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寻找杨朔和他的《海市》

这些年来,我写了很多关于杨朔的文章,记叙了乡贤杨朔先生在文学领域的高度和他与蓬莱的渊源。今天,我写到了杨朔的另一种文字,因为这些文字不是闭门造车,望风捕影,而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是写在蓬莱的,写在蓬莱小泰山上的,写在杨朔先生墓上的。这些文字是在春寒料峭时杨朔墓边上的真情流露,

以缅怀敬仰我心灵深处的文学殉道者乡贤杨朔先生。

4月4日,清明节,天空阴沉沉的,雾蒙蒙的,我顺着上小泰山的羊肠小路逶迤西行,渐渐泛绿的山的东半坡便是石岛村的坟茔,杨朔的墓也在那里。

蓬莱,寻找杨朔和他的《海市》

山上的荆棘纵横交错,每走一步,脚上的鞋和裤脚都被荆棘刮着,走路比较艰难,累得气喘吁吁,可快走到山顶也没有找到,我只好折回来往北走,远望这才看见一个个坟墓杂乱无章的安卧在那里, 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着,偶尔飞过的鸟留下几声鸟鸣,映衬着墓园的寂静。

我顾不上脚底下的石头和荆棘,眼睛直盯着一个个坟茔,一排排看着墓碑上陌生的名字,巡视着,寻找着,生怕从眼皮底下漏掉杨朔之墓。我从山上坡找到山下面,又从左边找到右边,杨朔之墓仍然没有进入我的视线。

这时从山的西面走过来护山人员,欲知山中事,须问砍柴人。他告诉我杨朔的墓在西北角。此时我的眼睛瞪大了,身体潜在的精气神爆发似的调动出来,我几乎是一溜小跑过去的。

啊,看到了,看到了!零距离的看见了杨朔温和亲切的眼神,我欣喜若狂,疾驰而去。

蓬莱,寻找杨朔和他的《海市》

那份激动的情绪缓缓平静下来,终于,我神情专注的从墓碑上已经褪了色的照片上,依稀看见了杨朔那久违的亲切的目光,他那微微向左上角抬望的眼神,还在深情地看着他生于斯的蓬莱城这片仙境的热土,还在品味他一步步走来的养育他的仙文化之地的神韵;那微微挂在嘴角的微笑,仿佛还在沉思着他情感丰沛,语言真挚的散文《蓬莱仙境》、《海市》。

杨朔墓茔东南向,前望蓬莱,后倚西山;苍松侍于左,崎岖通于右。墓碑青灰色,设计简洁大方,墓碑正面镶嵌杨朔的照片,刻着他的名字和生卒年:“杨朔1910-1968”碑的正文写道:“愿家乡的热土温暖着赤子之心,愿儿子的温暖陪伴着母亲;碑的背面刻着朱德总司令赠给杨朔的一首诗:“北华恢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搏戈能退月,河山换旧血流红。”

杨朔与母亲合葬在一起,母子阴阳相隔几十年后,叶落归根。走出家乡几十年的杨朔,走上京城掌管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工作的杨朔,再也不离开母亲的怀抱,母子俩终于在蓬莱团圆了,好好陪伴母亲安息了。

杨朔的心脏在1968年8月3日停止了跳动,但是,杨朔却以另外一种方式依然活着,以另外一种身影穿行在蓬莱阁、八仙渡的海滨的千层浪涌上。每次我领外地朋友登蓬莱阁,客人总想目睹心仪已久的海市蜃楼,遗憾之余,总是情不自禁咏诵他的《海市》名篇。

蓬莱,寻找杨朔和他的《海市》

杨朔的墓极其简陋,很不显眼,与周围的相比甚至有点寒酸,坟茔地很拥挤,连祭拜的空地都没有。本来在我的想象中,像杨朔这样的名人,杨朔的墓寝,一定是一座大理石建造的宏伟壮丽雕饰精美的陵园。至少也像我在其他公墓中所看到的那些有着各种造型的大理石头像宽敞的坟墓。

走近一看,它简直不像是一座坟墓,而只是一个不会引起注意的长方形的小土堆,微微隆起于树木下面的青草丛中。这土堆很矮,离地面不过两尺,坟上长满了荒草,如果不仔细辨认,谁竟相信这就是我们心中仰慕杨朔的坟墓。根本看不出是一个有影响作家的墓,他的墓却是这样的如此的简陋矮小,这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

我甚至想不通缘何有关部门这样漠视一个知名作家的坟墓。但转而又想我被这种伟大的朴素简陋震撼得几乎落了泪。如同作家本人一样,他生前植根于百姓之间,与民同甘共苦,无论生与死都是与人民唇齿相依,心心相印,心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看来,胶东的父老乡亲是最理解他们的儿子的,最终让生于斯的作家杨朔魂归家乡黄土地,并用这种朴素的方式作为作家永远的安息之地。

我对着这片仰视的黄土一鞠躬,对着一个名字一鞠躬,对着一种精神一鞠躬,对着一种文学追求一鞠躬。还仿佛意犹未尽,我的探寻的目光落到周边茂绿的松树,此刻,我从周边长势茂盛的松树折断一松枝,恭敬地放在他的墓前,把我对他永久的缅怀和深深地敬仰凝聚在手中的松枝上。

这一束无名的松枝来自大众民间,来自家乡的泥土,来自杨朔最深爱的土地,来自一名后生的仰望者,献给终生讴歌祖国山川、抒发时代之美,最热爱家乡、最对蓬莱怀念,不忘热情回报的杨朔先生。

蓬莱,寻找杨朔和他的《海市》

现在,我终于站在这位精神教父、文学导师的墓前,似乎想了许多,又似乎什么也没想,大脑一片空白,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不敢存有一点私心杂念,整个身心都被一种摄人魂魄的力量裹扶着。我直直地久久地站在碑前,脑子里浮现的全是他这一生的作品。然后,我迈着沉重的步伐绕坟三圈,又对着墓碑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墓碑的顶端静卧着几片金黄,已有些渐绿的树叶,微风掠过,叶片在“刷刷”旋转,似乎将历史与现实衔接,似乎在告诫前来瞻仰的人们

“朝闻道,夕死可矣”;告诉人们文学的力量,作品的思想,作品的温度,作品的筋骨,对提升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对一个国家腾飞的重要意义,对成就一个事业的重要意义,对一个人文学修养的重要意义。

著名作家杨朔1968年8月含恨自杀,到现在去世已经50年了。他生前死后,有过许多辉煌,也有不少非议。如今,他的辉煌随着那个时代的远去渐渐淡化,但杨朔二字永久刻在青灰色的大理石上,如同在仙境大地上日月奔腾不息的大海传颂着他的名字,此刻,亦在前来拜谒他的每一个人心中火热燃烧,不留灰烬的彻底地燃烧,持久而壮烈的燃烧。这是山东汉子的血液和汗水点燃的熊熊大火,冲天的文学大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熙熙攮攮,络绎不绝蓬莱观光的游客大潮,源于历久弥香《海市》的文韵,这也许就是杨朔的《海市》点燃的燎原大火,一篇飘逸空灵的散文佳作迸发的力量无以估计,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的力量。他的《海市》至今魅力不减,长久不衰,一代代传颂着。如今他的《海市》散文节选,家乡人用显眼的宏大的绿色启功字体,铭刻矗立在家乡新落成的海市公园的巨大石碑上,成为海市公园最出彩的亮点,最有海市文化的基因,成为海市公园的魂魄,让一代代蓬莱人记住你,让远道而来的各地游客吟诵你给家乡蓬莱留下的空前绝后的优美散文。

我已看到,不管是蓬莱人还是游客,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小学生,只要走进海市公园,只要走到石碑眼前,都是神情专注,瞪大眼睛,以仰视敬畏的目光,浏览着那方有杨朔体温的黄褐色巨型刻石上的文字。此时我仿佛已经听到他们兴奋地朗诵杨朔《海市》那饱含激情,洋洋盈耳,余音饶梁的声音,回荡在天海之间。

蓬莱,寻找杨朔和他的《海市》

我想,杨朔创作的一生不也是奉献燃烧的一生吗?

一篇篇唯美诗意化的散文,一部部拥有恒久魅力的作品,载着他创作的思想情感永久流传,从而超越了他个体生命的长度,令杨朔的容貌、声音、情绪与思想永垂不朽!

再看一眼杨朔,再看一眼句号一样圆润的坟茔,想到杨朔“像蜜蜂一样劳动,像蜜蜂一样奉献”。因为你和你的作品永远走不出我们这些后人的心中,你的不朽作品像种子一样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想在以后的岁月中每天依旧会有很多人来认识你,来拜谒你,来听你讲海市的故事,来感受你的家国情怀,来了解你的思想,来读你的唯美作品,然后便永久的记住你的名字——杨朔。

  • 陈文念
  • 蓬莱市作协主席
  • 山东作协会员
  • 成人组
蓬莱,寻找杨朔和他的《海市》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山东省作协 澳洲山东同乡总会 澳中文联

法国山东商会 德国山东同乡会 加拿大齐鲁同乡会

执行团队: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