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是怎麼考來的,難不難?

坑爹史冊

秀才是中國科舉制度中最低的一級,卻是踏上仕途之路頗為關鍵的一步。

一聽說秀才是最低的一級,有人或許會擺出鄙視的眼光,最低一級,最基礎的一步。但是不要忘記,萬丈高樓平地起,最低一級是起步階段,科舉的第二級舉人,第三級進士,都是從第一級秀才那裡熬出來的。

儘管古代是千軍萬馬考科舉,但是考中的並不容易,這最基礎的秀才也不容易。《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吳佩孚、軍事家蔣百里、五四運動旗手陳獨秀都是秀才,沒有中舉(不是舉人)。太平軍首領洪秀全是落第秀才,還沒考上秀才。

考秀才的那級考試稱縣試(考舉人是鄉試,考進士是會試、殿試)。縣試又稱小考、歲考、科試。因為在縣一級行政單位進行,每年都考,相對於大比屬於士子牛刀小試。

考秀才也不容易,因為儘管每年都考秀才,但是秀才的名額有限,按照縣級的經濟規模、重要性、人口,全國的縣分為大、中、小縣。大縣錄取秀才四十多,中縣二三十,小縣只有十幾名。科舉是讀書人的出路,進入仕途的渠道,全民都重視科舉,小縣也要有幾萬士人,指望科舉謀得出路,萬馬奔騰擠上了科舉這一條路。僧多粥少,想考中秀才的士子多了去了。

縣試要考11場,其中在縣裡考五場,府裡考五場,最後一場院考(學政主持考試),經過11場比拼,得中就是秀才。

想參加縣試也不是隨意的,也有資格審核。士子先要在縣學教官處報名,必須有稟生(進縣學讀書的生員)作保,如果沒有稟生作保人,那就不能參加考試。報名之後,教官再派一位稟生作副保,沒有副保也不能參加考試。也就是說考秀才必須有兩位稟生作保,個人找一位,官府派一位。

縣裡五場考試中,四場都是四書題的八股文,中間的一場考作賦或古詩。考試實行淘汰制,第一場考試沒有上榜的(成績不合格),不能參加第二場考試。以後每場都要減人,假設與試者共有一百人,到第五場時大概也就剩三四十人。

每場考試都考一天,早晨天不亮時點名,天黑時交卷。早交卷的要等到有10人都交卷了,才能出考場。

縣試考完,參加考試的士人集中到縣的上級機構府裡考試,又是五場。縣考、府考都屬於地方官員主持的考試。十場下來,也還沒有考中。需要進行第十一場院考,由學政主持的考試。學政是學官,由皇帝欽派到各省的主持考試的官員,相當於省教育廳廳長,但是學政不是常設機構,而是為考試專設的官職。

經過了前十場考試,只有第十一場院考,考中的才是秀才。而沒有考中秀才的,稱為童生,不論是十幾歲的學生,還是八十歲的老人,都是童生。

參加鄉試有多種身份,秀才可以,監生(國子監學生)也可以,但是秀才是通過考試出來的,屬於正途,也最受社會尊重。


黃強黃不息

秀才是中國古代選拔公務員的主要途徑或門檻之一,也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來源一是推薦,二是考試。

西漢武帝改革選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舉人才,即為察舉制。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諸州每年各舉薦秀才一名。東漢因避光武帝劉秀名諱,又改稱茂才。

三國曹魏沿襲察舉,復改稱秀才。

南北朝時,對秀才的舉薦比較重視。

隋代實行科舉制,設秀才科。唐初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廢。秀才也習慣地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宋代各府向朝廷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沿用唐後期之法,先進行選拔考試,其中凡應舉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的,都稱為秀才。

秀才在明清兩代極其難考。

明清時代,秀才考試一般為三年一次。要考中秀才需經過縣試、府試、院試三關。

第一關縣考,為童生初考,知縣主持。應童子試的都稱童生,不論年幼,甚至有七老八十的童生。

縣考考五場,前三場以四書為題作八股文兩篇,做五言六韻詩一首,頭場加默寫聖諭一段。

頭場考完三日內出結果,錄取者準進第二場,以次類推。第四場作詩文各一篇,賦可任選做。

第五場只作幾股或起講一段。考完縣裡備酒席,錄取者均可參加,名“吃飯場”。縣考第一名稱為“縣案首”。

縣考結束後再進入府考,府考由知府主持。

府考的方式和程序與縣試大同小異。府考第一名稱為“府案首”。

府考後即到院試,由省裡學政到各府分批分期主持,共需考三場。

第一場作賦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第二場八股文兩篇,五言六韻詩一首。第三場由學政面試,指定作文幾股,限字限時,考察考生臨場機變能力。

院試錄取者,才能“進學”,成為府(或直隸州)學、縣學的生員,即俗稱的“秀才”。

明清兩代秀才錄取名額是以縣為單位,按賦稅、文風歸為三檔,一般是大州縣50、中等30、小規模的15名額。

所以明清兩代秀才還是比較難考的,不過明代曾一度採用薦舉之法,也有舉秀才。


趙燕雲

古代科場中,秀才雖說是最低級的功名,但要通過,也殊為不易。

清朝科考沿襲明制,由下到上共分三級:

縣、府、院試為第一級,通過者為生員,俗稱秀才;

鄉試為第二級,考中者為舉人;

會試、殿試、朝考為第三級,通過者金榜題名,授予官職。

讀書人參加科考,第一關從考秀才開始,但凡未中的,一律均稱“童生”,然童生未必是“童”,頭髮蒼蒼的老童生與孫子輩一起上考場,在古代科場上亦非罕見。

秀才一關包含縣試、府試、院試,每三年舉行兩次,一次歲考,一次科考。

童生初考為縣考,由知縣主持,考前有縣學差役下鄉傳告,屆時童生們前來應試。

縣試共分五場,前三場以四書為題作八股文兩篇,做五言六韻詩一首,頭場加默寫聖諭一段,規定從某處寫到某處(實際只需照抄一遍即可)。

頭場考試後三日內揭榜,錄取者準進第二場,以下類推。第四場作詩文各一篇,賦可任選做與不做。

第五場不作全篇,只作幾股或起講一段,即交卷吃飯,縣官備酒席,錄取者均參加,名“吃飯場”。縣考頭一名,稱“縣案首”。

縣考一段時間後,即進入府考。府考由知府主持,先期牌示所屬各縣,通知開考日期。

府考的考試方式與縣試大同小異,也分為五場,考完知府備酒席吃飯。府考頭一名,稱“府案首”。

府試後即到院試,由學政到各府分批分期主持,這次只考三場:

首場為古場,作賦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二場為正場,八股文兩篇,五言六韻詩一首;三場為提復場,由學政面試,指定作文幾股,限字限時。

院試錄取者,即所謂“進學”,正式名稱為生袁,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秀才考試,通常為三年一次(不算恩科的話),每次全國錄取總名額在25000名左右,據張仲禮在《中國紳士》中的估計,太平天國前,全國秀才加起來不過53萬名,以全國總人數4億計,尚不到千分之二。

您想想,這秀才有多難考,又有多值錢?


坑爹史冊


唯琳9507028

考秀才難不難?難,太難了。怎麼個難法。一縣考,知縣大人親自主持考試,通過者縣長請客宴請。二府考,知府大人親自主持,通過者市長請客吃宴。三院考,省裡主管科考大人主持,凡三次考試,最後通過者方為秀才。就是說秀才是縣長,市長,和省領導都知道的人才。請問,有誰能有這種知名度。


彩雲東昇

在古代秀才可謂是如今社會中公務員的存在了,當上了秀才了可真的是光宗耀祖了。面對如此的榮耀當然很多人擠破了頭想要加入,困難可想而知。不光要通過幾場極難的考試還要通過面試,真的很難。就像如今的公務員,雖然很普遍卻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看到如今還是那麼多人參加考試卻只有很少人通過你就知道其難度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