容显得十分和谐,这也是禅中取韵的一件佳作。

二是为寺庙题写匾额及诗文,如为泉州承天寺题写的“泉南佛国”匾及“承天寺十奇诗”碑。承天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又称月台寺,曾名为寿宁寺、能仁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958)建寺,屡经重修,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1961年6月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于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所题的《宋王梅溪先生题承天寺十奇诗》,落款为“天启丙寅书于湛初上人之无垢轩中果亭居士张瑞图谨书”,诗刻有4方,原镶嵌在承天寺庙壁间,现移置泉州市开元寺刷拓部。十奇诗内容分别为《榕迳午阴》《塔无禽栖》《偃松清风》《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夜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该题刻以行书书写,其中也掺入草书、楷书写法,书风则是张瑞图成熟的风格,不温不火,用笔多用露锋入笔,尖而不薄。此外他所题写的“泉南佛国”匾,在原有的方折刚劲基础上,加之用石头刊刻,其张瑞图书风更为突显,但经刊刻后,由于缺失了线条的厚重感,略显单薄了。

张瑞图的禅境人生及碑额书法

到后期书法,温润和谐,超然风尘。再没有政治纷争的烦恼,使得他内心渐入佳境,而隐逸生活中,参禅礼佛成为他最佳的生活模式,也是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期间,他拜会了诸多长老,深入禅境,超然风尘,禅家妙悟与静修也极大的影响了张瑞图的晚年书法,使得他的书风由凌厉转向温润,化繁为简,退去了早年的豪迈与锋芒,转向率意与平淡。

这种书风的转型,是在他早年的书法学习的积累和思考的基础上,加上饱满的生活阅历,使得他的书法有了更大的提升。当然晚年的禅定生活也是促使书风成熟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瑞图的禅境人生及碑额书法

[明]张瑞图 承天寺十奇诗碑

从张瑞图的参禅人生分析,早年的偶参禅意,只是一种心理倾向,通过最直观的写经模式体现,而晚年的张瑞图则以礼佛实践,悟得禅理,同时也在礼佛过程中,书法也参入其中。晚年作品中涉及佛家的不在少数,泉州地区的寺观多有他的书法题字,如花桥宫有“真人所居”匾、通淮关岳庙有其“充塞天地”匾、开元寺的“香积堂”,晋江市安海镇龙山寺和南安市雪峰寺的“法界藏身”;福州鼓山涌泉寺藏有他的真迹,厦门市同安区妙建庵也有他题写的“妙建庵”等。这阶段,他的书法已渐入佳境,进入了成熟期。

张瑞图的禅境人生及碑额书法

[明]张瑞图 白毫庵

其中,“白毫庵”则由张瑞图于明天启庚午(1630)自题的。白毫庵,在晋江南门的东湖之滨,湖中有莲花屿小岛,岛上有湖光塔,十里平湖,烟波缥缈,恍若仙境,庵内供奉观音,因有石鼓玲珑剔透,每夜毫光灿烂而得名。原庵宋末元初毁于兵火,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乡绅张德俭为其从妹月华而重葺。晚明,张瑞图青少年时就读书于此,自号“白毫庵居士”。天启六年(1626),张瑞图请旨重修白毫庵,并于天启庚午亲题“白毫庵”匾及“崇德”两字,镌于墙。“白毫庵”三字以行书书写,结体碑帖结合,线条圆润厚重。此外,在泉州遗存着一些由张瑞图题写的碑联,但没办法考究书写时间。如泉州慈善公所花桥宫题匾“真人所居”也是张瑞图所书,花桥宫位于福建泉州市中山路涂山街。花桥慈济宫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祀北宋泉州名医吴本(9791036,字华基、号云冲,闽台尊称吴真人、大道公、花桥公、保生大帝)。据史志载,其一生“以医名天下,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人一钱”,“业医无贵贱,按病授药,如矢破的”,花桥为其生前行医故址。据说,清末曾经在花桥慈济宫周围的四条街发生火灾,附近房屋全被烧毁,唯独花桥慈济宫安然无恙。虔信者认为是张瑞图“号二水”水神的笔迹吓退火神。此宫虽经过多年历代整修重建,但张瑞图所题的石匾字迹仍然保存完好。“真人所居”四字,字字独立,风格又和谐统一,点画平和,字形开张,刊刻之后线条更显厚重圆润。

张瑞图的禅境人生及碑额书法

[明]张瑞图 真人所居

又如惠安岭头古寺还保存着张瑞图题的“从间思修大士何曾出世,发戒定慧众生各自开堂”楹联一对。惠安岭头古寺原名莲花庵,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38年,崇奉释迦牟尼佛,至今有1378年历史。张瑞图所题对联以行书表现,楹柱不高,以双行形式体现,书风也是张瑞图成熟字体,简约厚重,结字对比强烈,大小不一,亦不失协调,题款为“白毫庵瑞图”。

还有,在通淮关岳庙也保存着张瑞图所书“充塞天地”等巨幅名匾,通淮关岳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俗称涂门关帝庙,主祀关羽,民国三年 (1914)增祀岳飞,故改现名,是祭祀文(孔子)武(关羽)圣的著名古迹。此匾题写,较为特殊,落款改变在右边的习惯,当然这也可能是刊刻之人所调整的。“充塞天地”四字,苍劲大气,在张瑞图翻折,犀利的露锋中,在这里很难找到,四字的用笔虽较其经典作品有一定的区别,但结体造型,则清楚地展示了张瑞图书风,如“充”字,中宫收紧,最后一笔大胆开张。用笔多横扫,率意自然,烂漫天成。

张瑞图后期所题写的匾额,见证了张瑞图的人生不凡的经历。他也是明末清初政治斗争中一个典型人物,更是书法界一个成功成熟的范例。在官场的浮沉之间,禅学伴随着他的人生,成为人生的平衡杆,达到晚年洗却宦尘一心安禅纵情书画吟咏之乐的境界。

文 | 蓝杰聪

//////////////////////

20天爆售 200册!

现补货 50册!

100位书家印人、100个暖心故事、100种创作呈现!

一次蠡探当代书家印人审美情趣的绝佳机会……

100位作者,220页,正度十六开本;

当代书法篆刻全新创作模式探索呈现!

实力书家印人自选常用印并题跋;

平凡而又非凡中的书写与镌刻;

生动记录并见证当代书坛实力名家的

亲历故事情节、历史进程;

书法、篆刻、边款、笺艺看点诸多;

极具收藏及创作参考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