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是怎么考来的,难不难?

坑爹史册

秀才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最低的一级,却是踏上仕途之路颇为关键的一步。

一听说秀才是最低的一级,有人或许会摆出鄙视的眼光,最低一级,最基础的一步。但是不要忘记,万丈高楼平地起,最低一级是起步阶段,科举的第二级举人,第三级进士,都是从第一级秀才那里熬出来的。

尽管古代是千军万马考科举,但是考中的并不容易,这最基础的秀才也不容易。《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吴佩孚、军事家蒋百里、五四运动旗手陈独秀都是秀才,没有中举(不是举人)。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落第秀才,还没考上秀才。

考秀才的那级考试称县试(考举人是乡试,考进士是会试、殿试)。县试又称小考、岁考、科试。因为在县一级行政单位进行,每年都考,相对于大比属于士子牛刀小试。

考秀才也不容易,因为尽管每年都考秀才,但是秀才的名额有限,按照县级的经济规模、重要性、人口,全国的县分为大、中、小县。大县录取秀才四十多,中县二三十,小县只有十几名。科举是读书人的出路,进入仕途的渠道,全民都重视科举,小县也要有几万士人,指望科举谋得出路,万马奔腾挤上了科举这一条路。僧多粥少,想考中秀才的士子多了去了。

县试要考11场,其中在县里考五场,府里考五场,最后一场院考(学政主持考试),经过11场比拼,得中就是秀才。

想参加县试也不是随意的,也有资格审核。士子先要在县学教官处报名,必须有禀生(进县学读书的生员)作保,如果没有禀生作保人,那就不能参加考试。报名之后,教官再派一位禀生作副保,没有副保也不能参加考试。也就是说考秀才必须有两位禀生作保,个人找一位,官府派一位。

县里五场考试中,四场都是四书题的八股文,中间的一场考作赋或古诗。考试实行淘汰制,第一场考试没有上榜的(成绩不合格),不能参加第二场考试。以后每场都要减人,假设与试者共有一百人,到第五场时大概也就剩三四十人。

每场考试都考一天,早晨天不亮时点名,天黑时交卷。早交卷的要等到有10人都交卷了,才能出考场。

县试考完,参加考试的士人集中到县的上级机构府里考试,又是五场。县考、府考都属于地方官员主持的考试。十场下来,也还没有考中。需要进行第十一场院考,由学政主持的考试。学政是学官,由皇帝钦派到各省的主持考试的官员,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但是学政不是常设机构,而是为考试专设的官职。

经过了前十场考试,只有第十一场院考,考中的才是秀才。而没有考中秀才的,称为童生,不论是十几岁的学生,还是八十岁的老人,都是童生。

参加乡试有多种身份,秀才可以,监生(国子监学生)也可以,但是秀才是通过考试出来的,属于正途,也最受社会尊重。


黄强黄不息

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公务员的主要途径或门槛之一,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来源一是推荐,二是考试。

西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制。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名讳,又改称茂才。

三国曹魏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

南北朝时,对秀才的举荐比较重视。

隋代实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

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

秀才在明清两代极其难考。

明清时代,秀才考试一般为三年一次。要考中秀才需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

第一关县考,为童生初考,知县主持。应童子试的都称童生,不论年幼,甚至有七老八十的童生。

县考考五场,前三场以四书为题作八股文两篇,做五言六韵诗一首,头场加默写圣谕一段。

头场考完三日内出结果,录取者准进第二场,以次类推。第四场作诗文各一篇,赋可任选做。

第五场只作几股或起讲一段。考完县里备酒席,录取者均可参加,名“吃饭场”。县考第一名称为“县案首”。

县考结束后再进入府考,府考由知府主持。

府考的方式和程序与县试大同小异。府考第一名称为“府案首”。

府考后即到院试,由省里学政到各府分批分期主持,共需考三场。

第一场作赋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八股文两篇,五言六韵诗一首。第三场由学政面试,指定作文几股,限字限时,考察考生临场机变能力。

院试录取者,才能“进学”,成为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即俗称的“秀才”。

明清两代秀才录取名额是以县为单位,按赋税、文风归为三档,一般是大州县50、中等30、小规模的15名额。

所以明清两代秀才还是比较难考的,不过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也有举秀才。


赵燕云

古代科场中,秀才虽说是最低级的功名,但要通过,也殊为不易。

清朝科考沿袭明制,由下到上共分三级:

县、府、院试为第一级,通过者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为第二级,考中者为举人;

会试、殿试、朝考为第三级,通过者金榜题名,授予官职。

读书人参加科考,第一关从考秀才开始,但凡未中的,一律均称“童生”,然童生未必是“童”,头发苍苍的老童生与孙子辈一起上考场,在古代科场上亦非罕见。

秀才一关包含县试、府试、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一次岁考,一次科考。

童生初考为县考,由知县主持,考前有县学差役下乡传告,届时童生们前来应试。

县试共分五场,前三场以四书为题作八股文两篇,做五言六韵诗一首,头场加默写圣谕一段,规定从某处写到某处(实际只需照抄一遍即可)。

头场考试后三日内揭榜,录取者准进第二场,以下类推。第四场作诗文各一篇,赋可任选做与不做。

第五场不作全篇,只作几股或起讲一段,即交卷吃饭,县官备酒席,录取者均参加,名“吃饭场”。县考头一名,称“县案首”。

县考一段时间后,即进入府考。府考由知府主持,先期牌示所属各县,通知开考日期。

府考的考试方式与县试大同小异,也分为五场,考完知府备酒席吃饭。府考头一名,称“府案首”。

府试后即到院试,由学政到各府分批分期主持,这次只考三场:

首场为古场,作赋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二场为正场,八股文两篇,五言六韵诗一首;三场为提复场,由学政面试,指定作文几股,限字限时。

院试录取者,即所谓“进学”,正式名称为生袁,也就是俗称的“秀才”。

秀才考试,通常为三年一次(不算恩科的话),每次全国录取总名额在25000名左右,据张仲礼在《中国绅士》中的估计,太平天国前,全国秀才加起来不过53万名,以全国总人数4亿计,尚不到千分之二。

您想想,这秀才有多难考,又有多值钱?


坑爹史册


唯琳9507028

考秀才难不难?难,太难了。怎么个难法。一县考,知县大人亲自主持考试,通过者县长请客宴请。二府考,知府大人亲自主持,通过者市长请客吃宴。三院考,省里主管科考大人主持,凡三次考试,最后通过者方为秀才。就是说秀才是县长,市长,和省领导都知道的人才。请问,有谁能有这种知名度。


彩云东升

在古代秀才可谓是如今社会中公务员的存在了,当上了秀才了可真的是光宗耀祖了。面对如此的荣耀当然很多人挤破了头想要加入,困难可想而知。不光要通过几场极难的考试还要通过面试,真的很难。就像如今的公务员,虽然很普遍却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看到如今还是那么多人参加考试却只有很少人通过你就知道其难度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